分享

武威文庙及西夏博物馆

 璇琮坑 2020-08-16
       现存的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时有“陇右学宫之冠”之名,对于文庙殊少兴趣,因为此间原为武威博物馆,有诸多不得不看的文物,所以才特别跑来一看。


文庙中最为注重的是石刻馆,第一件是为北凉石塔。

北凉为五胡十六国之一,存世文物极少,而北凉石塔最著名的北凉时期的文物,现有十多座,大多有确切的纪年,其形制、雕刻风格基本相似,是研究北凉时期佛教的重要文物,武威文庙所藏即为其中之一。







石刻馆中另一件著名的文物是前秦墓志。

东汉建安十年(205年),曹操“以为天下凋敝”为由下令薄葬,其子魏文帝曹丕有“薄葬诏”,为“使易代之后不知真处”而下令不准在墓前立碑,西晋武帝亦下诏曰:“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断之。”故时人将地面之碑改变形式,缩小规格,减少文字,藏入墓穴,墓志由此兴盛,早年的墓表石刻存世稀少,1976年5月,武威市金沙乡赵家磨村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方有前秦建元十二年纪年的“晋昌太守”梁舒墓表,是目前年代最早的自名墓表石刻,可谓是后世洋洋大观的墓志之祖。
宿白先生素描
宿白先生素描






然后是各种各时期的墓志。





在读碑的学者
在读碑的学者


文庙对面即为武威西夏博物馆,里面各种西夏文物。
文庙对面即为武威西夏博物馆,里面各种西夏文物。









看到这些,不由得想其曾有幸聆听白滨老先生谈天时的情景。
看到这些,不由得想其曾有幸聆听白滨老先生谈天时的情景。






木建筑最怕雷击火灾,史书记汉武帝作柏梁殿,以蚩尾水之精,能却火灾,因置其象于上,这大约是屋脊上设置鸱尾的最早记载,一些汉代画像石中,建筑物上已经有鸱尾雏形,北魏石窟建筑浮雕上也都有鸱尾形象,鸱尾激浪降雨,因此置像殿堂之上镇火,隋唐之世的鸱尾都还是鱼尾的形象,后来演变为鸱吻,也就是兽首形象,西夏建筑之鸱吻实物极为罕见。

武威西夏博物馆中有两件国宝级文物,以下略作介绍,其第一件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此碑身高2.5米,宽0.9米,原在凉州(今武威)护国寺,此碑刻于西夏天佑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1804年发现后,早被世人遗忘的西夏文才得以重新为人认识。由于碑上西夏文及汉文的内容相若,所以对解渎西夏文有较大参考性。这碑两面刻文。一面刻西夏文,一面刻汉文,汉文面碑头有小篆题名“涼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铭”。

汉文面
汉文面
碑文记载涼州城内护国寺有一座佛塔,经常显现“灵端”。公元1092年武威地震,佛塔被震倾斜,据说正要派人维修吋,竟又自行恢复了原状,于是,西夏皇太后和皇帝下诏重新修建装饰此塔.竣工后立碑纪功.以颂扬佛的“灵应”和西夏统治者的功德。碑中的西夏文和汉文所述内容大体相同,但叙事前后有差别,可见两面文字不是互泽,而是各自撰写。因可以互相比较研究,是研究西夏的语言文字的宝贵材料。
西夏文面
西夏文面
此碑碑文提供了一些反映地震、社会经济、宗教信仰、西夏官制及民族关系,而又末见于史籍的宝贵资料,现在我国编的地震资料汇编巾有关公元l092年武威地震的记载,就是根据碑文补充的。另外,此碑的艺术价值亦高,西夏文碑头上的小楷字,是西夏书法艺术品。碑上第一、二字上半段两侧,各有一身正在跳舞的线刻伎乐菩萨,题名上端是云头宝盖。这些伎乐菩萨、宝盖、卷草纹图案等,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是迄今所存的少量西夏艺术珍品之一。

        另一件国宝为1977年武威旧城林场区西夏天庆年墓葬出土的八面单层木塔。

塔分座、身、顶、刹四部分,塔座呈八角形,饰红色。塔身用八块长34厘米、’宽12.5厘米、厚2厘米的木板合成,表面涂蓝色,每块板上分别书写黄色梵文咒语。塔身上端另有八块小木板,与塔身下部卯榫接合,表面涂红色,画有斗拱图案。塔顶每块板分别绘云纹图案,中间书朱红色梵文一字。塔刹底部周围由八块小木板组成围栏,面涂红色。剎座绘卷草纹。据塔顶八角形木板内的墨书汉文所记,此塔为西夏西经略司都案刘德仁于天庆五年(1198年)逝世后两年,由其子所造。此木塔顶为典型藏传佛教流行的噶当觉顿式,木塔顶板还书有藏传佛教习见之崦、嘛、呢、叭、咪、畔六个梵字,因可据以推知至迟于西夏后期藏传佛教已传播武威地区。武威地区于西夏时期已有藏传佛教的传播。

       博物馆中还有钱币专区。






















同行者中有专治宋史者,本朱在其指点下知道了不少宋朝年号神马的,转了半天发现半锭银子一枚钱币都顺不出来,最后不得不悻悻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