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自古便以“风水宝地”而被世人所称道。“万里河山有燕塞,千年风气自荆轲”,充分展示了这里诱人的风貌。遵化建县始于五代后唐,“遵化”之说来自“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遵化,素有“畿东第一城”之称,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评定为中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2016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遵化,风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 遵化被联合国评为千年古县 传统的城市道路,宽一些的、较繁华的一般称作街;窄一点儿的、短一些的一般称作巷,成语“大街小巷”言简意赅地体现了城市道路的基本命名原则。元明以来,作为蒙古语音译的“胡同”一词,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城市,逐渐取代了“巷”的叫法,成为街巷名称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变革,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兴起,虽然作为遵化老城区基本内涵之一的古建筑和传统四合院已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相比北京古城改造情形较为幸运的是,自建县以来初步形成,并历经各朝代直至清末逐步完善的老城胡同,至今还保持着原有的完整格局。纵横交错的一条条胡同见证了遵化的历史变迁,在作为简单地理标记的背后,凝结着不该被后人遗忘的人文痕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个人与时代的沧桑记忆。那些传统的胡同名称尤其体现着老城多元化的历史人文积淀,在现代化的今天看来,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遵化州城街巷图,图片:鸿雪小筑 遵化古城一户人家门口 据不完全统计,遵化老城现存大约有五十多条胡同,这些有名的和无名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坐标分割成的四部分区域内。四条大街之外,其他的不论宽窄,基本上都被称作胡同。也有个别的几条称作街,但这种“街”的叫法,在遵化人眼里和四条大街绝对不是一个概念。比如作为城内西半部通衢大路的南北十字街,宽约十米,虽然和十九米宽的四条大街相比较,差不多窄了一半,但它是老城所有胡同中最宽的两条。即便这样,遵化人还是不厌其烦的在后面特意加上“胡同”两个字,称之为“南十字街胡同”和“北十字街胡同”,来表示它们和四条大街的区别。 遵化老胡同文物遗存 遵化古城石狮子 遵化作为千年古县,五代后唐建制完备以来,历经宋元,尤其是明代万历年间戚继光镇守蓟镇时期,以及清代乾隆八年升为直隶州以后,重要性不断提升,城市基础建设不断完善,许多胡同都是随着官府衙署或机构的设立而命名的。比如县治前的丁字街,分别被称为州衙西街、州衙东街、州衙前街;城内东北角的火药局胡同,因明代遵化作为军事重镇,明政府曾设火药局于此,清代统一以后,机构虽被裁撤,但名称却保留下来;无独有偶的还有北街路西的武学街,明代朝廷重视武备,隆庆五年蓟辽总督刘应节曾于此创办武学,清初裁废,只保留武成王庙,但胡同仍称为武学街,一直延续至今;西街路南的南千胡同,是明代城守千总署旧址,因在县治之南,故名南千胡同。这条胡同留存着特殊的历史痕迹,明崇祯二年发生的“己巳之变”,皇太极统军自龙井关和大安口、洪山口关攻进,直逼遵化城下;巡抚王元雅在县署自缢殉国,到任仅七天的县令徐泽被执不屈死节,城陷之后,当时在胡同西侧文明河自杀殉节的普通百姓很多,以至于“浮尸满焉”,好长时间无人清理,因此这条胡同被称作“臭尸胡同”。直到民国以后,因嫌其名不雅,曾一度改为卫生胡同。虽然遵化作为“己巳之变”中最重要的战争见证实地,但在整个清代近三百年的统治时期,由于文网严密,相关的地方史志资料里的相关记载,几乎完全空白,或语焉不详,轻描淡写;或讳莫如深,多方粉饰,但在这条“臭尸胡同”的名称里面,却微妙地透露了这段被遮掩、被隐藏的历史消息,当年鲜血与战火中的惨烈和悲壮,完全可以想象出来。 遵化武学东街 遵化古城街巷石构件 胡同自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与水井有着不解之缘,据专家考证,源出蒙语音译的“胡同”一词,其原始含义即为“有水井处”。老城内居民用水主要为井水,据同治光绪间《州城街巷图》描绘,城内公用水井(不包括居民院内私有)有十七眼之多,按东、西半城面积大小不同,各街区分布数量不等,位置趋于合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城内普遍接通自来水,原有水井逐渐被填埋,但遗留下来一些胡同的命名上,还可以看出水井作为人居的基本条件以及水资源相对于民生的重要性。如东街路南的井沿胡同,北街路西的二眼井胡同(井口嵌石凿二孔,方便多人同时打水),北水关附近的井儿胡同等;其中井沿胡同的水井相传为遵化、丰润、迁安三县共有,遇到落水打捞以及淘井清理等事项,需要三县管理人员联席到场共同处理。 遵化井沿胡同的水井 遵化古城街巷石构件 遵化自古以来,佛道盛行,民间传说城内有寺院庵观七十二座,据统计直到清晚期仅城关还残存有五十余座,有许多胡同因寺庙所在位置得名。如土地庙胡同、城隍庙胡同;观音寺(俗称东大寺)附近的寺前胡同、寺后胡同;城区西南角白衣庵附近的庵东胡同;西北角火神庙附近的庙东胡同、庙西胡同等。 遵化城隍庙 遵化古城街巷石构件 未完待续,下期,抚摸遵化古城老胡同,穿越畿东历史几百年(二),更精彩! 【遵化文史总第186篇】 作者:鸿雪小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