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和做人哪个更重要,本该是一个没有悬念的辩题

 骄阳飞雪 2020-08-17
如今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使得一些条件优越的孩子会自然而然生出一种优越感,对待那些生活条件差或者其它方面不如自己的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不可与之结交”的态度。其实,这种心态被放大后,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晶晶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骨子里就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在班上她只和城市的孩子玩,不和农村的孩子玩;她交朋友,对于成绩好的就会主动套近乎,成绩不好的同学就爱理不理;家中来亲戚,如果给她买好吃好玩的,她就会主动的叫叔叔阿姨,小嘴可甜了,如果是穷亲戚,她就很不情愿的叫一句就走开了。不知什么时候,孩子也学会“趋炎附势”,对待不同的人的态度简直是判若两人。
晶晶妈妈发现了晶晶的这种行为后,非常的担心,从自己和晶晶爸爸身上找原因,看是不是自己的行为习惯影响到了孩子。其实,有句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人如果有相同的目标、共同的爱好、类似的习惯,就很容易结交成为朋友。但在道德和做人的层面,没有办法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好就是好,坏就是坏,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孩子这种做人处事的方式,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有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曾经念书的时候,家里离学校远,申请了住校生,当然班上还有一些同学是走读生。当时就无形之间形成了两个圈子,走读生和住校生玩不到一块去,也难以成为好朋友。其实都年龄相当,同为学子,在一个班念书,怎么融入到一块就这么艰难呢?有时候闹矛盾,就会听到走读生说:“你一个住校的,跟我搞什么搞,你算什么东西。”他们就会有这样一种心理,我的家就在附近,我是城里人,我高人一等。
培养孩子做人真的比读书更重要,这是一个没有悬念的辩题。
1、教育孩子,不要有高人一等的想法
优越的家庭条件,没有人羡慕嫉妒你,但也不是作为你人前人后高人一等的资本。在我们身边,有富人就会有穷人,有熟人就有陌生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孩子之所以在还不懂事的年龄,就会把人区别对待,同时反映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问题。
父母对待外人是否一视同仁,是否在人后谈论过谁谁不行,谁谁更好。父母对待外人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孩子是会模仿的。
2、清楚立场,做人比求学更重要
很多家长在孩子放学后会问:“今天老师教你们什么了?”这时孩子就会回答,今天学了什么字、算了几个题,父母听完会非常高兴。而有些孩子回答:“今天做了什么游戏,学会了团结友爱,班集体的重要性。”父母就会数落几句,告诉孩子学习更重要,这种事情不要投入太多的精力。
家长希望孩子不要耽误学习,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做人和求学并不冲突。老师教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只是希望孩子心中有这个意识,明白为人的重要性。而不是要孩子放弃自己的学习,每天就去帮助同学,搞团建?
3、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通常情况下,当自己某些方面比较优秀,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分场合,自己觉得好就去做,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有一个班级,选择班干部是分两个条件,一个是会管事的,一个是学习好的。学习好的做了班长,会管事的做了副班长。管事的副班长,为人处事公平公正,深得同学们的信服。正班长特立独行,因为他想留下来学习,同时仗着成绩好就带头不去上自由活动课。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性格过于霸道,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急于想让别人认可自己。把自己当回事,就会变成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哪怕智商再高、能力再强,也会让人讨厌。
家长的放纵,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孩子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句话讲的对:“有才有德是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才德是可以兼备的,做人和学习一样重要,甚至有时候宁愿做一个废品也不能做一个危险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