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宣公让位弟弟暗含阴谋,穆公还位是迫不得已,宋国终于乱套了

 益之道 2022-09-24 发布于湖北

                      01兄弟侄子之间让位过程

      宋国在春秋诸侯国中属于另类,因为宋国管理的是殷商的遗民,在商丘这块土地上生活的是失国的商朝人,他们保留了商朝的大部分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

       其中关于君位的继承,殷商实行是的兄终弟及,而周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宋国在武公之前还是比较强大,在诸侯国中也十分有影响力。宋武公于公元前748年去世,他的儿子力即位,即宋宣公。

       宋宣公在位时立有太子与夷。我们不知道宣公为什么就不喜欢这个儿子,而是信任他的一个弟弟,这个弟弟名叫和。

      宋宣公当了十九年的国君,公元前728年,宣公生病了,他知道自己这一病估计就活不过来,他要考虑国家继承人的问题。

      他没有叫他的儿子与夷到病榻前,而是叫来了他的弟弟和。他对和说:“父亲去世后,儿子继承国君之位,与哥哥去世弟弟继承国君之位,这是天下的通义。我要把国君之位让给你。”

      弟弟和听了哥哥的这句话,他当然不会轻易答应,经过再三推让,只好接受。于是,和当上了宋国的国君,他就是宋穆公。

      宋穆公只当了九年的国君,他也不行了。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冯,小儿子叫勃。

      穆公也没有叫他的儿子到病榻前,而是将大司马孔父嘉叫到病榻前来嘱咐后事。孔父嘉就是孔子往上数的第六代先祖,在宋国任大司马,掌握着兵权。

      穆公对孔父嘉说:“先君舍弃他的儿子与夷,而要立寡人为国君,我是不敢忘记的,我死后一定要立与夷为国君。”

      看到孔父嘉有疑惑,穆公继续说:“如果托大夫您的福,我能够得已'保首领以没’(注:意思是善终),到了地下,先君问起我是怎么对待与夷的,我将用什么话来回答他呢?所以,请你来就是让你事奉与夷来主持国家事务,这样我死了就没有什么悔恨的了。”

      孔父嘉说:“可是,群臣都愿意事奉您的儿子冯啊。”

      穆公说:“不行呀。先君认为我比较贤能,才让我主持社稷的。如果我现在抛弃道德,不把国君之位让给与夷,那就是否定了先君让贤的这一举动,那又怎么说我是贤德之人呢?发扬光大先君的美德,我难道能够不努力去做吗?您不要废弃先君的功业呀。”

      穆公还安排公子冯到郑国去,以躲避与夷的猜忌。

      公元前720年,鲁隐公三年八月十五日,宋穆公去世了,与夷即位,他就是宋殇公。

                      02这事透着诡异和阴谋

      以上史实记载于《左传》和《史记·宋微子世家》,但是这些史料总有一种让人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呢?

      宣公将君位传给和,没有传给已立为太子的与夷,难道真的就是因为弟弟和比他的儿子贤能一些吗?虽然商朝实行兄终弟及较多,但大部分还是儿子继位。到了周朝,宋国从微子启首封至宣公也已经经历了十三代国君,除了湣公去世将国君之位传给弟弟炀公熙,其余都是儿子继位,为什么宣公突然想到将国君之位传给弟弟呢?

      这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弟弟和的势力比较大,宣公被逼让位给和;二是与夷还太小,而和的势力比较小,让和过度一下,最后把国君之位还给宣公的儿子与夷。

      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的情况看,后一种可能性更大,那宋穆公就只是一个过度性的国君。

      但是这一过度极有可能过度出麻烦来,假如穆公去世后,不将国君之位让给与夷怎么办?这是宣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他也要让弟弟和知道,他只是个暂时的国君。

     《公羊传》里给出了答案。

     《公羊传》中记载了宣公传位给和时说的话,宣公说:“以我爱与夷,则不如爱你。作为社稷宗庙之主,则与夷不如你。你何不就作国君吧。”

      宣公的话虽然说得十分漂亮,但是穆公并不相信,哪有爱弟弟胜过爱儿子的?况且是已经立为太子的儿子。只不过与夷太小了,目前国内的政治势力错综复杂,小小的与夷嗨不住而已,需要他这个叔叔来镇场子。

       所以,在穆公要去世之时,他知道与夷已经长大了,自己该是将国君之位还给与夷了。而且他还安排人将他自己的两个儿子都送到外国去。穆公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你们作为我的儿子,我在世的时候不要相见,死后也不要相哭了,这都是你们的命。”公子冯去了他曾经做过人质的郑国;公子勃安排去了哪里没有详细记载。

      但是,与夷还是不放心,对穆公说:“我的父亲当年之所以将国家交给您,而不是交给我,不就是因为您才可以作为社稷宗庙之主吗?现在您将两个儿子都赶走了,是要将国家交给我,这不是我父亲的意思呀。况且,如果让位就要驱逐自己的儿子,那我父亲早该将我驱逐出去呀。”

      穆公这才说道:“您父亲没有驱逐你的意思我是明白,我早知道他的意思,那就是我虽然立为国君,那只是一个摄政的国君而已。”看来穆公自始至终是个明白人。

      那么,穆公可不可以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让国给与夷呢?

      答案是不能。因为宣公早就安排有势力的人盯着的,这个人正是大司马孔父嘉。

      穆公当国之时,宋国的文臣有太宰华父督,武将有大司马孔父嘉。他二人均是大夫之位。

      穆公已经病得不行了,他没有叫来儿子,也没有叫来华父督,而是叫来孔父嘉。说明穆公早知道孔父嘉是宣公安排给与夷的保护人。

      穆公向孔父嘉讲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认为将国君之位让给与夷是发扬先君传统美德,其实他只是告诉孔父嘉一个事实:他不会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国君之位,而且让他们远离宋国,不会妨碍与夷顺利继承国君之位。

      穆公知道,只有这样,孔父嘉才不会让自己死得不明不白,也可能放过他的儿子一马。所以穆公才会说出:“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意思是我只能托您的福气,才能够保住自己的“首领”而死,得以善终,所以我会给先君一个满意的交待的。也就是说穆公是受到孔父嘉的威胁的,宣公早就安排好孔父嘉在关键时候扶持公子与夷,将国君之位从穆公手上夺回来。

      穆公已经说得十分明白了,可孔父嘉还是疑惑道:“可是,群臣都愿意事奉您的儿子冯啊。”他的这个“群臣”应该是不包括他自己。

      穆公只得进一步表明自己让位的决心,又讲了一通大道理。

      穆公明白孔父嘉正是公子与夷坚定的支持者,而且他目前掌握着宋国的兵权。

       如果说以上对话只是一种猜测,那么从穆公去世,与夷即位后孔父嘉的表现,则完全可证实这种猜测就是事实。

                             03与夷死嗑公子冯

      穆公去世,即使将国君之位让给了与夷,但宋国仍然不安宁,就因为国内出现了动荡,致使穆公直到公元前720年,鲁隐公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才下葬,史书记载穆公几乎“危不得葬”。这期间该是有激烈的斗争,但史书并没有详细细节记载,只知道公子冯最后是出逃到了郑国的。

      春秋小霸郑庄公,见到公子冯逃来了郑国,他知道穆公让国给与夷是迫不得已,他决定为公子冯出头,送他回国夺取国君之位。

       这事让宋殇公十分害怕,他正无计可施的时候,卫国弑君篡位的州吁派人过来了,卫国的使者对宋殇公与夷说:“国君如果想讨伐郑国以除国君的祸害,以国君为主帅,我们卫国愿意出兵出物,联合陈国和蔡国一起跟随国君去攻打郑国。”因为卫国与郑国也是有世仇的,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卫国的举动正中与夷的下怀。公元前719年,鲁隐公四年初,宋殇公、陈侯以及蔡国人连同州吁率领的卫国军队一起,浩浩荡荡讨伐郑国,鲁国的公子翚也带领鲁国军队参战,将郑国的都城都东门围了整整五天。史称“东门之役。”

      当年秋天,上述诸侯国再次联合讨伐郑国,不仅打败了郑国的步兵部队,还将郑国的粟米也收割了。

      而宋国领兵攻打郑国的人,正是大司马孔父嘉,我们现在看明白了吧,正是孔父嘉欲置公子冯于死地。

      郑庄公看到宋国有了防备,送公子冯回宋国夺取君位的事只能暂时放下来,但是对于宋国居然先行进攻郑国,郑庄公决定报复。

       第二年,公元前718年,鲁隐公五年四月,郑国决定各个击破,先攻打挑起事端的卫国,郑国派军队攻打到了卫国的郊外,以报复“东门之役”。

       然后,郑国又找到一个理由,攻打宋国。刚好宋国又与鲁国的附庸国邹国(亦称邾国)发生龌龊,占领了邹国的田地。邹国独立难支,想到宋国刚刚与郑国打了一仗,而且郑国吃了亏,就派人到郑国去说:“如果你们郑国想要报宋国的仇,我们邹国虽然小,但是愿意当你们郑国的向导。”

       郑庄公很高兴,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公元前718年秋季,郑国就率领周朝的王师与邹国的军队会合,讨伐宋国,向宋国报上一年“东门之役”之仇。这一仗一直进攻到了宋国的都城外围了。宋国着急了,派出使者向鲁国求救,没想到使者欺骗鲁隐公,让隐公很生气,鲁国没有派兵去救宋国。

      好在邹、郑联军及王师没能攻下宋国的都城。

     宋国咽不下这口气,公元前718年底,再次组织军队攻打郑国,并且将郑国的一个城邑长葛(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二十余里地)给死死的围住。这次宋国下定了决心,将长葛围了整整一年,至公元前717年,鲁隐公六年秋天,宋国硬是将长葛给攻下来了。

       期间,郑国没有去救长葛,而是攻打陈国,将陈国打得大败,也向陈国报了“东门之役”之仇。

       宋、郑之间经过多次交战,双方均没有占到大的便宜,公元前717年,鲁隐公六年秋季,双方决定暂时休战。公元前715年,鲁隐公八年秋,齐国也出面调停宋国、卫国与郑国之间关于“东门之役”而引发的矛盾。

      但是停战协议的笔墨未干,第二年秋天,郑庄公再次以宋国不朝见周王为名讨伐宋国。

      到了鲁隐公十年,即公元前713年,鲁国、齐国也抛弃了宋国这个曾经同盟国,倒向了郑国。当年夏天, 鲁国、齐国及郑庄公共同讨伐宋国。

      宋国只有卫国、蔡国两个同盟国了,它联合卫国、蔡国于当年秋天攻打郑国。七月初五,郑国得知三国军队又来攻打郑国,将军队驻扎在郑国的远郊,以逸待劳的等着三国的军队。宋国、卫国攻进郑国,蔡国在后面攻打戴国。郑庄公抢先围攻戴国,然后“围点打援”,不仅攻下了戴国,还将宋、卫、蔡国三国军队给俘虏了。

      郑庄公乘胜追击,于九月攻进了宋国。

      第二年,即公元前712年,鲁隐公十一年,郑国率领虢国的军队再次讨伐宋国,当年冬季十月十四日,大败宋国军队。

                    04公子与夷与公子冯的结局

      宋国的连年大败,终于引发了国内动乱。

      孔父嘉,这个孔子的祖先,以战争的方式支持宋殇公与夷,他的人生之路也走到了尽头。公元前710年,鲁桓公二年春二月,太宰华父督先是煽动老百姓反对孔父嘉,然后直接率兵攻打孔父嘉,将其杀死了,还将孔父嘉的漂亮妻子收为已有。孔子的先祖在宋国也因此彻底衰落,造成他的家族不得不流浪了鲁国安身,而且丧失了上等贵族身份,沦为士。

       然后,华父督还将宋殇公也一并杀死了。

       华父督将公子冯从郑国召回宋国立为国君,这就是宋庄公。

       宋国也与郑国这个春秋小霸的矛盾也消除了。

      《左传》曰:“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这十一战中十战是与郑国交战,而主要原因就是公子冯在郑国,而与夷与孔父嘉不想让他活着。

       我们现在看清楚了,宋国的主要问题就是出在宋殇公与夷和大司马孔父嘉的身上。

      《左传》记载有人评论说:“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意思就是宋宣公可以说是能够了解人的人,他立穆公为国君,最后又让他自己的儿子与夷仍能享有国君之位,是因为宋宣公这种任命符合道义。《诗经·商颂》中所赞扬的商朝的大王传授天命都符合道义,所以各种福禄都来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现在看来,这种评论完全是个笑话。宋宣公的算盘打得太精了,结局就悲催了。

      还是《公羊传》说得对:“宋之祸,宣公为之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