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游桂北(25)桂北名村桥渡村二景中的石刻

 探秘桂北 2020-08-17

编者:此文是谢相民先生为自己家乡写的稿子。文字不长,但写得很好。希望大家向他学习,多为宣传自己家乡出力!

        桂林市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有八个风景点,它们分别是:蛙怪石、猪头山(亦称雷峰岭)、玉屏山、冈飞石燕、江心秋月、迎春桥、莲堂奄和龙隐岩(龙洞清溪),其中龙隐岩也是全州县的"八大风景点"之一,更是在1994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中的老一辈讲:桥渡村的形状像一个"睡牛心”,村前有“罗水”(万多河)流过,村后有”玉屏山"为靠山,又有八个风景点相互陪衬,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所以,谢氏先贤五世祖義叔公元朝初年便从龙水镇辛田再迁到桥渡,不过那时并不称作桥渡,而叫"白茅冈"。前人觉得此地名不雅顺,因为村中罗水上有桥,下有渡,故改名为桥渡,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从桥渡初中到娃怪石大约有一公里的青石板路,路肩用蛾卵石铺成,彰显"古色古香",大路的两边都是铺面,它西通湖南新宁县,南连全州镇,素有"广西马路"之称,村中房屋以座东朝西较多,前人看中了前有"罗水",便于耕读,后有青山玉屏,便于樵也。

玉屏山


“玉屏山”风景点位于桥渡村村中央,它有两个坪台:上坪台和下坪台,旧社会有钱人常在那里唱戏;上坪台是戏台,下坪台是看戏坪。上坪台右边的一集岭上有清代监生(注:国子监学生,是明清两朝最高学府)谢肇松于咸丰二年冬(公元1852年)题刻的“玉屏山"三个正概大字,石刻是横幅,宽180厘米,高60厘米,每个字宽36厘米,字高40厘米。字体凹于石头内,字体端庄、秀丽。如图所示。

龙洞清溪

  “龙隐岩”(龙洞清溪)风景点在桥渡村的南面,离桥渡初中大约150米左右。从桥渡初中沿着新铺的花岗岩行人道向南走,过了原县政协主席黄尚华题的“鱼米之乡”石碑五六十米再右拐便到了。      罗水从岩洞门前流过,清澈见底,碧蓝如玉。传说,很早以前,万乡河(罗水)涨大水的时候,像2017年7月1日那么大的洪水,有一条蛟龙趁着波涛汹涌的洪水躲进了岩洞,很大很大的龙在洞内一阵阵翻滚,左摆右晃,张牙舞爪,于是呼,洞内留下了龙身和龙爪痕迹,故名龙隐岩。

                                                     “龙爪”痕迹

      洞内有前人的小篆书龙隐岩、还有一个寿字。寓意,龙长命万岁,护佑百姓。洞内大约有柒佰多平方米;清代御史谢济世小时候经常在里面读书,洞内有他的题诗,明朝宰相蒋冕曾经两次到岩洞内欢看龙痕,也留有石刻。一九三一年元月一日,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从湖南新宁县经大西江在桥渡龙隐岩短时歇脚。

   在龙隐岩的左边又有一幅谢肇松题写的竖幅石刻:"龙洞清溪"四个大字,落款为道光己西年仲春(公元1894年2月)。这幅石刻作品高3米,宽1.2米,每个字高70厘米,字宽58厘米,这四个字凸出石面,与"玉屏山"
三字凹进石面形成两种石刻对比,杓思新颖,独具石匠。还有挂在桥渡村西公堂内的一块旧匾,内容为“德莫奄"也是文人谢肇松所题写。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搞破"四旧"、立"四新",将其损坏,如今只留下残缺的一半。2011年维修西公堂时,"德莫奄"是仿谢肇松的笔画书写。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谢肇松是怎样一个人呢?他的书法写得这样好,可惜存世不多,笔者走访和查阅了桥渡村一九九五年沿袭民国三年的《谢氏桥渡族谱》,谱书记载"谢洪徵,字肇松,号峻夫,名瑞廷,授承德郎(注:明清两朝的六品官),广东补用藩(台)(明清时期的布政史),秉性刚直,敦孝友,多才能,精通古今书法,书写并石刻桥渡村中的"玉屏山"、"龙洞清溪"八个风景点中的两个。"

       谢肇松不仅 写得一手好书法,而且对先贤谢济世的《梅庄杂著》,谢良琦的《醉白堂》诗集以及《谢氏一家言》有研究和收藏,他生于清朝嘉庆乙亥年(公元1815年)卒于同治戍辰年(公元1868年),享寿53岁。他有两个妻子,原配蒋氏无子嗣,以堂弟的儿子祚广和弟弟的儿子祚瑶为后。第二任妻子曾氏,生两儿两女,但大儿大女幼殇。留下一儿一女,子女的才能都不如父亲谢肇松。

      谢肇松的父亲谢锡籍,生于清乾隆壬子年(公元1792年)卒于同治甲子年(公元1864年)享寿72岁。是一个秀才,清授修职郎(八品官),后受皇上诰赠奉政大夫(五品官)。父子同时为官,清正廉洁,敦孝友,利书法,虽已远去,但仍值得后辈铭记!

此文为作者原创作品,转发权请注明转自本平台 ,并注明作者,否则,追究侵责任!

第137期:草垛    (小小说)

请看《全州县志·人物表》(科技人员篇)有没有你家的亲人?(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