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不惧怕检验科学与否的双盲实验!

 跟我学中医 2020-08-17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受规律支配的,既然是规律性变化,必然有可重复性。中医是建立在对大自然最普遍规律认识之上的,必然是具有可重复性的,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比如,中药的药性,肯定是确定的,有确定性的归经、四性五味。再如经方,肯定是相对于某种体质偏性而言的,而且有确定性的效果。

现代不少人以中医不具备可重复性指责中医不科学,可事实上,这种指责是没有道理的。西医把病人当成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机器,治病就象换机器零件一样规范严谨;而中医治病的本质是用中药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身体平衡了,百病皆消,可是,人与人的体质偏性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不同的人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它是不具备可重复性的。如果真要讲某种中药或经方的可重复性,就必须把具有某一种体质偏性的人选择出来,此时才可以去讲可重复性。比如,一个阴虚体质,它适合的是六味地黄丸,一个阳虚体质,它适合的是金匮肾气丸。你把阴虚体质的人选择出来,此时用六味地黄丸调理的疗效就是确定可重复的;如果不讲体质偏性,片面地要求药物的可重复性,肯定是不合理的。

人体只是一个,关于人体的科学也必然只有一个,因此,中西医最终必然会汇通如一,成为统一的医学体系。可是,中医和西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科学体系,西医研究的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基因、DNA,中医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本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可是由于西方科学迷信精密仪器,不承认观察不到的关系,结果,西医的病因学一和自然没有关系,二和整体没有关系,它只和局部的细胞病变有关系。而中医呢?恰恰是建立在对关系的把握之上的,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得出了疾病的外因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认识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就得出了疾病的内因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

显然,只要西医承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那么中西医就汇通路一,成为统一的医学体系。可是,人与自然有关系吗?整体与局部有关系吗?其实,这是很容易证明的,就拿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通过人体系统与地球系统的类比,我们很容易得出自然变化是通过作用于人体的水来影响人体的,类似于潮汐效应。虽然精密仪器观察不到,但我们可以用大量的临床来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随着一天十二个时辰的变化,不同的经络兴奋优先次序是不一样的,不同病人的死亡时间统计,它们都是有规律性的,可重复验证的。

传统的中医走的是一条方证对应的道路,可证是模糊的,它导致了治病方法的模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医的病因学至今不明确。如果中医的病因学明确了,治病方法就是可确定性重复的。那么中医的病因是什么呢?《内经》上早就讲了,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也就是说,中医真正的病因学就是主不明,或者说偏心,更确切地说就是血液对各组织的不对称供应,血液供应多了,对应的组织就会功能亢进;血液供应少了,对应的组织就会功能低下。中医诊断就是判断各组织是功能亢进还是功能低下,以及它们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程度的多少,利用西方科学先进的手段,我们完全可以使中医诊断走向精确化。

中医本质上是用中药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可问题是,中药药性目前是很模糊的,它导致了用药的不精确。如何使中药药性走向精确化呢?这里的关键就是证明中药药理。中药和西药治病原理是不一样的,西药是化学小分子,它可以进入细胞膜,对病变细胞进行杀伤;中药是生物大分子,它很难进入细胞膜,它作用的对象是细胞的营养通道,对于细胞的功能亢进,中医就用中药堵塞细胞的营养通道,缺乏了营养,亢进自然停止;对于细胞的功能低下,中医就用中药疏通细胞的营养通道,得到了更多的营养,其功能自然增强。如果要想使中药药性走向精确化,就必须证明经络在人体分布的规律性,即对应的同一条经络的基本孔隙大小是一个自然常数。一旦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精确地定义中药药性,并实现用药的精确化。

一句话,中医从来不惧怕西方科学的双盲实验,关键的问题只是我们要明白中医治病的原理,不能机械地把西医治病的原理套在中医头上。中医的可重复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中药药性的可重复性。

第二,同样体质偏性用药的可重复性。

第三,诊断结果的可重复性。

第四,中医学原理的确定性。




学中医看:《新科学中医》

《新科学中医》一部从系统科学角度来研究中医的书籍,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学医首要明理,如果你想学好中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本书是你最好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