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浒墅关草席

 苏迷 2020-08-17
伴皇室共眠的田野“草根”
《苏州日报》2020年08月09日 B04版

  在江南广阔的水田里,它们饱吸着阳光雨露肆意生长,从隆冬到初夏,它们从细针状迅速成长为高近2米的草株。然后,在小暑前后的日子里被割倒、晒干,再经过艺人灵巧双手的编织,带着尚末褪尽的青色和清香,匆匆走向大江南北,走入寻常人家,走进皇宫深苑,在盛夏的酷暑中,伴人入眠,给人清凉。

  这种草名叫蔺草,由它编制而成的物品叫草席。从《诗经》《礼记》到明清散文,草席的身影不时出现,展示着它悠久的历史和人们对它的偏爱。

  在唐代之前,草席主要用作坐具,起到隔尘保洁作用。从唐代开始,草席逐渐演变为卧具,有凉爽消夏的功效。

  唐朝之前,人们习惯于在地上铺张草席再坐地上,所谓“席地而坐”。

  随着高脚桌椅的发明,唐朝之后,人们坐有椅、睡有床,生活起居不再直接接触尘土,草席作为坐具的功能逐渐弱化,作为卧具的功能呼之欲出。随着千年时光的推移,江南水田里的蔺草已生长得坚韧圆润,江南农人的技艺也变得熟练精巧。在盛夏的月光下,农人们一边编织着清凉的草席,一边想象着这些草席的去向。他们不知道,这些从泥地里生出的“草根”,此时已走在通向皇宫深苑的道路上。

  据明朝正德年间的《姑苏志》记载,在唐朝时期,苏州进贡皇官的物品中就有灯芯席(蔺草编制的草席),而且编织技艺已相当高超,能够做到杂色相间,织成花草人物等各种图案,其功能已包括作为帘幕或坐席、卧席。在当时,苏州生产的草席中,质量最佳者出产于虎丘区域,其次出自于浒墅关。浒墅关草席第一次在闪光灯照耀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浒墅关在秦朝时即已设置。隋朝开凿大运河从浒墅关穿镇而过,元朝又将大运河北拓至北京。明朝商品经济萌芽,商品流动频繁,几乎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成为一条黄金水道。明朝景泰元年,朝廷在浒墅关设立钞关,坐枕运河的浒墅关于是成为著名的商品散集中心。苏州周边的草席交易逐步集中到浒关,进一步刺激了本地草席的生产,最盛时期,浒关席草种植面积达到9000亩。到清朝道光年间,编织草席已成为浒墅关地区重要产业,乡村妇女中十之八九都在织席。浒墅关草席的质量已经超过虎丘,成为苏州乃至全国最为著名的品牌,以至于“浒墅”成为草席的代称,很多席店门口的楹联就写道:梦到邯郸酣更好,制传浒墅妙如何。据说乾隆皇帝巡游江南路经浒墅关时曾向地方官索要草席,慈禧太后也曾多次派人采办浒墅关草席。目前,故宫博物院仅存的一条乾隆御用草席,经故宫修复专家历时6年考证,证明就是浒墅关草席。

  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造就了浒关草席在历史上的辉煌。其实,草席的编制工艺并不复杂,浒墅关草席风行全国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席草种植,二是编织细密。

  席草种类较多,大体草席编制可以分为淡水草和咸水草。咸水草生长于盐碱地,编织的草席色黄、质脆、着汗滑腻。淡水草又分为较多品种,浒墅关经过长期实践和培育,选种了名叫梅里青的蔺草。江南肥沃的水田和充沛的雨水适宜于梅里青的生长。成熟的梅里青内髓状如海绵,髓质丰厚而弹性充足。梅里青晒干后外皮光滑柔韧,颜色白里带青,清香长久不散,草株韧性十足,易于保存。浒墅关草席行业有一种特殊的“定尺先生”,专门把关从蔺草生长到草席生产的各个环节。从梅里青种植时起,“定尺先生”定期到田间巡察,了解席草生长期间的开花、虫伤等情况。织席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添草和压扣。浒墅关织席要求“勿可轻,莫压重。添一根草压一根,压轻有隙缝,压重呒弹性”,最后织成的草席既密不透水而又不失草质的柔软。

  民国以后,浒墅关草席生产虽有起起落落,但总体上一直保持着兴盛状态。抗战时期,日伪政府发行的纸币飞速膨胀,浒墅关席业市场自制“钱筹”“纸币”以作流通之用,受到当地民众欢迎,起到了临时货币的作用,成为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中国成立初期,浒墅关草席产业继续发展。到1952年,浒墅关政府登记注册的草席商行多达9l家,当地年产草席超过200万条。“文革”期间一度低落,之后虽稍有起色,也再难达到之前的规模。到1985年,全年销量已降至4300多条。随着机器生产的出现和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替代品增多,与很多非遗项目一样,浒墅关草席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席草种植锐减,市场急剧萎缩,行业后继乏人。为保护这一非遗项目,2015年,当地政府开始划定梅里青育种种植基地,建立浒墅关草席博物馆,力图不让这一流传千年的手工艺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

  未来仍然漫长,希望依然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