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 要阴阳平衡 什么是阴阳呢?《说文解字》中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山南日阳,山北日阴;水北日阳,水南日阴。”后来,古代哲学家们发现,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毫无例外地包括两个极端,比如大与小、里与外、热与冷、高与低、远与近、动与静、明与暗等。经过长期大量的思考,人们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世界是由两种状态构成的,运动的、向上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静止的、向下的、寒冷的、黑暗的都属于阴。 《黄帝内经》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于养生者而言,也应该经常检查自己是否有阴阳偏盛或偏衰的表现,一旦发现,就要立即采取措施,从饮食、起居、精神、运动等方面进行调摄,或借助自我保健手段和药物,以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那么如何来平衡阴阳呢? 人体最佳的状态是阴阳协调,而所有的不适和疾病都是由阴阳失调引起的,因此,治疗和保健的根本方法是协调阴阳。而协调阴阳从根本上说就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即阳虚就补阳,阴虚就补阴,阳盛就泻阳,阴盛就泻阴。那么,如何补阳和补阴呢?简而言之,就是以阳补阳、以阴补阴。如对于阳气虚弱者,可以通过服用药物、食物,从事能资助阳气的运动等方法来补助阳气;而对于阴气虚弱者,则可以通过服用药物、食物,或在生活起居中助养阴气。中医学认为阴阳两方面存在彼此相互制约的关系。阴阳一方的偏盛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不足。因此,调养阴阳偏盛,要以阳治阴,以阴治阳。意思就是说,阳气偏盛时,要用属阴的药物来治疗,要忌食属阳的食物,避免属阳的运动,以免使阳气更加亢盛。同样,阴气亢盛时,要用属阳的药物来治疗,也要避免属阴的运动,忌食属阴的食物。 协调阴阳最忌讳的是“虚虚实实”,即使用泻的方法治疗虚证,使虚的更虚弱;或用补的方法治疗实证,以致于使邪盛进一步增加。 2、养生 要善治未病 如今,很多人都在谈病,一方面是因为药价的居高不下,老百姓都“看不起病”;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健康作为梦想、成功和长寿基础的重要性。疾病负担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据统计,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同时,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1/5,而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更是逐年递增。不少家庭面临“因病致贫”以及“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但很多时候,人们在治病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许多病仍无法治愈,患者依然在疾病的折磨中痛苦地呻吟。渐渐地,人们在吸取了大量的治病教训后才意识到,凡事都应把握个“度”,做事是这样,养生也是如此,于是许多人最终回归到对于健康的重视上来。岂知,两千年来“不治巳病治未病”就已经被提了出来。 春秋时期的扁鹊是位“治未病”的名医,他的故事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文,其中一段文字大家耳熟能详:“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君王疾病在肌肤时,用汤熨可以治疗;在血脉时,用针灸砭石的力量可以治疗;在肠胃,可以配合酒剂治疗;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疾病已经深入骨髓,就是神仙也没有办法,因此我也不过问了。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像扁鹊望蔡桓公之色一样,病还在皮肤就发现了,在皮肤就进行治疗,应该不费吹灰之力。由于拒绝在未病时治疗,蔡桓公最终不治。可见,“治未病”是中医的养生观,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养生模式。 现代医学正在向“治未病”的方向努力。比如糖尿病预防中有所谓“高危人群”,即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或有遗传倾向的人群、肥胖人群,以及患高血压、高脂血症长期未良好控制者、更年期妇女、长期工作负担重或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者等。他们比起普通人,糖尿病发生率要高许多,如果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及定期检测,糖尿病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至少也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但现代医学总体上讲,目前基本还属于筛查和诊断疾病(已病)的模式。对于检查没有异常,却有不适感,或稍有异常却不足确诊者,仍显无奈。中医从体质辨识评估入手,正可以弥补以上不足,为治未病提供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中医学认为,“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根据人体形体特征、心理特征、常见表现、发病倾向及对外界适应能力等,中国人的体质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种。 中医体质辨识理论,丰富了现代健康或疾病的分类评估体系。不同体质偏颇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依据,由于体质各异,导致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也不尽相同。因此,通过体质辨识,可使人们知道身心健康与否的根源,了解易患疾病的规律、病变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自觉改变行为方式或配合早期千预,向“治未病”方向努力。 我们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人群的防治来举例。慢性病实质上是生活方式、行为、情绪等造成的身心整体失调的局部体现。研究表明,从调整生活方式入手,能够改善体质偏颇,预防慢性病的发生。研究还显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要根据体质类型建立辨体防治方案,对高危人群进行方药干预,纠正体质偏颇,从而达到对相关疾病预防的目的。 总之,健康不需要口号,但需要警醒。只要您重视健康、关心健康,并以饮食、运动等方式投资健康,健康便会与您常相厮守。切不可忽视健康的重要性,在健康的时候不知道保健康、在亚健康的时候不知道调理、在患病的时候才知道治疗,不经意间悔之晚矣! 3、养生 要形神兼备 养生需形神俱养。“形”就是形体,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其间的精血,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 神”就是人体的精神,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人的精神与形体的关系,就像火与蜡烛的关系,如果能适时予以照应,蜡烛就可以一直维持到尽才熄。蜡烛一旦燃尽,火就再也没了,不可能出现无烛而火仍在的情况。因此,形的存灭决定了神的存灭,神只能寄形而存,决不能离形而生,神的生机旺坠只能建立在形体健康的基础上,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黄帝内怪》中说: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就是这个道理。与此同时,神内健康与否,也直接影响形体的盛衰存亡,欲使身体健康就必须重现养神,否则就会“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可见,养形与养神,两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 但是,主张形神共养,决不意味着把形、神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所谓“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虽然在形神的关系上,神依附于形体而存在,但是养生还是要以养神为先。健康的人,应该是形、神双方都保持着正常的活动,即健康的形体是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的物质保证;而充沛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又是形体健康的主要条件。 也许有人会说, 中学医的养神理论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可望而不可即。要想在当今社会做到知足常乐确实很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将形神俱养的原则贯彻在养生活动的方方面面。如:吃饭时,不仅要遵循饮食养生各个方面的要求,还要保持心情愉快,不要在悲伤恼怒等情绪不良时暴饮暴食;夫妻进行房事活动时,要两情欢悦,不可一方强迫另一方,亦不可强颜欢笑,强忍为之等。 4、养生 要因人而异 人们都说人参好,但是也有人吃了就上火——每个人都适合吃人参吗?有人减肥用大黄,越用身体越虚弱——减肥都用大黄吗?都说孕妇吃大枣可补益气血,但有人吃了就起口疮——孕妇都适合吃大枣吗?显然不是这样,体质不同,形态、心理特征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同,因而所需采取的保健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量体裁衣,才能将体质调整到最佳状态,否则可能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1). 根据体质进行养生 亿万人群,可分9种,1种平和,8种偏颇。1种是阴阳气血调和的最佳状态,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我们称其为平和质;另外8种是阴阳气血失衡,具有不同表现特征的偏颇体质,分别是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和特禀质。因此,养生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选择相应的保健方式。如气虚体质的人,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豆类、大枣、蜂蜜、小米等,避免剧烈运动,生活起居上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等。 (2).根据年龄进行养生 《黄帝内经》认为不同年龄的人,其生理和心理都是不同的,所以养生保健中对此要多加注意。《灵枢.天年》将人的一生以10年为周期划分为10个阶段:“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荥货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段话意思是说;人在10岁的时候,五脏基本上长成了,以五脏为基础的气血开始在全身流通,气血主要集中在人体的下部,所以10岁左右的孩子都不好好走路,喜欢跑来跑去; 20岁时,气血就旺盛起来,肌肉开始逐渐发达,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喜欢小步快走; 30岁时,五脏发育完全,此时肌肉结实,气血充盛,走路都迈着方步,不紧不慢,比较平稳; 40岁时,脏腑都发展到极点而衰退了,于是皮肉开始松弛,头发开始脱落,两鬓斑白,这个年岁的人不再喜欢走动,而喜欢安稳地坐下来; 50岁时,人的肝气就开始衰弱,胆汁减少,视力就不怎么好了; 60岁时,人的心气开始衰弱,气血运行迟缓,常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开始体力不济,喜欢躺着; 70岁时,脾气虚损,皮肤干燥没有光泽;80岁时,肺气衰弱,精神不济,说话常常出错; 90岁时,肾气衰弱,其他四脏也因为失去了肾脏的滋养而日渐空虚;100岁时,五脏都虚损了,精神和气血也都耗竭,只剩下形体了,这个时候,人就寿终正寝了。可见,人并不能长生不老,100~120岁左右就是人的天赋寿命。因此,养生保健就是要依据人的各年龄阶段的特点选择:相应的保健方式,这样才能防止耗伤,提高生命质量。 (3). 根据性别进行养生 《黄帝内经》认为,女人以7年为1个周期,7个周期后生殖功能丧失。第1个周期,肾气开始充盛,于是换牙,头发生长很快;第2个周期,渐长的肾气迎来了质的飞跃,于是任脉和冲脉气血旺盛起来,女子开始产生月经,具备生育的能力;第3个周期,肾气充盛,可以轻易地布满全身,于是智齿长了出来;第4个周期,身体最为强壮结实,头发的生长也达到了极点;第5个周期,阳明经的气血开始衰弱,女子的面色渐渐失去光泽,并开始掉头发;第6个周期,不仅仅是阳明经,所有阳经的气血都很少了,脸上皮肤干燥枯燥,头发也开始白了;第7个周期,冲脉气血不足,肾气衰弱,无以支持生殖功能,于是女子绝经,不能再生育。 男子以8年为1个周期,8个周期后生殖功能丧失。第1个周期,肾气逐渐充盛,换牙、长头发:第2个周期,肾气充盛,生殖的条件成熟了,于是精满自溢,出现遗精等生理现象,具备了生有的功能:第3个周期,肾气旺盛,充满全身,智齿也完全长了出来,这个时段的小伙子筋强骨壮,身体已经很好了;第4个周期,男子的身体发育达到顶峰,肌肉结实,身强力壮;第5个周期,肾气开始衰弱,牙齿干枯,头发脱落;第6个周期,阳气衰少,面色枯焦,发鬓斑白;第7个周期,肝气开始衰弱,身体已经是一派老态,抵抗力也随之降低,肾气衰弱至不能支持生殖,生育的能力也很差了;第8个周期,牙齿掉光,头发也很少了,精血枯竭,身体就开始毛病不断了。 以上这种分期方法,主要是着眼于人的生殖功能的盛衰。养生保健,也要根据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分别调护;忽略了各个阶段的特点,凭着自己的意愿而为,就容易导致身体的损伤。比如生育,男女都最好选择在第4个周期,因为这个时期双方的生殖能力都达到了顶峰,肾气充盛,精血充盈,既易受孕,孕期中身体又健康,在此时期生的宝宝也必然聪明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