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北传统村落(42)文桥邓家(征求意见稿)

 探秘桂北 2020-08-18

邓家,古名霭岭。属全州县文桥镇,离县城45公里。

村庄从南到北呈“一”字形摆开,长约八百米,占地面积八万多平方米。

全村八百一十一户,二千三百五十人,属汉族聚居区,百分之九十三以上姓邓。有良田五千一百多亩,丘陵山地四年六百多亩,高山   亩。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七十以上。高山属越城岭山脉,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村庄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村前视野开阔,梯田较为平缓,一直连接到六里远的杨福村。村后也是梯田,一块比一块高,层层叠叠,连到高山。从山上流下的三条小江,像银带一样穿过村庄,飘向东方。

村中有一口井,名为大井泉,井水恒温18度左右,冬暖夏凉,井中有鱼百十条,长的有三尺,自由游弋,旁若无人。

邓家历史悠久,建村距今将近千年。北宋颐齐公邓继起,自河南宦游,一路奔波,历时一载,游遍名山大川,最后来到霭岭。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地势较为平缓,视野开阔,顿觉心情舒畅,遍辞官不做,在此定居。带领妻儿开天垦地,盖屋剑庄。“自是世德骏业,积厚流光,肇开霭岭之基”(出自《高密侯祠堂记》)自此村庄兴旺发达起来,经过千年的发展,成为现今规模。

村里现存清明及民国时期古民居一百二十六处,祠堂七座,牌坊一座,题刻六处,药铺一处。古桥九处(其中石拱桥两座,水涧桥一处。)古树   棵,树龄两百年以上的有   棵。

村里集体收入为     ,村民人均年收入    ,除了稻谷、木材和柑子收入占比较大,村内整洁干净,每天都有人打扫卫生。为了生活方便,左村还以背后大山里接来了山泉水,二百五十家都用上了天然优质自来水。

大井泉

大井泉,位于邓家村的中间,大约有八亩宽,呈圆形。四周古树围绕,很多树枝都伸到了大井的中央,树水掩映,更衬托出了它的娴静与端庄。

泉水恒温18度左右,冬暖夏凉。泉分为两部分,左边是一口四方形的小井,井两边较高,其中一边上长有一棵双人合抱的古香樟,另两边用长方石条围砌。村子里很多人都到这井里挑水回家烧茶煮饭,夏天时,孩子们提着竹筒打水回去消暑。右边是大井,井水很浅,两尺不到,清澈透底。

井里有鱼百十条,大的有一米多长。站在井边,常会看到它们成群结队游弋,摇头摆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任凭人们拍手大声喊叫,它仍不慌不忙,我行我素,悠然自得。看到在井口出水边石板上剖鸡剖鸭的村民,一点也不害怕,争取跑去拖食丢弃在井水里的杂碎。

老牌楼

老牌楼,矗立在邓家左村,因此左村又名老牌楼村。

走进左村,放眼望去,是一座精致的牌楼。牌楼前是一块空旷的地坪,宽有二十米,长有四十五米。

牌楼结构为四进四排,中间大门为长条青石门坎。大门前两边各有一张石鼓,石鼓高为八十公分,厚为十五公分,石鼓下方有基石托起,鼓与基石是一块整石雕刻而成,基石刻有花纹,鼓周围凿有两排扎鼓的圆丁,纹路清晰,均称鼓前两米的屋檐下桂头边放着四方体的石料方凳。

大门上方文革前曾竖立着四块镶金木匾,每块匾上都竖着四个大字,即:户部尚书,奉直大夫,中寭大夫,碌事参军。

走过牌楼,前面是一座高大的建筑,那就是“松轩公祠”,也叫“餘庆堂”。

牌楼到公祠,间隔十五米,中间这条路不是一般的河卵石砌成,而是由一块青石板构成(其中十块圆鼓形,一块四方形),青石凿成鼓,大的鼓直径两尺,小的鼓直径只有九寸,由小到大,从牌楼边一直铺到公祠前三米的河卵石铺成的拜坪。

公祠宏伟壮丽。四周都用青砖砌成,共有五个门(前面有三个门,两边各有一个门)。占地面积四百二十多平方米。 

中门横楣木刻有“松轩公祠”四个大字,门坎由青石铺就,门两边都写有对联。

公祠由上中下三座组成。有两个天井,天井地面由长青石板铺成,其作用有二:一是排水;二是采光。三座之间由厢房相连。

由门房到中厅再到上厅,地势一座比一座高。

中座由四排柱头构成,每排有五更柱头,房梁离地面两丈三尺六寸。厅中的四根大柱头很粗壮,每根都是一样,一个大人用手勉强能合抱,柱上横方雕刻有各种图案,栩栩如生。

上座的后方中间用木板装有一柜形台板,上面供奉着祖先牌位。

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抬着桌子,拿着食盒。茶盆里面放着点心,置于公堂内拜祭祖先,然后拜年祝福,游走于各桌之间,拈取各式点心,共有四十六桌,人们喜气洋洋,欢笑不绝于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