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与不讲,老师做得正确,却易被误会——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八

 四地闲夫 2020-08-17

8.关于获取知识

看完这节,我想到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启发式教学,也就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老师的启发、引导,去发现和获得新知识。

这也让我想起了前年去市里听的三节“同题异构”课——《用字母表示数》,上课的分别是两位市名师工作室的老师和她们的导师。

两位老师的课和导师的课有着明显的不同,听课老师们比较一致的评价是,两位老师的比较好,很接地气,比较符合实际。课堂上老师有引导,有讲解,既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又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讲解。她们都很好地做到了“讲”与“不讲”的有机结合。

讲与不讲,老师做得正确,却易被误会——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八

而导师的课,整节课没有向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讲授知识,只是一直在提问,不断地提问,而真正思考的回答的学生,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其他的学生则只是在听,一脸茫然地听。整节课导师一刻也没有闲着,不但超时了,而且最后连个小节都没有。导师的一节课,给人的感觉“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放到实际教学中,根本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与其说是一堂课,不如说是一场表演,只是看着比较热闹,至于实用,很多听课的老师只是表示“呵呵呵”。这也许就是真的一线老师和脱离一线的专家、教授的根本区别吧。

讲与不讲,老师做得正确,却易被误会——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八

总体上来说,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设疑有解疑,而导师的课堂,则是在“漫无天际”地问,连听课的老师都摸不着头脑,一节课听得一头雾水,毫无收获,对于小学生而言,就可想而知了,是导师太高估了学生了,导师只重视了“不讲”,完全忽略了“讲”。

关于“怎样才能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留着不要讲完。我在这里把它们归为“讲”与“不讲”,而讲与不讲的是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讲与不讲,老师做得正确,却易被误会——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八

写到这里,我心里突然感觉这是一句会让人误解的话。社会上不是有人对老师有这样一种说法吗:老师课上不讲课下讲。就是说老师为了让学生上自己的补习班,故意留着些内容不讲,而到了补习的时候再讲。

这里我不去探讨这种说法是真实的,还是有意歪曲的,我只想说这里所说的讲与不讲,根本与此毫无关系,而是老师平时讲课的需要,是根据实际、符合实际的讲课的技巧、艺术,它有利于学生帮助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

讲与不讲,老师做得正确,却易被误会——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八

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听课经历,某位老师为了讲解一个新的知识,只是不断地设疑,同时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然后再从学生的回答中抓取需要一些有用的词语,把这些零散的回答凑成一个总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积极,看上去给人一种活跃的气氛,而却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真正地理解了新知识。此时的学生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回答(有些是经过了思考的,有些则是比较随意),一部分只是在旁听,至于有没有思考,真的很难说。这就走上了“不讲”的极端。

讲与不讲,老师做得正确,却易被误会——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八

当疑问产生之后,怎样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自己(老师)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星的小问题”。由此看来,我上面提到的那位导师,一定没有读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即使读过,也没有在意过这一节中的这一建议。

讲与不讲,在这节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明白。其实在我的课堂上也有这样的例子,没想到与“大师”不谋而合了,真的有些小兴奋。

讲与不讲,老师做得正确,却易被误会——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八

记得在学习小学四年级数学解方程这一节内容时,当我们学完了解方程之后,学生们也基本上全部会解方程了,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一模一样的方程(它是我们没有学过的一种形式,我没有提醒学生,学生也没有看出来),让三个学得最好的学生到前面解,他们果然是按照刚学过的方法解,结果两位学生解错了,另一位学生求出解之后,一验算,结果不对,然后就擦掉了,在那里想了一会儿,始终不知道该怎么解。

等到三个学生都回到座位上之后,我问全班学生,黑板上面的方程,三位同学解对了吗?看着其中两位学生求出的解是一样的,他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对。

讲与不讲,老师做得正确,却易被误会——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八

对吗?我们来一起验算一下。结果是错误的。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的疑惑:怎么不对呢?这时我指着黑板上三个一模一样的方程,让他们仔细看看与我们学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终于有学生发现了,继而全班学生都明白了:原来黑板上的方程和刚学过的方程不一样。

那该怎么解呢?此时全班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有的学生在讨论方法,有的学生期待着我解答。于是我让他们都停下来,给他们讲解了解那个方程的一个关键步骤之后,接下来就和我们刚学过的方程一样了。

讲与不讲,老师做得正确,却易被误会——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八

这就是我的先不讲,让学生产生疑问、产生要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有了想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然后我再讲,他们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

总结,课堂需要疑问,有疑问学生才有解疑的动力和兴趣,疑问的解决,会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但不能满堂课都是疑问,解不完的疑问,会让学生渐渐感到累,失去兴趣解疑的兴趣。至于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只能“因地制宜”,没有模式和套路。最后提醒一点,老师讲与不讲,只要不是课上不讲课下讲,家长就不要误会了老师。在国外应该没有这个说法,苏霍姆林斯基应该也没有遇见这样的问题,不然的话,他一定会有“建议”要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