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部共建”“部省合建”为何炙手可热?

 黄晓东高考志愿 2020-08-18
  • 省部共建高校的初衷是为了平衡高等教育弱省的利益,这些省份往往无教育部直属高校或“211”大学较少。

  • 站在地方高校的角度,地方财政拨款的增加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它们更在意的是能让学校跻身“国家队”。
  • 高校跻身“共建”序列能给自身发展带来机会,但反过来也会成为部委在某方面的“工作抓手”。
  • 从2018年开始,14所“省部共建”大学的身份得到了“升级”——成为“部省合建”大学。
 
省部共建大学是指国务院相关部委(教育部及其他国家部委)与相关省、直辖市、自治区共建高校。主要为3类:
  • 双一流高校,教育部与地方政府进行共建。
  • 部分实力较强的省属大学,得到地方政府与教育部或其他部委共建。教育部为此设立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吸纳这部分高校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部分会议。
  • 具有行业特色优势的大学,由地方政府与教育部或其他部委、央企重点共建。

 1、可争取资金、项目 
多了参加教育部部属高校会议的机会,而且可以利用“省部共建”的平台,争取到更多的项目和资金。
“共建”坚持“以省为主”的原则,“共建”后学校依然是省属,省政府要投入更多财力支持高校建设。
“地方政府要出钱”的规定,在多所高校的共建协议中都出现过,至于是否真正得以落实,有赖于各省财政能否负担得起。
不过对高校来说,有一份协议,就多了一点盼头。

 2、享受国家队待遇 
站在地方高校的角度,地方财政拨款的增加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它们更在意的是能让学校跻身“国家队”。
对地方高校热衷于进入“国家队”的现象,折射出的都是我国高校资源过于集中、难以得到均衡发展的根本问题。
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谋求发展,必然试图争取“进京”资格,由此争取话语权。
省部共建”的身份更利于各高校去游说、争取政策支持。
  • 学校的‘名头’更响,学生更愿意报考。有了“省部共建”这张名片,一些大学的招生工作更容易开展。
  • 享受部属高校待遇后,硕士、博士招生指标可以通过和教育部协商沟通来增加。
  • 一些没有保研资格的高校,获得了保研资格。

 3、促进部委工作 
高校跻身“共建”序列能给自身发展带来机会,但反过来也会成为部委在某方面的“工作抓手”。
如,国内基层医学人才匮乏、定向委培履约履职难,一直是卫计委医疗改革的一块心病。温医大进入共建高校序列后,加大了基层全科医生的定向招生力度。目前,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有2523名在校生,是全国最大规模的订单式基层全科医生培养群体。

 4、升级为部省合建 


“省部共建”之后,省属高校的校长们有了更多的“进京”机会。目前省部共建大学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会议,只是作为列席高校参加,并未获得“法定”资格。
不过在2018年,一些“省部共建”大学的身份得到了“升级”——成为“部省合建”大学。
“部省合建”,是针对中西部14省份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而采取的一项政策,在每个省选一所省部共建大学签订部省合建协议。
这14所学校将全面享受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同等待遇。教育部的官方口径是,按照“一省一策、一校一案”,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部省(区、兵团)合建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不像“省部共建”只有政策,不一定有资金;“部省合建”将“以部为主”,入选高校可以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教育部把这些学校列入部属高校序列,相当于一种准部属高校身份。这种学校也可以把它叫做部建高校,这是一块金字招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