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北古村落(26)宋元明朝望族 旧时葛岗陶村

 探秘桂北 2020-08-17

重建祠堂一侧

一、家渊源远

葛岗,宋、元、明时期全州陶氏之古村名,有例如今之石岗、大岗之称也;至明末,因村人外迁多地,为辨别支派故,改称前、后陶村至今;前、后陶仅隔田数坵,两村实一村也。陶村现属永岁乡双桥村委辖,距双桥之东约1.5公里,邻湘江约100米,现有人口约800人。

考村之始建,乃陶忠正公于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因“外族南侵,由清州(江西)富田县固塘村迁于全邑升乡而居焉”(明万历二十年(1593)《葛岗陶氏家谱》)。建村至今,900余年矣。

陶氏之姓源流甚远,史称源于尧帝先建都于陶,后迁于唐,称陶唐氏而始有陶姓。又据江左(长江之东南)各省陶氏研究会近十余年所考,江左陶氏均乃陶潜(名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居士)公后裔(郡名浔阳、堂名五柳)。全州陶氏可考始祖为春容公。据明代陶氏家谱记:“按墓志及旧谱记,公讳春容,号维常,南昌县开源始祖也。先居四川成都府朝阳门兴庆坊,出自汉陶翁青之后,以公武授五代时帐前指挥轻车尉,从征南唐,下洪州,留镇江西营巡,历至南昌钱市街寓;通判颜宅重其器宇,以女妻之,遂留其家立籍,后分至清州固塘,是为吾之可考始祖也。”

谱载:春容公生一子名玉仁,玉仁公生二子,长名正光(字琼,号太原,宋承事郎州通判),次名正辉(宣教郎,迁居苏州,失考);正光公生三子,长名彦礼(字世荣,任县尉,山陂派始祖。失考),次名彦孟(字世基,迪功郎,任桂阳县令),三子名彦定(号季甲,国学士,下陂派始祖。失考);彦孟公生卿定(字山阳,号竹居),任吉州刺史时过永和见其山青水秀,遂由南昌迁居清州固塘,是为吾清州始祖也。卿定公生二子:长蒙,号养正;次蒙善,号养贤,(后代迁居四川涪陵)。蒙公生三子,长名然炳,字奎光,因馆(教书)官田邹家,遂定居于兹,为富田派始祖也。次名燃焕,号正享;三子名然煜,号定利,均失考。然炳公生子忠正、忠显(生三子,分迁永丰、龙泉、乐安三县)。忠正公生五子:利民、利享、利元、利济、利修。忠正公年满半百后,有友邀其游岭南、乘舟溯长江转湘江而上,在舟近解州(原名解州,在古洮阳县东数里,旧为解押犯人及粮草之地,故名;后因上迁而名改州,后世为区分新老两地,改称为上、下改州)时,突有大鲤跃入船仓,公等称奇,上岸后见江岸平地有一群土堆,大者数亩,形如半月,内弦正对南方,旁有七个小土堆,形如七星伴月;土堆之上,长满葛藤,但见青梗绿叶紫红花。公之祖辈亦仕亦馆,乃书香世家,平时学涉百家,对风水学甚有心得,见其地貌,连连称奇。回江西老家后,毅然率长、次、三子迁居于全,建居于半月形之内弦,取村名葛岗。此全州陶氏始迁祖也,属春容公派第八世。

忠正公率迁葛岗之三子,各生一子,公为孙取名湘圭、济圭、清圭。圭者,土土相垒,故以圭为辈行,寓七星伴月土堆之奇形也;所以取名湘、济、清,寓意是在清湘县出生的第一代,期为济世之才。湘圭、济圭、清圭三公后来虽然没能成为济世之才,每公却都生下两子两女(女适何地未载入谱),三公之六子以“初”为辈行,名孔、孟、贤、圣、仲、季。后来随着丁口之增,自此始分六房,长房住原地,孟房后世大多迁居上马石及上下车厂里等村,贤、圣两房迁居港底,仲房居祥福村(今后陶),季房则迁居灌阳苏官源(今冠岩景区)。在全州定居的五房按当时政府要求分为二甲、十甲、九甲、八甲、三甲。而留在江西老家的行圭、仪圭二公生六子,六公之中有两公为理宗宝祐年丙辰科同榜进士;仪圭公长子封雁门侯,擭户部尚书,次子授检阅官,于徽州勤王死节,立文山祠祭。

全州陶氏2001年在民国十八年二谱基础上修三谱时,考得本族曾经历元初、明末及日寇沦全时三次浩劫,丁口死亡三分之一,外迁四川三分之一,仅留下三分之一。留下的家族如今可考的分居于湘桂两省六县(区),共33村,约5000丁口,全州族人不足4000口。

宋代古石板路

二、甲科蝉联

在升乡“上七里”(黄沙河及永岁北半部),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有位当官的陶家先祖辞世后,请风水先生寻得一块宝地,安葬那天,灵柩入墓坑后,风水师跳进坑中棺材头顶部定罗盘,亡者女儿斥责风水师:‘我父乃朝庭命官,岂容尔踩其头焉?’风水师心生怨,跳出坑外道:‘坑未及深,当续三尺。’家人起棺续挖至三尺时,突从地底飞出三只凤凰,众皆慌乱,用锄棍击伤一凤凰之足;三凤飞走后分别栖落在邻近三个村庄,即福岗、禄岗、祥岗(为避忌嫌,隐其真名用化名)。此三岗之村,后来均人才辈出,唯伤脚之凤所落福岗,凡出官员,均腿有疾。此故事名‘三凤落三岗’。此后,陶氏再也不出人才了”(见201480岁老人陶后钊著《人生如戏——我的一生》一书)。

明代祠残留的门楼上有世德二字

陶后钊先生书中所记传说中的先祖,即陶崇也。按陶氏明代万历年谱载:公生于宋孝宗(误记高宗)乾道四年(1168)十二月十二日,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卒于信州任上,其安葬时至今已近800年。时隔近800年的今天,凡升乡上半部60岁以上老者,每谈起“三凤落三岗”的故事,仍是津津乐道;并清楚地记得并常谈起“葬在枣木铺安道寺旁”的“陶仕郎”或称“陶学士”墓,这在全县恐唯仅有。是什么缘故让后人能记住全州一位先乡贤达800年之久呢?因为陶崇公是全州自宋至清164名进士中排列第一名,曾被郡志及明代全州首辅(广西历史唯一宰相)蒋冕誉为“清湘开国子”(全州文运开启第一人)。明代史上第一才子、大学士解缙在路过全州时,曾作《全州杂兴》诗,诗中有两首提到陶崇:“陶生岸畔舞风情,唐介坟前江水平……”。待他亲身到陶崇墓前拜祭后,又写下“陶公坟前草青青,唐介祠前三水清……”(全州建设街宋时建有唐介祠,今存民国初重建祠)。笔者曾疑虑:两首诗中分称陶崇为“生”或“公”,而直称唐介之名讳,可见以才称著于世的解大才子,对二人在他心中的份量是有区别的,为什么呢?或许是陶崇的性格与仕途近似于解故,或是陶以文章略胜唐介乎?——唐介何等历史名人,论官职、论名气,陶崇远难与其匹比。唐介任殿中侍御史时,弹劾朝中重臣张尧臣及谏官吴奎(神宗时任枢密副使知政事——副宰相),并直斥宰相文彦博,虽然被眨为荆州别驾,却因而博得“直声动天下”之赞誉;唐介在熙宁初年拜参知事(副宰相)时,数与宋史上最强项的宰相王安石击案争辩;因帝护王说,介不胜愤,疽发背卒,谥质肃(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十六年版)。其实,陶崇也是全州宋代唯一载入该辞典中的人物,也载入了宋史。其事迹“略见于《宋史》全文”(蒋冕语)。

民国中期,全州五大姓为一唐二蒋(现蒋姓第一)三赵四王五邓;陶姓丁口千余,排位在二十多名,可算是小姓孤姓;而小姓能侪身宋、元、明三朝望族之例,乃陶氏一族人文之盛故也。陶崇的胞弟登岺曾任岳州推官,赐封二学士;他的大儿子陶梦薰,登嘉定七年袁甫榜进士,曾任知县及玉林州判,赐赠四学士;他的次子陶梦训参加了嘉定丙辰科进士考试,殿试时落榜赐同进士,特封三学士,官春陵、瑞阳两郡监承(相当于市纪检或监察部门首长);陶崇的孙辈有九人赐封学士。故有“陶门两代三进士,欶封学士共十三”之说。明清两朝,又出了进士陶光昌(任宜都知县),举人陶树、陶学修(任荆州府昆阳州知州十八年,以清正廉明卒于任所,百姓建庙以祭)、陶宗孔(曾任玉林州判、闽永福令、蜀丰都令、岳州府理刑推官、广西都察御史、拜南京监察御史;退休后,受时广西都察院史晏标特疏,出任思明府军民统制,八十一岁卒于住所。一生清白,无运灵安柩之资,谥静肃。为明代族谱总编)、陶凌云(任武岗知州、零陵知县,授中宪大夫);还有同进士陶友忠、陶思深、陶德发及千总陶成宗;并有县试庠彦、武庠生、贡生、拔贡、吏目、国学陶见扬、陶国昌、陶才凤、陶汉三等20余人。全州陶氏以孤小之姓列入县内宋、元、明三朝望族(清后期衰没),是有他的人文积淀的,虽谈不上人文蔚起,也勉强算得上是甲科蝉联也。

三、陶崇其人

(一)官职何为大

陶崇何人?虽然上文已略有交待,但书之不详,按他在邑中的历史地位,有必要详细介绍。权威史料载:“陶崇,宋全州人,字宗山,嘉泰中进士,理宗在潜邸时(未登位时的太子),崇为讲读官(太子师);及即位,被召,首陈‘保业、谨微、慎独、持久’之说。后与史弥远(宰相)不合,出知信州,卒谥文肃。有澈斋文集”(民国十六年版《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110页)。

明蒋冕在《湘皋集》之22卷中曾考陶崇墓、陶崇寺及洮村坊的觉苑寺(两寺专为纪祭陶崇而建)后,写下了《陶澈斋墓称呼辩》一文,对其介绍甚备,现摘录于后:

乡先贤宋宝谟阁学士陶公崇,方理宗宝庆初元以著作佐郎上“保业、慎独、谨微、持久”四事,帝嘉纳之且曰:“卿所陈四事,切于联躬。朕当行之。”其略见于《宋史》全文。元人修《宋史》,采入《理宗本纪》而不为公立传,其履历、治行皆莫能详。惟郡志谓:“公字宗山,少聪敏,十岁赋《笔山诗》,有惊人句,登嘉泰二年进士第,历仕两广,召试馆职,慕柳子厚为文,尝撰《宋铙歌鼓吹曲》及《楚词七叙》以进于朝。理宗在潜邸时,公为讲读官,龙飞被召,首陈“保业”等四事。及因轮对,又陈“固郡县、修武备、厚民生、厉士气”之论。与时宰忤,黜知信州,终于任。赠特进,谥文肃,有《澈斋文集》行于世。子梦训,典舂陵、瑞阳两郡,终监丞。”郡志又云:公历官行事,见《国史》而竟莫详。公之所历何官,今惟郡北洮村坊有觉苑寺,宝庆以后题额,书公职衔甚备,曰:“中大夫、右文殿修撰、崇政殿说书兼侍讲,宝谟阁学士、正奉大夫、知信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使,清湘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陶崇寺虽重建于元至大三年,而寺额犹是宋人书,其书公职衔可信无疑。

文尾续考云:公墓在升乡安道市北路旁,石翁仲、石兽尚存,盖当时赐葬。乡人称为陶学士墓,或称陶大监墓,二说皆是。而成化中修州志者,乃云陶大监墓,俗呼为陶学士墓,则不考之过也。公尝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省有监,有少监,为长贰。公由著作佐郎历贰而长(从小监升至大监),故当时有大监之称。后又进宝谟阁学士,寻知信州,故当时又称公为学士。则公之墓称学士或称大监无不可者。抑公官至侍从,方以旧学为时君所宠任,乃以忠言谠议见忤时宰,出贬外郡,赍志以殁,则其平行持守之正,亦可概见,不独文藻之逸发而已(不独因文采之丰逸而称著,还因他为官耿介,敢于忠言谠议,不怕得罪宰相而著名)。惜其言行无所于考,不能得其详也。宋人《清湘志》谓公殁在理宗朝,所忤时宰岂史弥远邪?抑韩侂冑邪?(明蒋冕《湘皋集》之22卷)

民国初重建的祠内面方上有挂匾的铁勾

前年,钦挥先生写陶崇注时称:官虽不大,幸得皇上赐谥文肃。余询云:官不大何讲?先生云:未考,乃听党史办某讲的。余2005年填修被盗陶崇公墓时(1978年被盗挖),在丈二深之坟底部(合“再挖三尺”之传说)发现数块碎碑,拼凑后见上有“三品正奉大□”及“□贡禾花鲤故赐紫金鱼袋于□”和“赐葬五百金”等字样。余考“宝谟阁学士”之职位数年不果,后在周汝昌先生1962年所编《杨万里选集》引言中介绍得知,杨诚斋(杨万里字)“嘉泰三年进宝谟阁直学士,开禧二年升宝谟阁学士,官虽三品,闲无实权。”并知杨由宝谟阁直学士升学士历三年方果,还知宝谟阁是专为皇上下诏下旨把文字关的。再读蒋冕文得知:宝谟阁重于右文殿、崇政殿。又知陶崇得罪宰相连贬三级后还是信州太守,太守一般为从五品或正六品。试问:三品大夫,官尚不大,何谓大耶?

(二)涉大案被贬

余详述陶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曾涉及南宋朝廷的一件大案——50年后才得昭雪的皇子冤死案:

宋理宗是南宋第五代皇帝,他是被史弥远政变推上皇位的。宋宁宗生前确定的皇嗣赵竑在这次政变中遭迫害致死,成为南宋后期的最大冤案。为了不让继统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与挑战,宋理宗及其继任者,竟然拖延五十年不给这桩弥天冤案彻底平反。说起这桩冤案,还得从头略作交待。

宋孝宗有三个儿子,都是皇后所生。皇太子早逝,他不立次子,破例立所谓“英武类己”的第三子为皇太子,即宋光宗。孝宗禅位后,以太上皇的身份向光宗交待了隔代继承人:“当初越位立你,想让你成一番王业。如今你二哥虽去世,他的儿子还在。”意思很清楚,皇位应还给老二家。岂料,宋光宗不久精神失常,连太上皇驾崩都不能出主大丧。在政局危机的严重当口,太皇太后吴氏(宋高宗的皇后)最后拍板,让光宗禅位于其子,是为宁宗。后来,他二伯的独子英年早逝,连后代也没留下。为弥补亏欠之心,宁宗追封他为沂王,选太祖十世孙赵贵和入嗣其后。终宁宗朝,沂王始终居于特殊的地位。

宁宗先后有过八个儿子,但都冲龄夭折,他选了太祖几个十世孙入宫学习,意在遴选皇位接班人,其中以早已入嗣沂王的贵和呼声最高。在诛杀权相韩侂冑后,史弥远取而代之,一手遮天。史弥远不希望贵和入选,因他对自己专擅朝政流露出反感,便命同乡与亲信郑清之物色了另一位太祖十世孙赵与莒。不久,宁宗立贵和为皇子,改名赵竑,等于把皇位还给了他二伯家。史弥远不便公开反对,提议再为无嗣的沂王立后,并把与莒推了上去。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将其改名贵诚。

嘉定十七年(1224)闰八月,宁宗驾崩之夕,史弥远命郑清之等党羽起草矫诏。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迫使原先并不赞成废立的杨皇后最终屈服其废立阴谋,矫诏立贵诚为皇子,赐名赵昀,封成国公。

一切安排停当,史弥远才宣召赵竑入宫听诏:“皇子成国公赵昀即皇帝位。”新即位的皇帝就是宋理宗。随即以杨太后名义宣诏:皇子赵竑进封济阳郡王,出判宁国府。数日后,赵竑改封济王,赐第湖州,被监管了起来。

不久,史密派亲信到湖州,说是奉谕给济王治病,暗地却胁逼他自缢身死,还杀死其子,对外宣布病故。

史弥远政变不仅剥夺了赵竑即定的皇位,而且将其迫害致死。这一做法,粗暴践踏了儒家倡导的人伦纲常,激起朝野正直之士的无比愤慨。刚直朝臣为了捍卫伦理纲常,不顾罢官流放,接二连三为济王鸣冤叫屈,陶崇也是其中之一。

四川进士邓若水通过制置司给理宗上书,直斥史弥远矫诏政变;理学家魏了翁和真德秀在上书中认为,朝廷对济王的处理有违纲常,未尽人伦。大理评事胡梦昱也应诏上万言书,不仅直言无忌,还通过陶崇把副本送达史弥远,陶与史拍桌争辩,怒斥其专权。史弥远恼羞成怒,撸去二人仕籍,勒令其停职,连降三级,分别贬窜象州(今属广西)和信州(今属江西)。

绍定六年六月,权相史弥远病在旦夕,有朝臣旧案重提,要求为赵竑追复王爵,以王礼改葬,并为其立嗣。理宗辩道:“事关家国,非朕敢私。”这年十月,史弥远病死,因理宗对史弥远感恩戴德,阻挠冤案昭雪。

景定五年(1264),在位四十一年的理宗终于死去。度宗继位,他是理宗的亲侄,仍未予彻底平反。他怕危及自身继统的合法性。直到德佑元年(1275),度宗已死,他的儿子恭帝即位。时蒙古军已突破长江防线,南宋政权朝不保夕。升任吏部尚书的常楙再次上书,将时政危局与济王冤案挂上了钩。年仅五岁的小皇帝何来“英断”,但朝廷终于颁诏,对赵竑恢复了王爵,特封其为镇王,并赐谥“昭肃”。济王冤案自1225年铸成,迟到1275年才最终平反昭雪,历时整整半个世纪。仅过一年,临安陷落,南宋覆灭。作为理宗太子时老师的陶崇,为理宗的作为即愧又恨,愧者,教帝无方,恨者,奸相专权也;最后忧愤卒于任上。(摘自《领导文摘》2015年第三期《一桩五十年的宋季冤案》一文)

四、后启有秀

时隔近800年,陶学士墓及其传说还在民间盛传,神乎?

时隔800年,“七星伴月”的土岗已踪迹杳杳,如湘水之东逝矣!

时隔500余年,蒋冕文中所提到的陶崇寺、觉苑寺,及寺中的额匾,以及陶氏明代谱书中提到皇上“赐五百金”所建之陶崇墓和墓前的石仲翁、石兽及三级拜台和八十一级石台阶,还有特为守墓人所建的“安道寺”,如今已荡然无存,只在全州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明知难为而敢为、敢与权宰拍桌争、最后贬职忧死任上、模模糊糊的“安道”者形象,悲壮耶,有幸耶?!

陶崇公是悲壮的,也是有幸的;最大之幸是他的“道”传承有人。为陶崇守坟所建的寺叫“安道寺”,寓“百善孝为先。”孝乃道之首意也。今天的陶村,出了个遵道守孝者——陶建明。20多年中,他坚持连年为族邻数村的60岁以上老人发送年终拜年红包,已达200多万元;他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已超过千万元,而他自己却过着粗茶淡饭、节衣缩支的生活;他已多次评为广西孝星楷模。

陶建明乃陶崇公二十一代孙,其父、祖乃后、启两字辈;道之后启,承前启后,天意乎?

陶崇公,你的道已安、孝已传矣,你可含笑九泉也。

O一七年八月十二日

编点评:历史人文是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感觉作者这方面挖掘较好。但对物质遗存撰写有所偏弱,有必要进一步向桂学会的要求靠近。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与读者对此意见征求稿提出好的修改建议,在文后留言!谢谢!

点击下列链接可以阅读:

全州县撰写古村落交稿情况通报

热心人正酝酿拍摄桂北古村落纪录片,朋友们加油啊!

写好古村落,还得费点心思!

桂北古村落(24)科甲传芳石头岗,敦亲睦族燕窝楼-----闻名县内外的永岁乡石岗村

第99期:孩子的心思*讽刺微小说

中华智慧篇之五:史官再语洞朗和平解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