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皋庙与镜古楼

 老街茶馆图书馆 2020-08-16

洛社的皋庙,洛社的老一辈人都知道。好多人都把它误写成“高庙”,反正在洛社方言中皋、高是经常混淆的。皋庙坐落在洛社古镇下塘的南边(今洛社老商贸城所在地)。庙宇正中为烈帝庙,祭祀武烈大帝陈皋仁和猛将老爷,东面是千手观音殿,西面是三元坛。皋庙门前有一片很大的广场,广场南端正中有一座戏楼台,名叫“镜古楼”。镜古楼宏伟高大,建筑考究。用金山石砌墙,戏台四角四根大石柱有一抱粗,台面宽大,楼板厚实。从地面至楼顶高达十多米。上台演戏要爬十二三级楼梯才能到台面。台底下空间很大,平时堆放着大量的看戏用的台凳杂物。戏楼的造型典雅端庄,戏台面南北向呈凸字形,前后台之间隔一大“福”字的屏风,上面悬挂“乃武乃文”横匾。楼顶四周翘角,雕花飞金,刻有戏文,十分精美;戏台中央螺丝形结顶,可使台上唱戏有回声,音色洪亮。具有独特的结构艺术。乡间庙宇有如此高档的戏楼台在当时是罕见的。

皋庙西面,有一条小河通往古运河,出口在如今四达柴油机厂(原无锡县柴油机厂)的厂河内。当时的小河两岸古树成荫,芉棵青青。河面上有雕花石桥通往皋庙场上。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的洛社小学从上塘的开利寺搬迁到了下塘(今洛社幼儿圆及如海超市所在地)。从这学校的东面小门出去,走过几条田埂,就可以通过雕花石桥进入皋庙。当时的皋庙虽然已经改变成粮仓,但皋庙宏大的建筑结构还基本保持着原样。粮仓里墙壁上,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的巨大壁画,一幅一幅原汁原味地展现着古庙昔日的辉煌。庙前巨大的广场成了生产队的晒场,也成了孩子们放学后撒野的乐园。当时,镜古楼戏台的四根巨大的石柱,还依然屹立在广场南端。让撒野的孩子们望而生畏。若干年后看见石柱被运到大运河边做了货运平台。后来大运河又一次开挖,石柱也不知了去向。

时过境迁,当年宏伟的皋庙早已消失在纷繁的商业街中,但关于皋庙的故事,还在老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得以延续。

据传农历三月初五,是烈帝老爷的诞辰。解放前,每逢此时皋庙都要举行庙会。当地老百姓为了向神灵祈祷人口太平、风调雨顺,希冀五谷丰登、田蚕茂盛,虔诚地抬着烈帝老爷走村穿街巡游。届时,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从徐度里起香,往北经过徐贵桥等村巷,穿过繁荣的洛社大街里,再东折经过横街,跨过观浜桥,沿着洛社古桥脚下进东街,转弯经戏馆弄(今影剧弄),然后到达皋庙进香。大约有2公里路。沿途仪仗队伍鸣锣开道,清道旗、肃静回避硬牌林立,到处龙旗飘飘。善男信女演绎着求神祈福、劝人为善的传统故事,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更是如火如荼吸引人们的眼球。飞叉、打斗、舞大刀,八仙、牛郎、走高跷。铜匠、铁匠、泥木工,三十六行齐出动。铁面判官掉小鬼,犀牛打水、挑茶担。轮车、抬阁、荡湖船,五彩迷离绸菱飘。巡游队伍边走边演、穿梭往来大显身手,使人眼花缭乱。人们从四乡八邻赶来,看“大老爷出会”。从街上到皋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真是万人空巷。“行会”结束,皋庙里香烟缭绕,善男信女烧香拜佛,通宵达旦。皋庙场上游人云集,镜古楼里节戏刚刚开场,要连演三本大戏,又是一番热闹景象。

解放后,因破除封建迷信,皋庙先改成粮仓,也设立过洛社东方红生产大队队部,后陆续拆除。庙会节场也就此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