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探秘:中央红军过广西灵川才喜界时真的一枪没放吗?

 探秘桂北 2020-08-18

编者按:赵啟学先生是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委新寨村的瑶民,因为重走长征路去才喜界探访结识了他。没想到他也是对地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瑶民,特别注重对红色历史的探索与研究。通过他,我了解了许多东西。新寨村能成为红色之旅的胜地,他应该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前不久见到他时,发现在广西全州举办的桂林市红色导游培训班上也有他,他是灵川县旅游局送来学习的,我佩服灵川旅游部门的眼光。相信他学习后,对前去接受红色教育的人们了解那段远去的历史,他会介绍得更好!以下是他对红军过才喜界的研究,欢迎阅读与点评。

原创:赵啟学

  打开灵川县志,查看有关红军过境的描述会发现两段截然不同的记载,一段是732页,讲的是1934年12月6日,红三军团的11、16、17团经过才喜界时在瑶族向导盘桂荣的帮助下,说服了被国民党强征来的瑶族团丁,瑶民知道红军是为自己打天下的部队后,主动拆开寨墙让红军顺利过关。当时民团中队长未在山上,红军上山时他才从山下上来时遇到红军,企图顽抗,后被红军捕杀。

        才喜界上守卡的民团(剧照) 

而在政协篇中有这样记载,1934年12月初,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从兴安进入才喜界时,县政府奉命调集三街、潭下、九屋三个乡的民团三百余人进行围堵,东源村民团后备队中队长刘金华也率几十人守堵才喜界隘口,后被红军全歼。这不是明显矛盾的吗?难道这其中一段有误吗?

 红军向瑶民宣讲民族政策(剧照)

   带着这个疑问,我多次釆证,因这地方以前属兴安县管辖,便查兴安县志,结果发现兴安县志记载与前一段相符,于是我觉得应该是后一段有误。去年从网上看见有人说红军曾在才喜界留下一个排阻击敌人追兵并接收掉队伤员,后又采访当地老人,结果有人回忆说他爷爷说过红军在才喜界下一个叫半界新田的地方挖过战壕,而另一个人说他父亲在挖战壕那里捡到过4发没打过的步枪子弹,而在半界新田面则有8、9座无碑无主的坟,当地老人说这些是当兵的人打仗死的。                       

  证据越来越浮出水面了,  送伤员下来的红军(剧照)

可是没有史料支撑始终不行呀!

经过多方求证,终于在一个专家老师向我推荐的《血战湘江》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在这本书的第70页有红三军团12月6日二十时半对7日的行动部署,其中一节这样记载“(三)、六师为后卫,一个团于囗王中洞间隘路扼止敌至17时撤离,另一营于寨市界(才喜界)经东江到义宁的路上守驻止,侧卫师离开中洞取道才喜界、木坪到矮岭河口宿营。”才喜界经东江至义宁(现临桂县)的路上,这个半界新田正是这里,而且这个地方也是个战略要塞,西面就是冯家湾瀑布,是个悬崖,东面也是陡峭的石壁,湖广古道由南往北从半界新田下呈之字形而过。

   在新寨村后蝙蝠洞养伤的红军伤员(剧照)

那么这个营留在这里挖战壕目的就是防止来自灵川方向的追兵,而灵川调集了三个乡的民团300号人围堵红军,那么这一仗就在所难免了。而这一仗应该是发生在8号以后,因为这个后卫营是7号下午5点才从中洞撤过来的,应该是连夜在这修筑战壕,而刘金华的瑶民民团当时不属灵川而属于兴安管辖,已于6日和平解决,刘金华也在6日被11团处决,那么消灭的这些民团应该是灵川派来的这300号人,所以灵川县志这一段描述是有真有误,第一段描述则比较笼统。那么这些当兵人的坟会不会是民团的呢?不会。因为民团是本地人,是有家属来收殓的 。

桂北全州大西江炎井景区,面貌一新的温泉你去过吗?

第880期:庆来村里寻庆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