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著名监察御史赵炳麟传17:积极为“戊戌变法六君子”平反昭雪

 探秘桂北 2020-08-17

     光绪皇帝变法时,因罢免一些守旧大臣而任用维新变法者,慈禧太后不大高兴。1898年9月5日,西太后和他的亲信荣禄密谋决定废掉光绪皇帝。9月14日,光绪皇帝到颐和园向慈禧请安,慈禧明确表示了她的态度,对光绪帝施加了压力。

光绪帝回宫以后,当天就写了一道密谕交给杨锐,其内容是:“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而并且随时有讥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於事。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於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要求杨锐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等他熟思再行办理。

杨锐接密诏以后,已知危机四伏,但念及“君父之急”岂可不趋,即约林旭来绳匠胡同寓所商筹。康有为、谭嗣同将挽救这一危局的希望寄托于驻军天津的袁世凯。9月18日深夜,谭嗣同到法华寺面见袁世凯,拿出光绪皇帝的密谕,要求袁世凯迅速举兵,先杀荣禄,然后包围慈禧住处颐和园,并说事成以后立即升任袁世凯为直隶总督……狡猾多诈的袁世凯,当面并不拒绝,两天以后立即向荣禄全盘交代了谭嗣同夜访的情况。当时荣禄急乘专车赶到北京,同怀塔布等人面见慈禧。9月21日,慈禧传旨说皇帝生病不能办事,由她“临朝训政”。

变法失败后,杨锐被杀。杨锐之子杨庆昶与其门人黄尚毅,将光绪手诏缝于衣领内带回四川。

光绪、慈禧死后,为“戊戌六君子”平反的呼声渐高。先是外务部、邮传部郎联名上书都察院,请将《德宗实录》精选摘录昭示后人,以获取民心。1909年9月25日(宣统元年八月十二),杨锐之子杨庆昶和中书科中书黄尚毅来到都察院,将密诏上缴,请都察院昭雪杨锐。

赵炳麟是维新运动的赞成者,他知道,只要将光绪帝的密诏公布,“戊戌六君子”就可能得到平反昭雪。江西道监察御史赵熙,告知挚友赵炳麟,请他尽快让台长(都御史)张英麟代奏。但张英麟没有表态。赵炳麟便于9月30日上《请宣布德宗手诏编入<实录>疏》。

赵炳麟认为,手诏体现了光绪皇帝的仁慈与孝道,“读之堕泪。”他请求明降谕旨,将手诏编入《德宗实录》,以让光绪仁孝之心流传万古。进而达到为“六君子”平反的目的。但朝廷没有同意。

赵炳麟不甘心,于1909年12月21日第二次上《再请宣布德宗手诏编入〈实录〉疏》,希望摄政王将光绪手诏编入《德宗实录》,以光先帝遗德,巩固祖宗基业,不要寒天下人心。他认为摄政王“政权在握,正宜以先帝之心为心,以先帝之政为政,使英才效用,天下归心。”

尽管赵炳麟临疏涕泣,泪水交加写下此疏。但摄政王仍未同意。

   1910年(宣统二年)9月23日,资政院成立后,资政院第四股理事、议员陈宝琛(以硕学通儒被派充资政院钦选议员)见赵炳麟的上疏没有结果,上《请昭雪杨锐等提案文》,要皇帝降谕“将杨庆昶(杨锐之子)所缴德宗景皇帝手诏宣布中外,昭示万世臣民,并纂入实录以成信史”,并提出对“杨锐等竭忠致身沉冤未白,可否降旨昭雪,援照许景澄等开复原官加恩赠恤,以慰幽魂而餍众论”。

 陈宝琛为戊戌六君子平反昭雪的提案震动了当时的朝野,也得到了时任资政院第一股股长赵炳麟的大力支持,资政院几乎是一致举手赞成,但被以摄政王为首的政府搁置。摄政王为什么不同意赵炳麟、陈宝琛的提议呢?原来,他有他的担心。就这件事,据《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披露,监国摄政王醇亲王载沣曾告诉尚书戴鸿慈:“先帝诏不敢秘,但明发上谕,则为悖(违背)慈禧,乖国体”。

  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十三日(11月3日),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奏请赦免党人(为该奏折第七条关于国事犯之党人一体特赦擢用),奉旨:赦免戊戌以来的党人。

民国三年(1914年),四川省民政长陈廷杰呈请政府昭雪杨锐、刘光第等六君子。北洋政府同意交内务部从优奖恤,以激发鼓励后人,下令在北京建立祠堂祭奠,并将事迹宣付清史馆立传。

至此,“戊戌六君子”终于被平反昭雪。

赵炳麟家乡全州县绍水镇乐家园门楼右侧一角

蒋廷松

《湘江作证》第十三回:一军团抢占界首渡 红四团打响第一枪

600多年前,他领着2万多人扬帆远航,最远都到了肯尼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