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鲜科普:秋江两岸红蓼深,都是离人眼中血。

 卷小耳 2020-08-18

试着学习了学习朗诵,给大家朗诵了一首唐代郑谷的【蓼花】。见笑了哈。

郑谷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因为他的一首鹧鸪诗很有名气,所以也被称为郑鹧鸪。

当然,他不是本文的主角。我更不是。主角是 。。。。。

我还是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说的是某朝某代的某个秋天,一位铁姓的武官离任调走,同僚们跑到江边为他送行。巧的是送行的都是文官,只有老铁是一员武将。于是就有促狭的人提议说,每人当场赋诗一首吧,老铁也不能例外。

意思是想看老铁的笑话。

于是乎一番酸腐气过后, 老铁站立起来,指着江边花开如火的一簇植物颂道:

你也写诗送老铁,他也写诗送老铁。

众人哈哈大笑,哪知道老铁接着念出来这么两句,也就是今天新鲜的题目:

秋江两岸红蓼深,都是离人眼中血。

这两句一出,那些文官俱都哑口无言了。----前面固然是大俗,后面这两句却是夺睛而出。

诗中的红蓼花才是这篇文章的主角,也叫荭草,在我们高阳,被称作水蓬。


我曾仔细得思考过“水蓬”这个名字。想想,我们的祖先还真是有一定的道理。红蓼花一定是伴水而生的,与芦荻菱荇为伍;而蓬字应该是指红蓼花的特性,因为它的茎干是中空的,很蓬松。

我小的时候, 红蓼花在家乡可说是铺天盖地,到处都是。如今随着潴龙河的干涸, 地下水的水位下降,如今看到一株两株的红蓼花,都是稀罕事了。这是曾经令少年的我看到陡然惊艳的野花,枝密红艳,远远望过去,真如火焰在烈烈燃烧。水边本来多是绿色植物,这红蓼花的点缀,真的有十分强烈的画面感,这就难怪千百年来有太多的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一首首动人的诗篇了。


喜欢张孝祥的“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那色彩太鲜艳,仿佛八百里云天一色的洞庭就在眼前,渔舟一叶,荡起生活的涟漪。喜欢陆游的“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当真是无拘无束无碍,悠闲自得的晚年生活。喜欢张四维的“秋到润州江上,红蓼黄芦白浪。”,丝毫没有萧秋的肃杀,反而读来隐隐有了春日的明艳。

其实红蓼花在诗经里是一副浪荡的嘴脸。那时候它叫做游龙,见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云: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隰是指湿地,诗人把它与桥松对比,责骂自己的男人,不够正经,全无承担大事的气象。还好,后世的诗人们没有被诗经所惑,不然我们又从哪里得以欣赏到这些关于红蓼花的优美诗词?


红蓼花在中国可说是分布广泛,除了西藏以外,各个省市都有繁殖。也有白色或者的蓼花,但大多是以红色的为主。蓼花也见于四大名著,出自水浒里的蓼儿洼,也就是如今的东平湖。就在今天的饭桌上,一位拥城的兄弟还和我们聊起了蓼儿洼,说的是出自那里的小鱼,大多脖颈硬直。我听到这里的时候,是偷笑了一下的。连小鱼儿尚且如此,水泊梁山的好汉看来真的是名不虚传了。

蓼花生命力是很强大的,随便折下它的茎干,插在水瓶里,它便能存活很久,给你的房间增添太多的情趣和色彩。医书上说,蓼花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药材。可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截疟,还能治疗蚊虫叮咬。我小的时候,就有人割了蓼花,晒干,用来焚烧了驱除蚊蝇,很有效果。


好了,最后奉上这幅宋代宋徽宗赵佶画的红蓼白鹅请大家欣赏,同时和大家说一声再见。见上图。

嗯,还想问一声的是,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样是喜欢蓼花的,在这篇文章的评论里写写你的感受呗。

期待你的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