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悦读】信息简史(1)

 叶老师YP 2020-08-18
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

从今天起,我们来聊一聊人类文明历程中,几件重要的事情——信息传递过程中纸的发明、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推广,以及互联网的诞生。因此我把这个序列拟了一个题目,叫信息简史。

今天我们就来讲第一讲,来聊一聊信息的传递,信息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推动人类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之前读过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著名的畅销书,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它讲人类是怎么诞生的?人类就是从会聊天开始,我们现在都说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在过去的三十年当中,信息极大地释放了人类的能量,它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超过了之前五千年人类财富的总和。但是我相信,信息这两个字对于你来说,很有可能是一个熟悉的,却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信息是什么?人们如何驾驭它?当你被海量的信息包围的时候,你很难找到有用的信息的时候,会看信息与人类的历史,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信息是怎样作用于人类的思维,这样的话才能看清信息是如何赋予人类力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总的来说,信息是人类对世界认知的一个碎片化的呈现,说到,你应该不会陌生,因为我们现在从微信朋友圈、微博,哪怕你随便上一个网页都能接触到碎片化的信息,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因此很多人就开始抱怨现在的信息实在是太碎片化了,就好像在说“碎片化”是这几十年才有的事情。但是,其实信息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开始实行了碎片化,往深了说信息本身就是人对世界认知的一个碎片化的呈现。

什么意思?我在这跟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会说话的非洲鼓》。话说在19世纪,有一个英国的海军上校,叫做威廉·艾伦,他有一次在非洲尼日利亚河探险的时候,听到一种非洲的鼓声,这种鼓声可以沿着河流传出十几公里,并且这个鼓声一个村庄接着一个村庄传递出去,只需要一个钟头,这个消息就可以传到一两百公里之外。你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非洲人还没有接触到电话。非洲人不仅能够利用鼓声进行非常丰富的、迅速的远距离的通讯,他还能用鼓声来进行祈祷、吟诗,甚至讲笑话。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非洲鼓就是当年的当地的电话。威廉上校在探险的时候,它有一个向导,在行进过程当中,他的向导听到这个鼓声之后,他就把威廉艾伦丢下了,他就对威廉艾伦说,我赶紧要回去了,我爸爸叫我回去,我们要进行一个仪式。威廉他也听到了鼓声,可是他听不出来,因此这个鼓声当中传递了很多丰富的信息,那么这些变化当中传递的是哪些信息呢?通过向导的询问,和仔细地聆听这个鼓声,威廉艾伦通过研究就发现这个鼓声都有很强的规律性,而且非常灵活。鼓声信号其实表示的就是他们当地人生产、生活一个常见的场景,跟一些传统的高度诗歌化的一种习惯用语。比如鼓手说月亮的时候,他不会单说月亮,而是会说那俯瞰大地的月亮,说河水的时候也不会单说河水,而是说那蜿蜒流淌的河水。看起来有点画蛇添足,但实际上是为了听的人更好地理解,提供了一个上下文,以便能够更好地做出下一步的反馈。这样的信息其实就反映了还处于半原始社会的非洲人对整个世界的一种朴素的认知。这种认知不是以系统化的方式出现,比如天体分为恒星和行星,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月球又绕着地球做公转运动,这个系统化的方式。它是以最直观的、简洁的方式来进行描述,他们看到月亮挂在天上就直接说俯瞰大地的月亮,简单、直白。尽管和现代科学比起来,这种说法非常的粗鲁,但事实上,这种碎片化的表达,恰恰最接近信息的本质,再进一步说人类社会所有的信息其实都是这样。比如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他能够概括世界上一切事物吗?并不能,如果你把他拿到心理学领域当中,他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处。同样,你如果把佛洛依德的潜意识的原理放到物理学中去的话,也没有什么用。人类的历史上,关于任何学科的每一本著作和茫茫的宇宙相比,其实也都是一个碎片而已。即使那些看起来有的概括了所有学科的通识性的箴言,你再仔细地去分析一下,你也就会发现,它只是从某个角度来解读这个世界。所以,什么是信息?信息的本质就是人对世界认知的碎片化的呈现。

信息之所以是碎片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的认知结构就是碎片化的。现代心理学指出,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就是一步一步渐进的,随着心理和生理的成熟才慢慢地形成系统。比方说一个小孩子看到一个苹果,先认识到它大概是一个圆的、能够吃的东西,小孩通过吃过这个苹果了,他才进一步知道它的味道是甜的。再长大了,他才知道苹果是一种植物的果实等那样的道理。同样的道理,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像刚才那个会说话的非洲鼓一样,一点一点的在认识世界。从最简单的太阳、月亮,到河流、山川,直到会用工具、懂得生产,他开始把这些认知的经验综合起来。人产生思想,用文字救思想是后来的事情。并且,虽然人类的思维的逻辑化、结构化,可以让知识更好地传播。但这一些并不是信息的本身,而人只是信息的一种载体而已。如果把这些信息拆解开来,再细分为一个个微小的单元,你会发现它们仍然是碎片化的。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信息是人对世界认知的一个碎片化的呈现。

我们从《会说话的非洲鼓》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所谓的碎片化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伴随着信息产生的,信息的本质是人对世界认知的碎片化的呈现,这是我所要给大家带来的第一个观点。前面我们说过,人类社会是各种碎片化信息的载体,换一句话来说,人类的文明就是各种信息的综合,缺少任何一种信息,这种文明都是不完整的。当然,既然是信息,就要找到信息的记录方式。

一提到信息的记录的方式,我们就可以想到:信息呈现的形式可能是图像、声音、文字,不管是图像、声音、文字,它们共同的作用就是维系着人类文明的完整性。说到这个图像、声音、文字,我们首先来说一个图像。

这个图像非常有名,1994年的时候,法国南部阿尔代斯省,有一个洞穴,有三位探险家来到这个洞穴,就发现这个洞穴里有一系列古老的岩画。这个岩画当中,也就是岩石上画的画,画描绘了很多当时的原始人打猎的场景。刻画了很多当时的动物,比方说狮子、犀牛、水牛、猛犸象等等的。正是通过对这些图像的研究,考古学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就重新建构了这个三万多年之前人类的一个生活场景。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现在已经灭绝了的古代动物的样子。他如果把人所在的生存环境看作一个整体,这些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比如,我们先前所讲的会说话的非洲鼓,它传递信息就是非洲当地的人们古老的生活状态,到了20世纪中后期这种鼓语也慢慢地衰落了,这段古老的生活状态也就丢失了。你可能就要问,为什么用鼓说话的方式延续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都能被传递下来,但是到了近代,却传不下去了呢?这个原因就是,当时是19世纪。英国这个海军上校,是一个军人,威廉艾伦他到达尼日利亚河的时候,正是西方殖民非洲的一个高峰期。他们带来的工业文明,打断了非洲当时的农耕文明。在此之前,非洲是个农耕社会,鼓声作为一种语言,是靠着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甚至是手把手教的。虽然每一代人对这种语言的学习很慢,但是他们的生活节奏本来就慢,所以就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学这种语言。所以尽管只有一部分非洲人知道怎么样运用鼓声来沟通。但是,几乎是所有的人听得懂鼓声当中所蕴含的信息,只不过当殖民开始以后工业文明就给强行引入到了非洲。

在那个时候,非洲人就再也没有办法像从前那样保持这种慢节奏的生活,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的链条就被打破了。更关键的是,当时这片区域,他没有产生文字,所以鼓声作为一种语言,它是没有办法被记录下来的,也就自然而然地消亡了。应该说,人类文明漫长的演变过程当中,文字作为信息的一个宅体之一,实际上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西方文学有一部最伟大的著作叫做《荷马史诗》,《荷马史诗》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在当时还没有书面文字的情况下,荷马史诗被创作出来,并且被到处流传。后世研究就发现,荷马史诗之所以被流传下来的,这是跟荷马史诗的这种格律以及它的程式化密切相关,因为它的程式化特征非常强,正是因为这种朗朗上口的特征,能让人更好的记忆,以便于口口相传。要知道荷马史诗创作的那个年代,正是口语和书面语交替的一个时代。在《荷马史诗》口口相传了几百年之后,正好文字出现了,它就被记录了下来。这件事情意义就非常大,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的寿命平均只有几十年到一百年左右,在没有书面文字的那个年代,一个掌握着很高技艺的人去世了以后,那么他身上所承载的信息是很难流传给下一代的。比如一个村子里面,假如只有一个人会背诵《荷马史诗》的话,假如他不在了,那么整个村子里面的人都可能不知道诗的内容,甚至再过几年村子里面可能连《荷马史诗》是什么都不知道了。不过当文字产生以后,它所象征的信息就可以不再依附于上一代的口头教导,于是就能够隔代传承。甚至就像现在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想读《荷马史诗》,你只要到图书馆里面去借一本,或者到书店里面去买一本,再不济到网上可以去下载一个《荷马史诗》这个文档。所以要让古人的思想精华穿越时空来到我们的面前,我们真的要感谢文字,感谢文字的发明。

在我们中国,中国是一个佛教大国,佛教发源于印度。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很多中国的僧人为了能够找到原汁原味的佛经,就不远万里前往当时的天竺古国,也就是古印度去取经。当然,这个当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我们唐朝的唐玄奘,我们有个小说《西游记》。其实还有一个人,是东晋的法显,他们都写下了非常著名的书,他们把自己在取经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当时的印度的风土人情都分别写下来了。我们都知道唐玄奘的叫做《大唐西域记》,然后法显写的就叫做《佛国记》。这些记录,在当时来看只是佛教内内部的文件,可是一千多年过去以后,他们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印度当时是什么情形,就变成历史书了。不再是一个游记了,大家可能对印度不是特别的了解,因为古代印度他们虽然善于思辨,但是他们不注重记录历史。所以后来印度的古代史,很大一部分是靠中国去取经的僧人的记录才得以还原的。在1987年,印度有个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就给我们当时中国的北大教授季羡林写了一封信,他在信里面就这样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这些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完全是不可能的。”在这里,这位印度历史学家虽然说是中国僧人记录,但实际上它指的是这些记录背后所传递的信息。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第二个观点,信息的作用,它维护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完整性。人类社会是各种信息的综合,缺少了任何一种信息都不完整。

下面我要来讲第三个观点,就是信息不仅是被动地记录着这个世界,而且主动地在创造着这个世界,你听到这个观点可能会觉得有点意思。你可能会问,我们已知的这些信息不就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录吗?他怎么能创造世界呢?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我引用一下达尔文《进化论》里面的一个观点。达尔文曾经这样表述,就是语言的产生,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和思维的发生,这里的语言其实就是信息的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它在催动人脑和思维的进化过程中就给新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比如说,我们刚才说到的《荷马史诗》,一开始它是口口相传,但是由于文字的产生,它就被记录下来。这个被记录下来也就意味着什么?它是书面文化侵入了口语文化当中,这个就让人们形成了全新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后果,这种后果就是:之前的创作、格律只是为了更好地记忆,然后口口相传。但是文字的产生之后,让仅仅借助于人脑的记忆不再是必须的了,就是我忘了,你翻一翻前面怎么写的就行了。那么诗歌,他的这种格律性就慢慢的脱开了单纯的记忆功能,这种格律就开始向美感转变,节奏性向韵律性转变,这种对美感的创造,就是信息表达方式的变化在背后所起的作用。

当然信息对世界的改变,不仅仅止于诗歌创作,他还体现在信息在记录世界的同时,还让人们把这个世界已有的知识加以结构化,从而总结出关于知识的知识。然后这些关于知识的知识,就像盖楼房一样在层层累加,不断推演出新的信息,创造新的世界,使人类文明不断地往前推进。如果回顾一下技术发展史当中,各种信息机械的演变,那么这一些就显得更加的明显了。

 来源|曾宝俊格致工作坊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