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遵化神秘古村落,挖掘堡子店历史来源(一)

 遵化文史 2020-08-18

编者按:古代边塞、驻军和明初移民是遵化地区村庄聚落形成的主流。汉唐以前历朝建都长安,遵化一带属边远地区,人烟稀少,村落不多。辽金及元时建村的仍不为多数,元朝以后虽为畿辅,村落及人口仍然不多。大量的村落是始建于明初,明太祖派大将徐达将北元赶至长城之外,京东开始大量驻军和移民,至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向京东移民达到高潮。京东大地繁荣起来,各地的民间旅店也应运而生。遵化的堡子店,明之前这里便有堡,明朝初期,大量移民至此,黄姓在此开店,于是称之为堡子店。

遵化堡子店村位置图

1、始建时间及相关古建筑

位于遵化城西十二公里的堡子店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镇店,据考证为我国明朝初期始建,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早期因“堡子”而得其名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总兵戚继光曾重修。村内曾建有“堡子”、“五仙堂”、“钟藁庙”、“石碑”、“水井”等。六十岁以下的村民,很少有人知其原貌、以及曾经有过的辉煌。童年曾流传一首民谣:“中华民国大改良,拆了寺庙改学堂”,“钟藁庙”于1905年就改为了堡子店小学。

堡子店曾经的古建布置图

遵化县志记载的堡子店小学建学时间1905年和费用141元

2、村中堡子结构

“堡子”为土石结构,呈立体形,长宽各六丈,高三丈,巨型方石砌成围墙,石缝间用石灰勾抹,石墙中间填充黄土,填土以后精心夯实,使土层十分坚硬,以作为抵制外敌入侵的烽火台。据有关史料记载,堡子始建于元代泰定5年(1328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是元代以来用于抵制外来入侵敌人的烽火台。

远望“古堡”如一方巨石拔地而起,近看如刀削峭壁,不可攀援而上。“堡”顶有斗粗榆树两棵,因无人剪修,故枝杈任其舒展,两树冠纵横交织在一起,有如一把大伞,浓荫几乎覆盖了“古堡”上空,透过枝叶空间的几缕阳光,恰似点燃的点点蜡烛,熠熠闪光,斑斑驳驳。榆树四周灌木丛生,杂草丰茂,不知名的野花,春夏秋三季竞相绽放,凋零的花瓣和落叶随风飘落在东、北两侧的校园里,为孩子们平添了许多乐趣,同时也为打扫卫生增加了麻烦。为保证安全,老师不断的叮嘱同学们:绝对不能随便攀爬“堡子”,并把攀爬“堡子”作为一条严厉的纪律来约束大家。

2、村中“钟藁小楼”

古堡北约十丈,有一座“钟藁小楼”,楼高基本与堡高差不多,苍老古朴,楼身用青砖砌成,顶部四周有垛口护墙,护墙与中间殿堂,留有四尺左右环道,扶垛口可观周边景色,居中是两间佛殿。据村里老人讲述,在未改作学校前,此殿内有佛像数尊,藏经无数册,殿有前廊,四棵朱红明柱,承载着前廊的檩杴,檩杴多五彩绘画。殿顶为灰色筒瓦,与殿身颜色浑然一体,殿顶东西瓦垄四角凌空跷起。四角悬挂铜铃,但有微风吹过,铜铃便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呤”声。东西瓦垄及正脊上,有序地俯卧着叫不上名字的砖雕古兽,栩栩如生。殿南的门窗,均为古建筑风格,镂空精细,有夺天工之妙。从南登楼有石阶二十多级,为白色黑点的条石铺就,左右有磨砖扶手,光滑细腻,曾记得童年淘气时,可骑在扶手上,从顶部滑到地面。学校的办公室和教研室,就设在这两间殿堂里,因之上下“钟藁楼”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3、村中“五仙堂”和水井

古堡的南面,约三丈余有一“五仙堂”,亦是灰砖灰瓦,单间独立的小庙,东西南北无窗,以拱砖拔券成洞。“五仙堂”传说供奉有“黄、狐、长、蛤、柳”五位大仙,(当地的人们将黄鼠狼、狐狸、毒蛇、蛤蟆和柳树奉为仙体,供奉在庙里,故称之为“五仙堂”)平时求签,祀福,还愿者络绎不绝。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本村及周边村的善男信女,来“五仙堂”上香,焚烧黄表金铂的更多。由于四面通风,香烟袅袅,冉冉升空,似乎“仙家”真的收纳了人间的虔诚。每年的农闲季节,常有人募集善款,请当地皮影班子,唱几天“唐山皮影戏”,以示对仙家的尊崇。“五仙堂”的右边,立有一块石碑,碑文正书:“滦川雄障”四个大字,愈增加了祠庙的庄严肃穆。虽然这块石碑在文革中惨遭破坏,但如今残碑还镶嵌在一口枯井的井口上。

古堡的左前方,有一眼石井,甘甜的清泉多年来从未干枯过。当时全村仅有八眼水井,饮用此井水的人家很多,每天来此担水的人们络绎不绝,从晨光破晓,到明月初升,一付付水桶,景然有序的排队取水,传统的辘轳“吱吜吱吜”的响声不断,用那不枯的泉水哺育着这里的人们,使堡子店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下去。

“堡子”、“五仙堂”、“钟藁庙”、“水井”布局协调,相映成趣,祖先留下的瑰宝,深深地印在堡子店人的脑海里,勾勒出史迹的轮廓,成为后代人不断求知祖先智慧的渊源。

以上图片为堡子店小学

以上图片为堡子店镇中学

未完,接下期挖掘堡子店历史(二)更精彩!

作者:王亭贯、王连忠

转发请注明,遵化文史,注明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