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遵化东北有这样一个村庄,它始建于宋朝,年代久远,历史故事众多:村名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村子有唐朝古庙,村中有唐代古井,村子有明代古碑......等等,让人禁不住要前往这个古老的村庄探寻一番。 遵化市苏家洼镇般若院村位于遵化市中心区东北10公里处,三面环山,在般若湖水库大坝东南侧,东有溢洪河道,西有沙河围绕村庄,作为沙河的源头,般若湖的水流经市区,贯穿遵化,绵延不息,流向天津。该村于我国宋代始建,据碑文记载,该处曾有一座唐朝时的古庙,名“般若院”,(bōrě)二字取自于梵文意为至高无上的智慧,遂以此取村名为般若院,之后村名叫通俗了就叫做般若(banruo)院了。 般若院寺庙分布图 般若院村俯视及般若院寺庙和尼姑庵位置图 般若院,相传唐王征东时扎营遵化,夜里梦见东北部一声巨响,顿时火光冲天,两条青龙腾空而起。晨起后与丞相魏征谈论此事,魏征夜观天象,说青龙出现势必争夺李家天下,君臣二人立感事态严重,遂下令尉迟恭寻找梦中之地。尉迟恭来到这一地带,远远发现一只金色小鹿,便一箭射去,小鹿带箭狂奔,进入村里便不见踪影。尉迟恭进村才发现,北部山峰云雾缭绕,霞光万道。登东西两山,山势崎岖,两条山脉宛如两条长龙,隔江相望,遥相呼应。西山有龙心,北山有龙腰,村前一块黄土坡俨然一张龙桌,风水极佳,惊呼:这正是唐王梦中之地!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般若院寺庙界碑 1756年乾隆21年版乾隆直隶遵化州志记载的般若院寺庙 为恐有异象,唐王命令尉迟恭带人挖了龙心,挑了龙腰,龙桌也被破坏了。并下旨尉迟恭在此监工修庙。大庙修建及至完工时尉迟恭因回京救人,打马飞驰,副监工见庙门还没着落,便驱马追向尉迟恭,一直追到城西石门,方才追上,请示庙门建在何处。尉迟恭心急救人,无心回寺,便甩手一指:就建在此,说完打马狂奔而去。自此,般若院有庙无门,石门有门无庙。那时候的人们,便把遵化州称为石门大东沟,久而久之,石门大东沟声名远播,反倒不知道遵化州这个称谓的所在了。 般若院寺庙古石碑 般若院建成后,规模十分宏大,占地百余亩,庙中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及众多菩萨。庙前古树参天,浓荫夹道,清幽静谧。前后四殿一殿盖过一殿,引得方圆百余里,甚至承德及秦皇岛等很多游客及僧众来此观光旅游,上香朝拜。般若院成了北方一方佛家圣地。 村里现存的大约是明代盘龙样式的“重修般若院碑记” 村里现存的大约是明代盘龙样式的“重修般若院碑记” 庙里最大的主殿前有一棵大柏树,三人合围粗细,笔直,树高在二三十米之间,树上挂有一个一米余高的吊钟。但不知何时落在了地上,门前有三块石碑,分别记载着般若院建庙的过程。柏树下有一小洞,相传南方有一术士来此寻宝,说柏树下有一只金鸽子,树根扎到哪里,金鸽子便随根飞到哪里。术士与当时的主持商量,欲买下这棵柏树,全根挖走,但条件是根到哪里就挖到哪里,老主持担心树根到了大殿下,毁掉了宝殿吃罪不起,便没答应。现在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大都还记得当初大柏树的印象。 般若院寺庙禅房原址 般若院寺庙正殿原址 解放前后,大庙陆续拆除,庙里的两尊铜佛像被拉去滦河去做了弹药皮,大庙不复存在了。惟有现存的一口水井,见证了千年历史的兴衰,依然用甘甜的井水滋润着村里的人们。 般若院寺庙遗存的古井村民仍在使用 村里还一直有个传说,说建完大庙后还剩下一缸金子和一缸银子,以备将来寺庙修复之用,被当时的监工埋在了地下,常引来寻宝人来村里探寻,但一直一无所获。 如今的般若院村民,正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开拓进取,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迈向新的步伐! 如今干净整洁富裕的般若院村 如今漂亮的般若院湖 如今漂亮的般若院村及般若院湖 编者后记:离开般若院村,村里的古寺庙、古水井、古石碑......处处散发出文化的气息,一景一物记载着精彩的历史故事,令人留恋不已。这就是历史底蕴深厚的遵化,几乎每一个小村庄都有着美丽动人的来历,等待着人们去挖掘。编者会继续努力着,让历史文化的馨香历久弥新…… 作者:王亭贯、王占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