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拍山区农民土法割蜂蜜,蜂窝嵌在土墙里,干艾草烟熏编织袋过滤

 豫西人文摄影 2020-08-17

前一段时间,作者一行在河南省嵩县八道沟深处,亲历了当地农户传统土法收割蜂蜜。50岁农民付大哥徒手在蜂箱里割蜜,仅收割一箱蜂蜜就被蛰5次,看的作者心惊胆战。付大哥养蜂时间并不长,师傅竟然是自己妻子,收割的时候,妻子王大姐在一旁指挥,告诉作者:养蜂没有不被蛰的,蛰的次数多了,就不怕了……

视频:郭寒 摄影:王怀卓 编辑:韩延昭

八道沟里面仅有5户人家,50岁的付大哥算是村里比较年轻的,一个女儿在洛阳工作,另一个还在上学,他以前也经常外出打工。住在山上的老丈人年纪大了,前几年来投奔他,付大哥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了老丈人,他和妻子住在别人家闲置的院子里。老丈人下山带下来几箱蜜蜂,不能外出的付大哥也跟着琢磨起了养蜂,而王大姐从小就看父亲养蜂,父亲没下来之前,还经常回去帮忙。付大哥就开玩笑说:“俺养蜂的师傅,就是你嫂子。”

王大伯养蜂已经40多年了,最早其实很偶然,山里自己跑来一窝野蜜蜂,占据了放在屋檐下的风箱,大伯没有管它。第二年夏天的时候,风箱里面总往外流黏糊糊的液体,王大伯才知道蜜蜂产蜜了。八道沟属于伏牛山脉,最深处的大山上住人极少,交通也很不方便,王大伯边养边学,遇上不懂的问题,翻过山问养蜂多年的村医,每年收割的蜂蜜只用于山民们做药引,并无销售。

王大伯家里原有的蜂蜜窝都是固定在墙体里面,土墙上掏一个洞,用泥巴和木板修整整齐,外面留下蜜蜂进出的小孔,基本上一年也不用管。王大姐告诉作者:“需要打理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蜂箱底下出现死蜂或者虫卵,说明里面生病了,就掀开用艾草熏一熏,蜂箱里面扫一扫。还有一种情况是出现新的蜂王了,蜂群分帮派,这时候把多余的王台掐掉就行了。”

仅有的两个活动木箱搬下了山,短短几年时间,发展到了十几箱,王大姐按照父亲的要求,把木质蜂箱放在避风朝阳、没有遮挡物的地方,有十几窝还是遵照老传统,在墙上掏洞,分群后的蜜蜂自己钻了进去。王大姐说:“俺平时老忙,喂得有牛,得放牛,养蜂都是捎带。有的分群了,咱不知道,会跑到别人家,咱准备的蜂窝也多,它们自己找个窝就安家了。”付大哥是这两三年才开始学养蜂,家里蜂群多了,需要有人管理。

付大哥制作的蜂箱很简单,只是用几块木板横竖钉起来,也不需要刨光,前门板用铁丝绑在侧面的铁钉上,缝隙用泥巴糊上。大山里野生花卉很多,即使不管它们,勤劳的小蜜蜂们也不闲着。这是一箱3年的老蜂群,付大哥说去年箱子里全垒满了,足足割了30斤,今年夏天时候比较旱,受天气影响,这一箱蜜并不是很多。

打开蜂箱后,付大哥用点燃的干艾草卷伸进蜂箱,用力吹,艾草卷很快冒出浓浓的白烟,顿时蜂箱里像炸开了锅,大量蜜蜂跑了出来。王大姐解释说:“艾草烟作用可大了,用艾熏一熏,蜂子不害病,经常熏的蜂也不蜇人。再说,蜜蜂都在片(蜂脾)上趴着,熏一熏,都起来了,蜂糖老黏,要不然粘上蜂糖,就活不成了……”

山里人养蜂是爱好,是副业,付大哥说见过别人活箱养殖,也知道那种方法产量高,问题是自己不会,也没有时间隔三差五打开蜂箱查看,还是采用传统的固定箱养殖。用水果刀割下一半蜂脾,拿刷子轻轻扫掉上面的蜜蜂,放进旁边的小桶。“不敢割完,看里面蜂有多少,最少也得留一半糖,冬天没有花,蜜蜂不干活,他们也得吃呢,咱宁可少割点,也得叫他们够吃,饿死了,就亏大了。”付大哥说,“主要吧,咱也不是做这生意的。”

蜂箱的位置是随意放置的,有的高,有的低,正在割的这一箱就稍微有点高,付大哥需要垫着脚尖,才能看到蜂箱里面,割下来三两片,脚就麻了。王大姐一边清扫上面的蜜蜂,一边传授经验。更是搬过来两块土坯砖,让付大哥踩上去。

一窝蜜蜂采割了两小桶,付大哥分别拎了一下,说:“会有十几斤,今年产量不行。”以前割蜜,都是直接放进空的水缸里,谁需要了,剜上一块。在洛阳工作的女儿对付大哥说:“你不会想办法过滤一下,咱家的一冲水都是渣,不好喝。”两口子按照老人的方法,在铁锅里加热融化,由于蜂蜡轻蜂蜜重,冷却后揭起来表面的蜂蜡,下面就是纯净的蜂蜜。这种加热过的蜂蜜,他们叫“熟蜂蜜”,颜色相对会深得多,口感没有多大区别。

割完之后,付大哥才说自己被蜂蛰了。王大姐笑他说:“你平时不是挺张精(夸张)的吗,蜂蜇一下都吆喝着疼死了,今天看人家来照相,咋还怕丑?不敢吭了。”捏掉残留的蜂针,挤出来里面的蜂毒,两只手足足五处蜇伤。蜂蜜桶提回家后,王大姐还是赶紧拿出来预防蜂毒的药物,以及一套防护服。

所谓的防护服是用塑料布缝制的一件上衣,一双橡胶手套缝在了袖口,面罩更是巧妙地废物利用,一把断了柄的钢网罩滤,用细铁丝捆在塑料布上。付大哥说:“咱这儿有葫芦包(大胡蜂),它们不会做蜂糖,光来逮蜜蜂。你嫂子就给我做了这样一件衣裳,知道附近哪儿有葫芦包窝了,去给它摘喽,不叫祸害咱蜜蜂。”

等另外一窝也割完,两人把刚割下来的蜂脾捣碎,倒进一个洗干净的塑料编织袋,蜂蜜汁顺着编织袋的缝隙往下流。“刚割下来的糖稀,好过滤,要是停两天,就跟那猪油疙瘩一样,晃晃会动,剜起来一疙瘩一块,过不出来了,那就得上锅热了。以前不知道咋弄,俺都是上锅热热,这也是听人家说的,这样出来也没有渣,干净。”

半小袋蜂蜜渗流完,大概需要三天,里面还会有不少没能渗出来的蜂蜜,就加热做成“熟糖”。“热糖的时候,锅不敢烧老热,我觉着就会是那五六十度的样子,凉了不会化,老热了,黄蜡(蜂蜡)就跟糖搅一块儿了,放凉也不好弄出来。”

过滤的时候,他们会用一块薄塑料纸蒙在上面,避免蜜蜂闻见甜味进到屋子里。“咱家房子密封不好,回回过滤,都跑进来好些蜂,淹死到糖里头了,看着也怪可惜……”

付大哥不会上网,山里的手机信号也是时有时无,卖蜂蜜完全靠老顾客介绍,家里连玻璃瓶子也没有。去年用捡来的饮料瓶洗干净装了几瓶蜂蜜,让儿女拍照发朋友圈,就有人嫌弃他们不卫生。

付大哥说:“咱山里条件就是这条件,反正那么多人吃了都没事,他们嫌俺不卫生,俺也没门儿。一年就这一两百斤糖,再叫我整多高级的设备,那还不胜俺搁家自己喝茶呢,你说是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