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市里面的商誉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如何产生的呢?

 新用户41015886 2020-08-16

许多小伙伴可能都是在这两年里认识到了“商誉”这个名词,而以前似乎看到的很少。

其实并不奇怪,虽然说商誉是很早就存在于市场的一个东西,但之前商誉一直是白马股才享有的“特权”,大部分的中小创个股存在“商誉”的占比并不高。

可是在最近这几年里,“商誉”成为了随处可见的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商誉,商誉如何产生的,商誉到底有什么“猫腻”呢?

今天,我们来一一为你解释!

股市里面的商誉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商誉是股市里一个“溢价收购”所产生的东西,是上市公司再收购一家企业中所支付多于该企业本身价值的资产,是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

但商誉的定义是指,当一家公司被收购之后,能够给收购方带来潜在价值或者预期利益的时候,就会产生价值。带来的价值和利益越大,商誉就越高,带来的价值和利益越小,那么商誉就越低。

更赤裸裸的解释就是:

当你收购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商誉大小完全取决于它在未来能否给你的公司带来收益,或者在未来卖出的时候,能否能够远远高于你现在收购它所花的钱,如果可以,那就有商誉价值,如果不行,那就没有商誉价值可言。

做一个简单的举例你就会明白了:

就好比王总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大,他因为业务扩张的需要收购了一家小型公司,这家公司自身资产估值是在3000万左右的(包括了所有设备、厂房、现金、负债等一系列看见的资产),但是考虑到这家公司每年都会有很大的利润产生,并且未来的前景不错,于是再加了2000万左右的价值估值。

于是王总实际收购的价值就是5000万,这是真金白银花出去的!但是其中2000万就是溢出的“价值”,也就是所谓的商誉!

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几个情况:

值这个商誉价!

如果这家公司能够给王总带来持续不断的收入,让收益覆盖、超出了商誉,那么王总的收购就是赚了。

就好比,这家资产只有3000万的公司过去3-5年里每年都可以赚取800多万的利润,那么5年后这家公司依然有这样的盈利能力,那么它给王总就带来了3000万+4000万=7000万的价值,比原先王总收购时候的5000万多了2000万,也就是给王总的上市公司带来了2000多万的回报,这个时候就是值!

或者王总以高于2000万的价格收购了这家公司,但是后期别人也看中了,用了8000万收购了王总手里的这家公司,那么王总就赚了8000-5000=3000万的价值,这个也算值!

不值这个商誉价!

但是如果5年的时间这家企业是亏损的,不仅没有赚到钱,而且还让自身的资产贬值了,最后只有不到3000万的估值,还未给王总的上市公司带来收益,那么这个时候2000万的商誉溢价收购就是失败的。

这个时候卖出这家公司,没人愿意用3000万的价格接手,可能只愿意用2500万,甚至2000万,那么王总可能实际到手不到3000万,导致前期收购亏损,这个时候就不值这个商誉!

如何判断公司商誉是否过高?

不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白,商誉哪里看!!(你连商誉哪里看都不知道,如何去分辨和研究呢?对吧)

商誉在一些炒股软件里都会有所显示,甚至在一些年报之中也会体现。所以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炒股软件里的资产负债表中看到!

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非流动资产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商誉的现实,有则说明该公司之前有商誉收购,没有则表示没有,很好理解吧?

那么,如何判断公司的商誉价值是否过高呢?其实,可以通过几个方法:

1、通过公式,我们知道,商誉减值,减掉的是净资产,也抵销了净利润。

所以一般计算两个比例来作为判断:

  • 商誉/净资产;

  • 商誉/净利润;

这两个比例能一眼看出商誉的潜在杀伤力。商誉/净资产比例超过30%、以及商誉/净利润比例超过2倍,则可以初步判断这样的收购是存在问题的,需要留一个心眼了。

2、通过对于收购公司过去盈利和未来盈利能力的分析,并且综合所在行业进行对比。

当一家公司公布了一个收购,并且在报表中体现出商誉价值的时候,我们就要懂得去分析这家被收购企业过去和未来的一个盈利能力。

可以参考它过去3-5年的一个平均盈利能力,然后对比行业内平均水平,算出一个未来的盈利预估,最后计算出这比商誉到底值不值!(看不懂的回头再去看看我上面提到王总收购的例子)

股市里面的商誉套路?

股市里的商誉套路无非就是商誉减值,以及商誉计提!

真正好的收购会给上司公司带来1+1>2的效果,但是差的收购就会变为1+1<2的局面,前者就是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后者就是会出现暴雷,甚至套路的局面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王总收购的公司为3000万,商誉为2000万,未来收购公司给自己公司产生的价值高于2000万了,那就是1+1>2的效果;
但是如果王总是为了套现、圈钱呢?性质就不同了。就好比王总有个好朋友李总,他的公司没有上市,但是想通过资本市场套利。
于是王总用5000万价值收购了这家只有1000万总资产的公司,其中4000万是商誉。可李总的公司运营能力非常差,收购后根本无法达到1+1>2的效果。那么这其中就是有猫腻、套路、甚至利益输送的可能性在!

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从2012年的低商誉占比到了2018年的高商誉占比,其中有的就是为了达到1+1>2的效果,而有的则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套路、利益输送而产生的一种手段,大家是一定要擦亮眼睛分辨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套路就是“商誉计提”的把戏。上一段里说过了如何通过公式分辨商誉价值过高的风险,这里就要提一下套路的把戏了,因为有的是“挖坑”,有的是“爆雷”!

“商誉计提”就是“业绩洗澡”,但区分是“挖坑”还是“爆雷”是有技巧的:

当一只个股常年保持业绩稳定的前提下,出现了商誉减值的“业绩洗澡”,那大概率就是挖坑的套路,而不是爆雷。

1、就好比下面这只股票,业绩常年保持稳定盈利的状态,在2018年第四季度出现“商誉减值”,导致了业绩下滑,从而推高了市盈率这个估值指标( 市盈率=市值/净利润、每股股价/每股收益);

商誉减值是指上市公司购买的子公司没有预期那么赚钱,在重新评估所收购公司的价值后,需计提商誉。也就是说之前收购的公司买贵了,现在需要在净利润中扣掉多花掉的钱,即收购公司通过商誉减值来弥补在收购时所产生的亏损。

2、这个时候只要配合股价的下跌,大部分的散户就会因为恐慌的情绪+账面上的受损+业绩的下滑利空+估值变高等综合影响,而底部割肉,而机构就会借此机会进行吸筹。

3、到了2019年的时候,只要公司恢复到一个正常的业绩运行状态,就会出现相比前一年业绩出现大增的情况。这时不断拉升股价,配合上业绩大增的利好,既可以让2018年底部获得的筹码赢得巨大的收益。

这就是商誉计提的把戏。

但是如果公司的业绩本来就是非常不稳定的,出现了时亏时赢,甚至出现了商誉计提的数字过大,超过了一个正常合理比例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了,可能不是机构玩的“赚钱把戏”,而是“爆雷”!!

结论:

商誉其实是这几年里庄家非常喜欢的一种“把戏”!大家一定要理解商誉,了解商誉里的套路,才能够不被庄家、机构所欺骗。

有些上市公司的收购确实是可以达到1+1>2的效果,这时候商誉对于此次的收购来看是可以体现其价值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却会利用“商誉计提”的把戏来混淆、颠倒黑白。

所以,我希望用上面那些简单、通俗的说明和举例,能让各位读者了解“啥是商誉”,以及“为什么商誉会造成这么大的亏损”、以及“商誉计提的套路”这些问题,从而避免被割韭菜,降低“踩雷”的风险!


关注张大仙,投资不迷路!如果你觉得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点赞支持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