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古今中外举贤纳士,莫过于燕昭王。 燕昭王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燕昭王招贤纳士,图片来源于网络 遵化旧志书均记载:燕昭王墓在州南六十里无终山上。在铁厂镇西店子西侧百余米的坡地上,有一座古墓,其距无终子洞正东约两公里,墓前立有牌楼、华表等建筑,墓地建筑宏大,周围松柏密布,遮天蔽日,升风作响,令人生畏。 遵化通志对燕昭王墓的记载 燕昭王墓,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古以来在铁厂和附近人们的说法里,都认为这座古墓是燕昭王墓。虽然这座墓的封土在文革期间已被人们挖平,但据铁厂村的老人回忆,这里曾经有一处约一亩三分地大小的土丘,昭示着墓主人的风光与气派,其规模与王侯墓等级是同等级的。虽经文革浩劫,但在铁厂当地还遗存有三统有关燕昭王墓的石碑,其中有二碑伤残,一块留:“燕昭”二字,一块剩一“王”字,两块残碑石质不同,可以肯定并非是一块碑。虽无法断定其年代,但其为燕昭王墓碑,是可以确认的。 燕昭王墓 燕昭王墓碑 更为可贵的,是这里还遗留下来一统完整的燕昭王墓碑。这统碑是清朝嘉庆年间,遵化知州张杰竖立的。他派人多次探访,最终确定燕昭王墓在遵化州城东南七十里的铁厂,并在嘉庆戊寅年季春,即嘉庆二十三年三月立碑。碑正面刻:「大清嘉庆戊寅年季春 燕昭王墓 郡刺史楚南张杰伯良氏 文庠生浙东金航青藤氏 仝立」碑阴镌刻张杰所作诗一首:「无终山畔柏森森,为访遗踪踏雪寻。华表已经归洛土,高台无复筑黄金。一抔犹在贤王骨,千载如生爱士心。屈指怜才谁得似,一番展拜一番吟。」现存的这三统墓碑,确认了燕昭王墓在遵化铁厂无终山这一事实。代代口耳相传说:末世燕王太子丹因派荆轲刺杀秦始皇未成,携四世祖、齐国恨之入骨的昭王尸骨逃至涌泉洞,也就是今天遵化境内的无终洞避难。后被朝廷发现,只好将昭王尸体安葬于此,只身逃往辽东。 燕昭王墓碑碑文 当年,末世燕王太子丹因派荆轲刺杀秦始皇未成,燕太子丹偕父东逃辽东经过这里,曾在山上无终洞躲藏避难,后被追剿的朝廷发现,为轻装便利脱身,将齐国恨之入骨的昭王尸骨草草葬在无终山下,于是又仓惶东逃。料是当时条件所限,虽贵为一代雄霸国主,也只好放下身段儿,像平头百姓样草草掩埋了事。但因其身份特殊,遵化又属故燕属地,遗民念主,自发维护坟冢填坟上土,代代相沿。并广植树木,俨然成“陵”,直至元明两朝在此冶铁,树木才被伐光。延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昭王墓才被那些没有丝毫文物意识,并视其“封建沉渣”的“革命造反派”们铲平修了大寨田了。 此说不是空穴来风,理由如下: 一、此处“无终山”与史上所说昭王葬“无终山”山名一字不差,且亘古以来一直如此称谓。 二、铁厂村民乃至周围村民历来称其山下土丘为“燕昭王墓”,且妇孺皆如是说。 三、遵化为太子丹东逃辽东所必经之路,城区西北兴旺寨乡何家峪村北山,相传曾是太子丹父子藏身脱险处之一,当时燕国遗民曾在其藏身处建庙祭祀。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又在毁损的庙遗址上建寺曰“道梁寺”,而今又有乡贤信士斥巨资恢复,易名“云门光泰禅寺”。 四、有历代凭吊诗可证: 燕国地图 燕昭王 三国曹植 子丹西至秦,乌白马角生。 邹羡囚燕市,繁霜为夏零。 燕昭王墓 唐·罗隐 战国苍茫难重寻,此中踪迹想知音。 强停别骑山花晓,欲吊遗魂野草深。 浮世近来轻骏骨,高台何处有黄金。 思量郭隗平生事,不殉昭王是负心。 燕昭王墓 清·陈增(遵化人) 万仞无终俯帝京,中留古墓倍关情。 欲寻骏骨烟霞瞑,暂住行骄风雪清。 赤土一抔山草隐,黄金千载石台平。 至今乐毅犹衔恨,悔不生前拔二城。 至于明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来此怀古赋诗的就更多了。 黄金台 五、虽说太子丹与燕昭王中间隔着四位国君,昭王已早故。但在视祖庙宗祠为生命的战国时代的人们(更何况是贵胄王室),很可能是把昭王棺木做为日后号召人民抗秦复国的希望所在。所以,起棺随之东逃,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后记:作为中华民族一代名人之墓,载入遵化史书,因其尊礼贤士,养兵恤民,壮志凌云,富国安邦而对我们世人世世代代有所鼓舞。 附: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春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燕昭王即位后“千金买马骨”,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在高台山他放置了几千两的黄金,把这些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所以这座高台就成了后来有名的“黄金台”,这样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一时之间燕国人才云集,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国盛世。燕昭王不愧是著名的军事家。燕昭王以其卓著的功勋,成为雄才大略的一代君主。如果天假与年的话,历史也许会重写,统一中国的可能就不是秦国了。前279燕昭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即位。 作者:王亭贯 转发请注明,遵化文史,注明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