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北京,天桥一直都是个神奇的地方

 攒破烂儿的 2020-08-17

说起“天桥”,每代北京人对它都有着不同的回忆。

根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这座桥是供天子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使用的,只有皇帝能走,故称之为天桥。

过去在天桥,卖苦力的车夫、撂地的艺人、靠缝补为生的贫家女、摆摊的小贩成为了这里的主角,这块“杂吧地儿”成了北京民间艺术的发源地,也成了当时北京人“找乐儿”的好去处。用今天的话来说,这里“接地气”。

在记忆中:中华电影院后面的炒肝儿、币儿厅、台球、福长街六条旧货地摊儿、商品市场丹陛华、天桥商场后面的旧自行车一条街,山涧口菜市场....等等!住在这里的人可能对于天桥的历史说的不多,但对这里最具“京味”特色的,却会滔滔不绝!

天桥的小吃样样齐全,自然出了不少名家老号。像豆汁、爆肚、煎包、牛杂碎、羊肚汤、酱牛肉、苏造肉、肉饼、豆腐脑、艾窝窝、炸糕等,一应俱全。再挑剔的食客,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口。

据说“爆肚石记”座落在天桥斜街东口,天桥影院的后边路北。无论是戏台上演出的大腕名伶,还是看戏的观众,都对他家的味道念念不忘。

与此同时,天桥的市集也兴盛起来。这里不仅有布摊、估衣摊、鞋摊、洋货摊、瓷器摊、旧书摊等等,还有各种花鸟鱼虫,满足北京人的“好玩”之心。

除此之外,天桥这还有几十家小酒馆、小饭铺。值得一提的是,天桥附近还有很多“棋茶馆”。来一壶“花茶”“高末”,在棋盘上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厮杀,也是北京人的一大乐趣。

正如《天桥一览序》所说:“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人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据记载,自1910至1935年间,天桥地区先后建起了二十多家戏园子,如歌舞台、乐舞台、升平、魁华、丹桂、小桃园、德盛轩等,上演着评剧、河北梆子、皮影、京剧等许多剧种。

这里还汇集着六十多家游艺杂技摊,也就是所谓的“撂地”。打弹弓、拉弓、举刀、抖空竹、舞叉、爬杆、钻火圈、吞宝剑、吞铁球、上刀山……五花八门,热闹极了。于是,“天桥八大怪”的名号也打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人,将惊险、神奇的演出从清末一直演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

如今的天桥,已然与过去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喧嚣市场截然不同了。这里的门牌从宣武换成了西城,踏上干净整洁的路面,但是路过,一看到自然博物馆,回忆就全勾出来了,它在这里可是一直未变的“标志物”。

还有天桥百货,自然博物馆,中华电影院等等,这里曾经的一切都慢慢地发生了变化,而那些靠力气、技艺吃饭的劳动人民,像我们看到老舍笔下的那些小人物,或者是只有住这里人才知道的“天桥大美丽”!

无论天桥的风景怎样变换,无论过去熟悉的戏曲表演是否为芭蕾、西方戏剧所取代,人们始终记得天桥的旧日故事,记得其中温暖的烟火气。那是人们心中,北京最鲜活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