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花溪唱新歌

 老街茶馆图书馆 2020-08-16

洛社老街北巷门向西就是西沿河,沿大运河走过了三和油厂和洛社造船厂,是西沿河生产队和大街里生产队的大片水稻田和桑树林。再往前就可以看见一座石拱桥,就是花渡桥,大运河在这里分出了一条支流,水流穿过花渡桥直通溧阳,叫花渡河,地图上称锡溧运河。河面开阔、支流繁多。水边蓬蒿青青、芦苇摇曳,河里鱼漾碧波、渔船轻摇。穿过观浜桥、南小桥的小桥浜在这里和花渡河汇合,形成一大片芦荡滩,是大街里生产队的鸭棚墩,当年肥鸭成群,或窜梭在芦苇丛中、或游弋在碧波中。用芦蒲搭建的鸭棚在桑林中时隐时现。这里是洛社古镇的边缘地带,俗称岸底里,沿岸筑有一米多高的土堤,堤内是大片绿油油的水稻田,堤上和堤外遍植青翠的桑树林。堤外低洼处就是鸭棚墩。这些都是我们在60年代所能见到的情景。

花渡河,古称花溪,曾是风景优美的胜地,有“梁溪山水,惟花溪最奇”之说。这里溪曲岸阔。碧波莹澈;水边短芦轻摇,两旁竹树依依;春光鸥飞随滩,秋寒雁声断浦。溪畔之鸭棚墩(今称岸底里,有渔庄蟹舍,为荻港鸭乡)景色尤为秀丽。崇祯进士邑人王永积作有“洛社八景”诗,每景有一命题,五言绝句,或抒写自己的观感,或描绘景物的特色。其中一首《花渡渔歌》就是其中一景,“放舟芦花滩,月明不能宿。自理沧浪歌,惊起双飞鷇(读kou,小水鸟)。”这首诗歌描写了花渡河上,渔船夜捕鱼、蟹、虾的情景。在乾隆年间洛社人士张其渊的《花溪景歌》中亦有四句描绘;“芦滩渔纶垂复卷,蟹尖虾笼放连牵,三更大井(井中间有一点,读don,水流汇合处)橹声扬,半夜小浜渔火现。”

然而世事迭变,沧海桑田。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洛社的面貌不断发生变化,昔时渔歌花渡河,今日花溪唱新歌。我们60年代所能见到的情景如今都已不复存在,今日的花渡河两岸早已工厂林立。昔日由三和油厂改造而成的洛社造纸厂,现在已发展成由港台人士投资管理的荣成纸业集团。厂区覆盖了市镇区西沿河生产队、大街里生产队的全部土地以及花渡村委的沿河村庄。昔日渔船出没的花渡河成了停靠千吨大货船的厂区码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原本是耗能和排污大户的企业,在发展的先期就大量引入了环保节能的先进理念。如今已经投产运转的花渡热电厂,采用了最先进的除尘和节能装置。除了向国家电网供电外,最重要的任务是利用发电产生的余能供给造纸车间的生产,完成热能的再利用。在发展工厂的同时,荣成集团在大街里生产队的岸底里建造了一座几十亩地大的污水处理厂,锁住了昔日在大运河里奔腾的造纸污水黄龙。与其隔河相对的是新建的洛社镇污水厂,镇区经过二年的雨、污分流建设,镇区所有生活污水都将在这里进行处理后再行排放。两座污水处理厂双管齐下,将重回洛社运河水的清澈。

现在的花渡河上,在花渡桥和花明桥之间,也就是昔日渔庄蟹舍,荻港鸭乡的鸭棚墩的位置上,又架起了一座花渡新桥,新桥横跨锡溧运河、小桥浜两条河流。在两条河流交汇的桥墩建成了一个大型的桥墩堡,里面有半个篮球场大的空间,试想如果今后能在这里布置一个回顾历史文化景点的展览室,倒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站在花渡新桥上,大桥东堍田野里的圣殿——菩提仙境,茂密的菩提丛林、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香烟缭绕的佛殿都历历在目尽收眼底。时值洛社'甪上’,新建的农贸市场广场上人头挤挤熙熙攘攘。新建的洛社商贸城喜气洋洋,正在开盘售楼。大桥西堍是洛社凤羽龙的故里——花渡村,这条百年老龙的龙宫就掩佯在葡萄园的绿林中。如今凤羽龙的传人,花渡村大树庵的小伙子们更是把这条龙舞得有声有色,闯南走北,以矫健的姿态为洛社人民赢得了许多荣誉,成为洛社镇乃至无锡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昔时渔歌花渡河,

今日花溪唱新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