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札记之《春秋左传注》(十二)宋穆公传位

 一字痴 2020-08-16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隐公三年八月庚辰,宋穆公子和死了。

   根据《史记·宋世家》记载,宋武公死后,立其子宣公力,宋宣公又有太子与夷。到了宣公十九年,宋宣公重病不久于人世,但他并没有将大位传给太子与夷,而传给了他的弟弟子和,并说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子和再三推让不果,只好受命,即位为宋穆公。

   到了穆公九年,宋穆公也得了重病,临终前,叫来了大司马孔父嘉,告诉他自己将传位给侄子,也就是宣公的太子与夷,并把与夷托付给孔父嘉,希望他能好好地辅佐未来的君主。宋穆公说:当年先君舍弃了他的儿子与夷而立寡人为国君,这件事寡人时刻不敢忘记。如果托大夫你的福,寡人能得善终,到了九泉之下,见到先君,问起与夷的事情来,那么寡人应该如何答对呢?所以请你率领群臣奉与夷为国君主持宋国的国事,到那时,我就算死了,也没什么好后悔的了。但孔父嘉却回答:群臣还是愿意侍奉您的儿子——公子冯啊!。看来公子冯在宋国的根基是还是很深的。宋穆公说:不行!当年先君之所以让寡人即位,就是本着传位以德的标准。今天,我如果不把大位传给与夷,而是为了一己之私传给了公子冯,那么我就是抛弃了应有的道德,也就是否认了先君传位的标准,更否定了先君的功绩和美德,这是绝对不行的。希望大夫你不要废弃了先君的功德啊!

   于是,命公子冯出奔郑国。八月,宋穆公死了,与夷即位,是为宋殇公。

   这件事传开后,大家都认为宋宣公知人善任,立了兄弟穆公,最后自己的儿子仍然享有了君位,这正是由于他传位以德的缘故吧。正如《诗经·商颂》里写的:殷王传授天命都是合于道义的,因此承受了各种福禄(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褒贬不一

   对于穆公传位一事,大部分人是持肯定态度的。但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宋穆公还政与夷,有欺世盗名之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使公子冯出居于郑”一句。持此种观点者认为,穆公临终前,没有让公子冯出居于周边的小国,更没有让他投奔一直与本国交好的鲁国(鲁惠公n个老婆都是娶自宋国;隐公元年九月,鲁宋又在宿地结盟),而是跨过许国来到了郑国,这是有其考量的。穆公很看重自己的名声,不想被后人唾骂,所以不能废先君之德;同时他又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此生与国君之位失之交臂。于是,他一面将君位传给与夷,一面又埋下了这道“出居于郑”的伏笔。他日与夷把君位传给公子冯,那是再好不过。如果他藏私,公子冯便可借助郑国的实力夺回君位(当时郑国实力非常强)。即使郑国不肯相助,公子冯还是安全的。因为与夷就算想除掉他这个祸患,也不敢轻易到郑国造次。这就是宋穆公为一己之私留下的偷手。后来,公子冯果然杀了与夷,取而代之,是为宋庄公。

   祸福难料

   当初,宋宣公传位以德,知人善任,绝对是值得称道的。但事情的发展往往不能尽如人意。穆公将薨,始料未及也罢,包藏祸心也罢,终至兄弟反目,生死相争,祸乱朝野。躺在棺椁中的宋宣公又怎么想得到呢?这种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历朝历代屡见不鲜。《公羊春秋》评论道:“庄公冯弑与夷。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从客观上来讲,这句话还是公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