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常说他身边有个朋友,可我看不见!” 难道是闹鬼了?

 宛爸育儿 2020-08-17

致力打造综合育儿公众号

国家高级营养师、育婴师

宛宁 领衔打造

亲子阅读推广人维尼妈妈

电台主播维尼爸爸联袂奉献

食育  |  养育  |  童书  |  故事  |  微课  |  好物

227个故事 播讲:维尼爸爸

小白找朋友

书名:小白找朋友
作者:(美)丹·桑塔特
译者:彭懿 杨玲玲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适合:3-6岁

给孩子的故事,给父母的文章

文 | 维尼妈妈

阅读需8分钟

先给大家讲个鬼(leng)故(xiao)事(hua)。

据说小孩能看见不干净的东西……

有个孩子经常能看到有两个小孩在他家的空调上。

他爸往空调上望去,啥也没有!

爸爸说:熊孩子,别瞎说,哪有俩小孩?

孩子委屈:就有俩小朋友在空调上啊!

他爸闻听此言,吓得不行,请各路大神作法。可是孩子依旧说能看见俩小孩在空调上。

后来他爸房子也卖了,产业也不要了,带着一家老小花重金牵到了另外一个城市。

多年后,他爸才知道,那俩小孩是海尔兄弟……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不过昨天维尼妈妈收到了这样的一条留言,看样子这位爸爸也是心有余悸,征得当事人同意,发到公众号上来:

《超级飞侠》我家维尼也特别喜欢看,维尼也经常乐迪长乐迪短,还把动画片的桥段穿插进自己遇到的事中,自娱自乐得可好了。

这位爸爸觉得“心里发毛”,是他担心孩子会不会真的能看到什么他看不到的东西,搞不清楚自己的孩子脑子里在想什么,“孩子是不是精神有问题?万一他真的产生幻觉呢?”

如果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一边玩一边喃喃自语,对着空气说话,甚至能够画出面前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东西,说这就是他的朋友,千万别惊慌,孩子不会有什么精神类问题,这也并不是灵异事件,他只不过是拥有了一个“幻想朋友”而已。

幻想朋友,也称为幻想伙伴,imaginary friend。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如此,但也是大多数孩子的成长经历。

再给大家讲个“鬼”故事:

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艾莉森·高普尼克曾经说过一个高普尼克家的恐怖故事》:

艾莉森2岁时,她的婴儿床上多了一个小伙伴,艾莉森把他叫邓泽,妈妈从来没见过这个叫邓泽的孩子,她总说艾莉森瞎说。

艾莉森说她一开始很喜欢跟邓泽玩,但是邓泽不知什么原因脾气越来越坏,艾莉森被吓坏了,经常不敢睡觉。

苦恼的妈妈打算让1岁的弟弟跟艾莉森换床。结果弟弟刚被抱到姐姐的床上就恐惧尖叫,他手指的方向正是邓泽坐着的位置。

听起来真听瘆人的,但是,这的确不是恐怖故事,这个叫邓泽的孩子,只是艾莉森的幻想朋友。

在上世纪中期以前,学者和医生们是将“幻想朋友”作为孩子大脑出问题或心理疾病的表现。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正常孩子有“幻想朋友”的现象是可能的。

一般来说,幻想朋友分为两种,一种是看得见的,比如娃娃、公仔;

另一种是看不见的,孩子给它起名,常常对着它说话,但别人看不到它。

前文中那位爸爸向维尼妈妈咨询的例子,应当是孩子在看得见的伙伴(动画片里的乐迪)基础上,幻想出他的身边也有一个乐迪的存在。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幻想朋友”?

这里还要提及另一个词:泛灵心理

泛灵心理这个词源自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即孩子们认为万物皆有生命。

孩子的那些看得见的幻想朋友,即“泛灵心理”的体现。

维尼从小最喜欢费雪的安抚海马,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在餐椅旁边搭一个座位给海马,还有其他绘本“一起看她吃饭”。

我给她捏粘土玩具,她都会很开心地邀请这些玩具“看她睡觉”、“看她吃饭”、“看她做游戏”。

这就是泛灵心理的具体体现。

对于幻想朋友出现的年龄,心理学有不同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高峰期在2-3岁,另一种观点(以皮亚杰为代表)认为在5-6岁孩子中更为明显和突出。

皮亚杰认为,幻想朋友是孩子未来形成真实伙伴关系的催化剂,当孩子进入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幻想伙伴现象便会消失。

维尼妈妈记得当年追《爱情公寓》第三季时看过这样一个桥段,吕子乔和关谷就分别有自己的幻想朋友——小泽又沐风和马里奥。

最后,当关谷突破了心理障碍回到了现实,接受和悠悠在一起的二人世界时,他的马里奥就消失了。

对于孩子的幻想伙伴,父母不必担心,那是他们健康的适应行为。

虽并不是说每个孩子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但是有调查显示,60%的孩子会有幻想朋友的现象。国内的研究数据显示, 42.7%的学龄前儿童有幻想朋友

有的孩子会和父母分享他和幻想朋友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甚至煞有介事地向父母谈论幻想朋友的特点、兴趣爱好,例如:孩子不爱吃青椒,幻想朋友也不爱吃。

孩子今天穿了一件蓝色的上衣,他说他的幻想朋友也穿着同样颜色的上衣,甚至连图案都是一样的!

这个幻想出来的朋友可以陪伴他一同游戏、甚至会保护他,帮助他解决麻烦。

也有的孩子并不将幻想朋友公开,而是在自己的世界中与它保持着“沟通”。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会因此而陷入孤独症的泥潭,虚拟伙伴会使得他们的内心更封闭。

事实上,这些孩子的性格非常开朗活泼,无法忍受没有嬉戏和交流的单调环境。他们想要伙伴,当周围没有知心伙伴时,他们只好虚构一个出来。

耶鲁大学专家曾指出:能幻想出朋友的孩子们更富有想象力,有更丰富、全面的词汇能力,并且能更好地自娱自乐。

但父母对孩子幻想朋友的现象依然需要加以引导,否则,孩子们很容易沉溺其中,阻碍社会性发展,走到真正的世界中交朋友。

家长应当怎样做呢?

1、不强行揭穿和拒绝孩子

对于孩子的幻想伙伴,父母要加以理解和支持,因为这是一种幼儿成长及其正常的、过渡性的现象,而非心理疾病。

因此不要给孩子贴上任何“不正常”、“爱异想天开”、“有毛病”的标签。

更不要强行揭穿孩子的幻想行为,强迫他们面对真实的世界。

有的孩子会让父母参与到和幻想朋友的游戏中来,那么家长就要完全“入戏”,如果不想参与,可以礼貌并且认真地谢绝孩子的邀请:谢谢宝宝邀请妈妈参加,可是妈妈有事要忙,宝宝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好好玩。祝你们玩得愉快!

2、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

孩子出现幻想伙伴的绝大多数原因是缺乏同伴交往和亲密依恋造成的。

因此,爸爸妈妈更需要对孩子充分关注。

这种关注不是强行地阻断他和幻想朋友之间的交往,而是要借此来读懂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当然,父母需要把握一个尺度,如果只是出于儿童的童真天性,就可以顺其自然;如果感觉儿童的行为比较怪异,可以咨询心理学专家,看是否超出了合理的界限。

关于孩子的幻想朋友的主题绘本,其实也有不少。例如安东尼·布朗的作品《秘密朋友夜西来》,以及今天我们要解读这本《小白找朋友》

《小白找朋友》是凯迪克金奖绘本,非常恰到好处地向爸爸妈妈们展现了孩子充满想象力的丰富内心世界:每个孩子都有个幻想朋友。

小白是幻想出来的世界里的一个小伙伴。

他究竟是什么?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这个幻想出来的王国里没有小伙伴都无法说清它到底是什么。

维尼在读书的时候,指着这些奇怪的小伙伴问我:这是什么?

我也只能看图说话给出一个近似的答案:一条长着四只脚的鱼、一只眼小爬虫、长手的小鼓,棉花糖小白……

显然这样的问题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我反过来问维尼:你认为它是什么?

孩子觉得是什么,那么便是什么吧!

说不定,她今后幻想出来的朋友,比图画中的更离奇呢。

幻想世界的每个小伙伴在真实世界里都有自己的朋友,唯独小白胖子例外。

它也一直期待着自己的朋友有一天能够找到自己,可是它等了很久都没有结果。

于是,它决定去真实的世界找朋友。

路上它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它还是到了真实的世界。

小白看到的成人世界是灰色的,它看到的孩子的世界是绚烂多彩的。

这让我有太多的感触:孩子在用色彩恣意涂洒绘的时候,正是他们发挥想象的最佳时机,那些我们成年人看不懂的作品,正是他们幻想出的世界。

毕加索曾经说过: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的像一位大师,但我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地像一个儿童。

孩子们的幻想世界是多么丰富并值得珍惜,不想让他们的想象力消失殆尽变成成年人的灰色世界,就多鼓励他们说出、画出、写出自己的世界里的故事吧!

小白在一颗缀满星星的树上等着它的朋友。

终于,它等到了它的朋友——爱丽丝。


爱丽丝拿着一幅画,画中正是她幻想出来的场景——小白坐在缀满星星的树上。

爱丽丝身边的朋友也都有个奇怪的幻想出来的朋友。

他们一起去做更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故事讲完了……

来看这本书的前后环衬。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找不同的游戏:

前环衬上所有幻想伙伴都有它的朋友,只有小白一个人孤零零,而后环衬上,小白找到了它的朋友爱丽丝,没有人孤孤单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