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北传统村落(50)八桂名村大路底

 探秘桂北 2020-08-17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黄沙河镇大路底村,原名大路下,因处在地势低洼带,又依湖广古道而建,故得名大路下。据村中老谱记载:大路下村始祖念七郎,字飞远,娶唐氏生二子,长子蒋有忠,次子蒋有億,自梅潭卜居旗山之阳地,名大路下。又有前瑞菴公谱云:公以处士而开旗山亿万载之业,迄今子孙富庶人文蔚起,皆我公创始之德也,并为之赞曰:创业垂裕永肇隆基亲贤乐利惟祖之贻,佑我后人繁衍以滋亿万年。又结合位于全州县文桥镇将军町的琬公毛氏夫人老墓碑(大宋端平元年41代裔孙礼部尚书满立)记载云:“今六山、歌陂、大路下、石淡岗、南里村等百余村者是也……”,通过这里间接证明大路下至少建立在公元1234年(大宋端平元年)之前,所以大路下始祖念七郎开基八百余年是可信的,是名符其实的人文蔚起的古村落。

古民居

凡土生土长的全州人几乎人尽皆知这样一句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顺口溜:"三岗打一比,赢不得大路底;大路底往北望,赢不得歌陂一条巷"。三岗,是指石岗、鹤岗、大岗,都是古代全州响当当的泱泱望族集聚地、人才辈出的村落,一个大路底比三岗还强,可以想象当年的大路下是怎样的一幅人才济济、满门科甲的盛况;“大路底往北望,赢不得歌陂一条巷”,这里的“歌陂一条巷”指的是明中后期的父子皆进士的蒋遵箴、蒋士忠的祖辈居住的那条巷,蒋遵箴中年时期任职光禄寺卿,晚年还做过六年的吏部尚书,官至二品,当时全州县的四邻八方都知道歌陂出了个“吏部天官”,终极元明清三朝,大路底始终都没出现超过二品的大员,所以就官职而言,无论大路底科甲满地、大小官员多如牛毛也赢不得歌陂一条巷了。

大路底的山水

进村伊始,迎面跃入眼帘是一汪碧水的大池塘,据说当年这池塘是一分为二的,中间有一条宽阔的大路穿池而过的,从空中俯瞰简直是一张活灵活现的八卦图。水是财之源,左右一塘春水,寓意左右逢源,财源广进。大池塘的右侧稍高地带是风光不再的观音庙,已经想象不出它当年的威严、肃穆,唯有三根饱经沧桑,一个人怀抱不了的巨石柱依然矗立着,三根巨石柱每根都是由两节石柱组成,下面那节石柱高达四五米,上面那节较短,两米左右的样子,重达数吨的石柱是怎么竖立起来的,我们不得而知,只能隐约知道当年建造者的显赫身世,不然没有足够的实力是建造不出这么雄伟的建筑的。大池塘的另一头左侧是村的古大门,现在大门不复存在了,唯有通过大门门槛地基石两个宽达近四米的石槽间距可以依稀想象出当年这座木大门的雄伟与森严,据村中长者说,当年这大门打开时,发出嗡嗡巨响,附近十里八乡如闻雷鸣,都清楚知道这是“大路下人起床了”!

巨石柱

村中支道纵横交错,尽是干净整洁的石板路直通各家各户,不远处则是三三两两的妇人在池边浣纱,那一池碧水清澈见底,鱼儿悠闲惬意的游姿依然清晰可见。在村中青板石上行走,即便是雨天,鞋也不会粘泥巴,现如今的村落恐怕都难以做到,先辈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做到了。

青石板巷道

据安阳侯夫人毛氏墓碑记载,旧时梅潭分十大房,分别是虔时(念一郎、念二郎之父)枝、虔聪(念三郎之父)枝、虔煦(念四郎之父)枝、虔取(念五郎之父)枝、虔判(念六郎之父)枝、虔瑛(念七郎之父)枝、虔照(念八郎之父)枝、虔坤(念九郎之父)枝,城西隅参军枝、城北隅中良枝。此时梅潭老宅不含城北、城西两枝人,人口也已经发展到三四百人,有一个族人外出做了衙门的小吏,因犯事被朝廷派人缉拿,那时梅潭老宅养了很多狗,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自然护主心切,把带队缉拿的头目(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咬死了。按古代法律,一人重罪,全族连座,于是族长赶紧把族中所有的钱都拿出来贿赂这些群龙无首的捕快,趁朝廷发重兵前赶紧分头逃亡,除念二郎坚守梅潭老宅外,其他人悉数外逃。于是便有了念七郎携妻唐氏逃跑到旗山下,开基立村。八百多年前那里可是原始森林般的地带啊,为何这么说,是有依据的,因为从后来蒋飞远(念七郎)的曾孙蒋君玉修建的现存的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村祠堂可以依稀找到当年村周围的影子,那祠堂里的数十根大柱子,根根都是怀抱不了的大树制成,可以想象当年大路底四周都是大树参天的原始森林,一个与世隔绝的隐秘之地。就这样始祖蒋飞远(念七郎)负责开荒耕种,世祖母唐氏负责纺麻织布,等稍稍稳定下来,还是觉得不放心,于是始祖蒋飞元(念七郎)便把他刚刚成年的长子蒋有忠遣发到全州万乡即龙水镇书院屋,为的是万一朝廷发现现在的栖息地,派兵缉拿不至于一锅端,断了自己的血脉。

两山争峰

据村中老谱记载,村始祖飞远公有两个儿子,长子蒋有忠,一成年便迁去全州万乡,现在的龙水镇书院屋,后来考中功名,到京城做官很多年。留在大路底村的是始祖蒋飞远(念七郎)的次子蒋有億,继承父亲的衣钵,在家耕种,在父母亲身边尽孝。就这样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躲过了宋末动乱之年,跨过了混乱的元朝。到了明初第七世时,因人口繁衍迅速,为了便于家族管理,先辈将族人分成了四大房(即四大甲),分别是:第三世蒋敬可一房为九甲;第六世蒋文德一房为五甲;第七世蒋景恩一房为七甲;第七世蒋景忠一房为二甲。原来全村字辈都是统一的,也都是靠勤劳发家致富的,长达三百年间没出过一个七品芝麻官。直到大明建立一百多年后,始祖蒋飞远(念七郎)的十一世孙蒋逵以易经中弘治乙卯(1495年)科三十一名举人,才真正开了出村为仕的先河。

古民居

有一个故事在村中流传了数百年,那就是该村十一世祖蒋逵中了举人后,初授广东香山知县,明正德年间因政绩好后被补湖广梅知县,兼管监狱。十一世祖蒋逵因心地善良,每逢过年的时候都把犯人放回家过年,让他们孝顺父母,跟妻儿团聚,因他跟囚犯们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那就是过完年这些囚犯又重新回到监狱。如此瞒天过海操办了几年还算顺利,朝廷自然不知情,一切都是皆大欢喜。后来有一年好几个朝廷重犯没有按约定归来了,派人去“请”,还是有两个两个“漏网之鱼”,脚底抹油跑了。于是再也瞒不住了,朝廷将好心的知县蒋逵定了重罪,择日问斩,就在距离行刑前还剩三天的时候,他的管家去监狱探望他,那管家对主人说:“老爷,您做了这么多年清官,为一方百姓造福,难道就甘愿这样丢了性命吗?您想想有没有靠得住的亲戚朋友在京城身居要职?”十一世祖蒋逵一脸惆怅地答道:“有是有!就是太远了,远水救不了近火啊!”那管家立马眼睛一亮,惊喜地说道:“老爷尽管告诉我姓名,我一定帮您传达老爷蒙难的消息!”

土地庙

十一世祖蒋逵将信将疑,他不相信管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到北京城跑个来回,不过也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了。瞬间眼睛流露出一线生机,冲管家说道:“那好!你将此信物带给京城的蒋阁老蒋冕大人,他是我的大伯,他看到信物定会想办法救我!”于是这个管家策马扬鞭(传说这个管家会奇门遁甲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路马不停蹄,也不知跑死几匹马,两千里路,一天一夜多点就赶到了。找到蒋阁老府,拿信物通报,果然见到了朝廷重臣蒋阁老。通过一问一答,蒋阁老微微一笑,二话不说,立马修书一封让那管家带给正在梅州一带巡视的钦差大臣,因为他知道这个时期那钦差正好巡视梅州一带。蒋阁老对那管家说道:“你拿着我的书信去找这个钦差,他跟我私交甚笃,定有办法解救你家老爷!”同时蒋阁老蒋冕大人还画了一幅老家装鱼儿泥鳅的“竹篓”,让管家交给他的内侄蒋逵。那管家拿着两份书信还来不及享受美味佳肴就策马往回赶,终于在行刑的头一天傍晚赶到了梅州。那管家想尽一切办法,费尽心思终于把蒋阁老的亲笔书信交到了那钦差手上,那钦差拿到朝廷重臣兼朝廷辅助大臣的书信,知是蒋冕蒋阁老大人的内侄犯了死罪,时间如此紧迫,自然不敢怠慢,次日天还没亮动身去巡视梅县,等赶到梅州已接近午时,此时蒋逵已被押到刑场,只等午时一到,脑袋搬家。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忽报钦差大臣到,叫众官出城迎接,众将官包括监斩官立马撂下手中的那钦差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只见他冲众官说事出城迎接钦差大人。众官见到那钦差齐后刷刷一路跪倒,只见那钦大声问道:“哪位是蒋大人?”众官不敢隐瞒,以实情相告。那钦差听后亮着嗓子叫道:“本钦差千里迢迢巡视至此,本县知县不出城迎接,成何体统,快差人速速押解过来,迎接了本钦差再说!”古时钦差基本都是代皇帝巡视,这些七品以下的官员,谁敢怠慢,于是很顺利的把该村十一世祖蒋逵从刑场调了过来,之后那钦差来了个“狸猫换太子”,换现在的话说“都是临时工干的!”通过瞒天过海把这事办得体面无比,也算是给朝廷重臣蒋冕送了一份大礼了。此后十一世祖蒋逵自然官复原职,但自从看到了蒋阁老给他画的那幅“竹篓”图,官风有了很大的改变,做了三年知县后就辞职回老家大路底了。归到故里后并没有闲着,考虑到家乡人学易经者甚少,他就跑到他岳父家所在地文桥一带开课授教,专门开易经课,给家乡人传授易经知识,被当时家乡人尊称为易经鼻祖。另外他厚待村中长者,子侄也全赖他培育、供养。他活到了八十一岁,生前买下了他岳父家族的一大块山林地,死后家人依据他生前的布置葬到了那山头,那山头名叫“钻天凤”,是一块奇佳的风水宝地(子孙后代达官贵人数不胜数),现在远远望去,仍然活像一只巨大的雄鹰即将腾空而去。十一世祖蒋逵的管家后来一直生活在该村,过世后被厚葬在该村旁的旗山脚下,十几年前重修墓碑的时候,碑文是村一长者(今年98岁了,依然耳聪目明)主笔,可见这个故事真实度极高。

村前景观

自从十一世祖蒋逵以易经开课授学之后,十里八乡以易经中举者多如牛毛。十一世祖蒋逵的原配是文桥文氏,生了一个儿子叫蒋孟高,侍妾何氏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蒋孟齐、蒋孟衮、蒋孟言、蒋孟立。村里此时已经有数十个十二世的孟字辈的子侄。公元1534年嘉靖甲午科乡试该村连中“三孟”,分别是蒋孟衮中了第十一名举人;蒋孟璧中了第三十二名举人;蒋孟伦中了第四十二名举人。后来蒋孟衮做了知县,蒋孟璧做了通判,蒋孟伦做了教谕。关于连中“三孟”的故事,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原来蒋孟伦有亲兄弟四人,蒋孟仕是他大哥,这个大哥也确实天资聪颖,易经背的滚瓜烂熟,在还没去考的时候经常在村里吹牛,说中个举人易如反掌,简直是手到擒来。不久后跟兄弟们去参加嘉靖甲午科乡试,也确实考得非常不错。但当时主考官一看,四个蒋姓都中了,而且都同了一个“孟”字,他想还是别急着放榜,容我问问他们是不是亲兄弟,若是一门亲兄弟四人皆中举,世人不怀疑我舞弊才怪。于是私下召集他们四人询问,一见面劈头就问:“你们四人都来自大路底?”四兄弟齐声说:“是的!”“你们当中谁是大哥?”主考官随即又问道。“我是!”蒋孟仕二话没说站了出来!“请问你们是一母同胞兄弟么?”主考官厉声道。蒋孟仕沉吟片刻,马上答道:“是的,我们是一母同胞兄弟!”话音一落,其他三兄弟见大哥如此这般,也都附和着大哥。主考官听罢甚是惊愕,心里暗暗庆幸,幸好自己询问了,不然我真是吃不了兜着走啊。其实蒋孟仕心里想着回答一母同胞显得兄弟情更深,万万没想到这是放榜大忌,那个年代中举像考研究生博士生,一人中举尚不易,你一门四兄弟皆中举,你让世人怎么看主考官。主考官最后反复思量,认为老大才华最好,三年后再来肯定中举,那就把才华最好的老大扣住不发吧。于是老大蒋孟仕就这样名落孙山了,三个才华不如自己的弟弟全部中举,等回到村里自然被族人奚落、热嘲冷讽。其实那时蒋孟仕本人也不知道是被主考官故意摘掉名字的。蒋孟仕盛怒之下,就跟兄弟们分了字辈。考虑到有的平辈有的有孙子了,那就从十五世起分吧。于是二七九甲一个辈行,蒋孟仕属五甲一房,单独弄了一个辈行。后来十二世祖蒋孟仕的长子十三世祖蒋仲梅官至藩司吏,次子十三世祖蒋仲梧在他父亲落榜二十一年后中了嘉靖乙卯科三十九名举人,初任教谕,后一路升迁至知州。十三世祖蒋仲梅的儿子蒋季炣官至布政使吏;十三世祖蒋仲梧的三子季炯也官至知州。十四世祖蒋季炣、蒋季炯都是蒋孟仕的孙子,可见十二世祖蒋孟仕真是教子有方,身后增荣无限啊。五甲一房后人荣昌发达,沿村大门左转便看道“沟沟井”,“沟沟井”的正上方便是“一门八举三进士”的孝玉堂府邸,如今这幅大大的巨匾不知去向。那巨匾上面清晰书写着“一门八举三进士”七个大字。关于这个“一门八举三进士”的孝玉堂,村中也同样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有一年邻村一个非蒋姓中了举人,具体多少名不知道,应该是靠前的名次吧,于是乎敲锣打鼓想到该村显摆一下,谁知道他们一行走到这个“一门八举三进士”孝玉堂府邸门前,抬头一个那七个大字,羞愧得灰溜溜原路返回了。这个“一门八举三进士”孝玉堂府可不一般哦,相传从这条门出去的知县、知州数不胜数,就连当时的名人谢济世的女儿也嫁到这个府上。相传是嫁给了在云南做知县的蒋鹏之孙,蒋鹏原是藩王吴三桂的军师,后来吴三桂跟康熙皇帝争夺江山失败,受牵连的蒋鹏携带家眷逃亡到十万大山隐居了起来。现在看到满是残垣断瓦、落败不堪的孝玉堂府邸,让人不胜唏嘘。

一门八举三进士之家已经残破

二甲一房也是人才济济,自从十一世祖蒋逵开中举先河之后,他的儿子十二世祖蒋孟衮也中举做了亦佐知县。随后是十五世祖蒋献祯(字凤仪),中了万历巳酉(1609)年举人、癸丑(1613)年进士。蒋献祯初任云南归化县令,后因政绩卓越,擢升为南京工部主事。天启年间,正值北方战事吃紧,后金努尔哈赤屡次犯边,明熹宗朱由校钦封蒋献祯为钦差大臣,负责督理江南七个省的粮饷,以应北边战时之需。蒋献祯为官清廉,办事很让天启皇帝放心,成了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的坚强后盾,有力支援了袁崇焕挫败努尔哈赤入侵中原的狼子野心。后丁忧去职。为父守孝期满后,本应再出去做官,当时是崇祯帝掌朝,蒋献祯对崇祯帝生性多疑,听信谗言凌迟处死了明末中流砥柱袁崇焕之事,早有耳闻,便以母亲年迈,需要照顾为由,不再外出做官。时值明末,民不聊生,有一年家乡大灾,他捐谷赈饥,拯救一方百姓于水火之中,地方官员以“忠孝”三次上书提请表彰蒋献祯。蒋献祯始终不为所动,在家侍母十余年,“只字不入公门”,安心在家做一个平民百姓,大孝子之名传遍十里八乡,备受世人称赞。

风光如画

当年整个村在外做官者多如牛毛,光知县就有几十个,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清官,据说蒋兆昌、蒋光昌兄弟在外做知县,某年兆昌突然离世,经此变故家中一下子亡了四口,蒋光昌竟然没有护送五口棺椁回老家的路资,后来依靠他教书三年挣了点钱才成行。清朝时期,幼小的蒋宗芝三岁时父母皆亡,爷爷也不在人世,与奶奶相依为命,靠吃百家饭、借他人笔墨刻苦读书,他发奋图强,后来考中了举人,做了宜章知县,同时他还是一名诗人。下面摘录他的三首诗,欣赏一下:

榜 山 晴 旭

清·蒋宗芝

宜阳蕊榜日边开,绝壁高悬锦绣堆。

霞缀石纹添笔彩,墨濡岫色掞天才。

晴光闪灼辉林麓,佳气郁葱映上台。

春试秋闱原不改,年年长挂碧山隈。

普 化 晚 钟

清·蒋宗芝

萧疏古寺倚林开,薄暮钟声带月来。

树杪忽闻清韵发,溪边疑听晚潮催。

敲残五夜鲸音远,惊破三更鹤梦回。

有约明朝寻胜迹,闲同老衲共徘徊。

清·蒋宗芝

无题

披荆觅胜古岩尖,石室奇开乳溜檐。

下济光明通炯晃,中含虚受寄幽潜。

烽烟自昔人留咏,清旷于今象叶占。

蒙艮名区传旧迹,何如肇锡地山谦。

这三首诗都收集在民国《宜章县志》上。

记载着历史的古碑

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此话确实不假。知县蒋宗芝五个儿子个个都有出息,尤其是长子蒋纲中了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三甲第177名进士,以博学多才被选进翰林院,并授与翰林院检讨、户部郎中。关于蒋纲翰林院检讨,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有一次蒋纲与翰林院的几位同仁一块天南地北胡扯,当聊到当今圣上康熙帝时,几乎个个对康熙帝崇敬有加,年轻好强的蒋纲却口出狂言,他说我就可以见了康熙帝不下跪,众人皆以为他吹牛,全都一笑而过,自然也没把他说的话当一回事。谁知过了几天康熙帝过翰林院巡游,翰林院这帮人一见是康熙帝驾到,立马齐刷刷跪倒在地上,俯首贴耳连眼皮都不敢抬一下。唯独年轻气盛的蒋纲直挺挺的站在那,目不转睛地盯着康熙帝,此时康熙帝还没表态,仗势欺人的太监就嚷道:“大胆奴才,见了康熙帝不下跪,你长了几个脑袋?”此时不等蒋纲答话,康熙帝也坐不住了,故作镇定道:“小后生姓甚名谁,何许人也?”“启禀陛下,小人是翰林院检讨蒋纲,因家中八十几岁的曾祖母很想知道龙颜是什么样子,故小人斗胆想把皇上看个仔细,好画出陛下容颜,回去好拿给曾祖母细细瞻仰。一时忘了下跪,罪该万死,听候圣人发落!”蒋纲声如洪钟,清晰地回答道。康熙帝定眼一看蒋纲,心里一阵暗喜,只见蒋纲一双浩目炯炯有神,身躯伟岸,好一个漂亮的小后生(用现在的话说颜值超高)。康熙帝不禁脱口而出,“好一双龙眉凤眼”!“好一幅蓬蓬乱草”蒋纲随口附和道。这下坏事了,皇帝胡须那可是龙须,岂容玷污!此刻康熙帝笑容僵住了,念在蒋纲年少(才十几岁),又是至诚至孝之人,自己又是至孝之人,于是便没有发作。转念一想,马上用考验式的口吻问蒋纲“你果真能画出我的肖像,拿回去给你的曾祖母看?”

“启禀陛下,请恕臣斗胆,刚刚没有下跪,就是为了更逼真的画出圣上的龙颜,打算在休假的时候把画像带回老家让曾祖母一睹圣上龙颜!”

“速速拿笔砚纸墨来!”康熙帝叫道。

“喳!”太监立马响应了。

不一会太监便把笔砚纸墨都取来了,蒋纲也不含糊,盯着康熙大帝依葫芦画瓢,不一会另一个“康熙帝”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纸上。康熙帝一看甚是惊讶,于是夸奖了蒋纲,随即又对蒋纲说“你能画出你们村的地形图吗?”“当然可以!”蒋纲想都没想都回答了。于是只见他执笔信手就来,不出片刻就把大路底以及周边的山形地貌画了出来。康熙帝拿来一看,大惊失色,口中囔囔道,此地形真是绝佳的风水宝地啊!“蒋纲过来,看看你家住哪?”康熙叫道。蒋纲立马走过去指给康熙帝看,并说道,我们家就在旗山下。康熙帝用右手在画上点了点旗山对面的山(也真是巧了,后来那座山被雷劈了,下面一段裂开了,活像张开的一个血盆大口,正对着旗山,从那以后我们村在外为官者,不知何故,被削职回来了一大片)。心中暗想此人如此聪慧过人,又目空一切,绝对不能放出去做官,就留在翰林院吧。于是康熙帝安慰了一番蒋纲,便离开了翰林院。他的同仁此时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回头一看蒋纲,还是那样有说有笑,像没发生什么事一般。后来也确实终极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蒋纲始终没被放出去为官,只被封了一个“户部郎中”虚职了却一生,他的父亲蒋宗芝也没得到升迁。

村里的民俗

大路底自十一世祖蒋逵了做官先河之后,后辈贤达者甚众,荣归故里后自然少不了大兴土木,据村中长者思云前辈(现年97岁)回忆,他小时候也就是文革前祠堂的右侧有一座“太师”府邸,整个建筑规模也相当壮观,不亚于现存的祠堂。祠堂的左侧还有一座“大福”府邸,建筑规模与“太师”府邸相当。“大福”府邸的左侧还有一座类似贾府的缩小版“大观园”,“大观园”里的大小门联通,小姐们基本足不出户,只在“大观园”里面活动,采购东西之类的都是丫鬟代劳。此座“大观园”如今依然存在,还有几家人在里面居住,只是倒塌了部分,看不到原貌了。“大观园”右前方则是“奇峰祠”,他的主人就是十一世祖蒋逵,蒋逵字道亨,号奇峰。这座“奇峰祠”是他辞官归故后修建的,现在大门上方的“奇峰祠”三个大字还依稀可辨,整座建筑已破落不堪了,尚存完好的仅十之一二而已,真令人无比惋惜。那时的大路底东南西北都有大门,活像一座城堡,大门一关,外人休想进来,非常有利于防盗,遗憾的是这些现在都只有些许痕迹了。

正因为该村在外为官者众多,又多是清廉之官,许多人辞官归故里后还为家乡人造福,相传那时候该村人去庙头镇、湖南东安、永州珠山一带吃饭、喝茶,露宿打牙祭,一提是大路底人,店主都心存好感,最后结账,店主死活都不肯收钱。可见该村人在外为官清廉,荣归故里还能造福一方,子孙后代才能享受十里八乡人的如此厚待啊。

墙砖上的雕刻

村里流传下来的一个“赤手搏虎”真实的故事,话说明正德年间,大路底旗山上来了一只大老虎,闹得村民惊恐万分,小孩更是人人自危,昼夜不敢出门。就在大家无计可施之时,十三世祖蒋仲藐毛遂自荐,说要上山看看这只老虎为哪路神仙,于是徒手上山寻虎。就在他上山的途中,隐藏在林中的老虎突然向他扑来,此时蒋仲藐退无可退,说时迟那时快,他奋力迎上去死死抱住那老虎的脖子,向右用力一扭,顺势一个翻滚,连人带虎双双滚向悬崖,在翻滚的途中由于虎本身较重,每翻滚一次老虎都会被重重的摔撞一次,在这个过程中,受伤的老虎用它没受控制的一双前抓猛烈抓击蒋仲藐的后背,等到滚到山脚时,结果老虎当场死亡,蒋仲藐也受了重伤,虎爪抓得他的后背只剩下背脊骨,但气息犹存,还能说话。村民把他抬回家,用卖老虎的换得的钱来医治他的伤,刚好等换得的钱用完了,他就去世了。壮哉,十三世祖仲藐公!您徒手搏虎,气壮山河!您急中生智,巧借力与虎同滚悬崖,是怎样的视死如归啊!即便武松在世也敬您三分!

天井的出水口

该村还有自己古八景,分别是“笔峰换彩”、“旗鼓峥嵘”、“天马腾空”、“金岭朝天”、“犀牛卧月”、“古道临封”、“双泉漱玉”、“云层骑木”。遗憾的是部分被人为破坏了,有待我们去努力去恢复。村后面有一条湖广古道,古道上还有一条街,现在叫“街门前”,言外之意街就在村门口,这条古道当年比较繁忙,是连接湖广、直通中原的必经之道,所以商贾往来频繁,有些商贩走累了就在这里歇脚,住下后发现这里民风淳朴、人文很好,于是就不想再走了。更让他们惊喜的是住下来照样能做生意,于是慢慢的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街。如此这般这里便成了百家姓杂居点,慢慢的他们也融入了我们村。1949年后,这些人也分到了田地,有的还跟着姓蒋了。不了解该村的人还以为该村姓氏不纯正,其实八百余年来,世祖蒋飞远的后裔不断开枝散叶,除了大路底外,还发展有八个脚村,分别是密石田村、花井村、黎塘底村、北源田村、油厂里村、大岭角村、信水田村、马脚井村,其实这些角村的先辈们都是为了守好老祖宗留下山林,自告奋勇搬去居住的,那时四周到处都是参天大树,老虎、野猪之类的猛兽经常出没,真的好佩服那时的先祖,他们为了守好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不计个人得失,甘愿居住到那时算是条件非常艰苦又艰险之地。这八个角村跟大村大路底都是共着一个老祖宗蒋飞远。始祖蒋飞远开基立村现已八百余年,一脉相传,非常纯正。如今加外迁的支系,蒋飞远这一脉初步估计应该不少于五万人。

时下恰逢新农村改革之风,大路底村将会插上新农村改革的翅膀再次腾飞。再现昔日辉煌,还看今朝你我。再过二十年,大路底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加油!八桂名村大路底!

飞远公(念七郎)26世孙蒋锋戊戌年三月十六日撰于广东深圳

部分照片由蒋廷松先生提供

满人用汉人做高官轶事

古零陵法华寺、武庙之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