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遵化武举李跃连的造反轶事

 遵化文史 2020-08-18

作者:董华

导读:李跃连,清朝遵化四块“飞地”之一的龙王庙村人,系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武举人。其自幼习武,善使双锏。

1、李跃连使用的双锏杀伤力可观

锏为冷兵器,归类于铁质或铜质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锏体断面呈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锏身无节,锏端无尖,多数长为四尺(合今1.2米),属于短兵器,利于马战。用锏之人多为双锏合用。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此兵器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金属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演练技法上与刀法、剑法接近。锏最早出现于晋唐之间,锏的轻重长短,可因人而异。李跃连身高力大,膂力超人,据传,他使用的双锏镔铁打就,左手使用的雌锏重40斤,右手使用的雄锏重逾50斤。

双锏

铁锏

李跃连家门口两侧摆有带“手抠儿”的矩形青石各一块,每块重逾百斤。为打熬气力,他每天早晚双手各持一块,舞动把玩,平时则当做上马石使用。

带“手抠儿”的矩形青石回忆图

李家院内二门的门楣上,曾悬置一块永平府赠匾,该匾蓝底金字,上书“金石其心”四个楷书大字。 李家富庶,不仅产业庞大,还曾养有戏班。

2、李跃连刚直不阿,联络武林人士准备造反

李跃连刚直不阿,敢于仗义执言,因看不惯官府鱼肉百姓,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秘密联络武林义士和一些习武的村民准备造反。因经验不足,事机不密,被邻村李各庄民间艺人吴小喊知晓,写成唱词《排王赞》传唱。虽李家斥重金将唱本买回焚烧,意为毁灭证据,可惜终究晚了一步,李跃连带头意欲造反之事还是被官府侦知。遵化直隶州会同丰润县和永平府的滦州等衙署绿营兵小队子及捕班、刑班、监班三班衙役倾巢出动,欲一举扑灭这场造反烈焰,并将造反头领李跃连缉拿归案。

3、为避免殃及乡邻,李跃连放弃抵抗就擒

官军来势迅猛。疏于防范的反民们猝不及防,见官军和衙役们堵住李家大院前后门、房屋被“压顶”,东西邻院围墙处露出官军密匝匝的脑袋,街道上金鼓咚咚,号角齐鸣,后续的官军们盔甲鲜明,喊杀阵阵,顿时人心惶惶,四散逃窜。李跃连见这群没经过阵仗的乌合之众短时间内难以集聚,实在指望不上他们舍身御敌,就简洁地与在其家中临时食宿的武林义士商量计议。李跃连万般无奈之下,为避免殃及乡邻,只好决定放弃抵抗,束手就擒。

官府抓捕李跃连时,官军和三班衙役凶神恶煞般对院内人员逐一甄别,有的被密探指认后遭到诛杀,有的因形色惊慌、急切之间说不清身份而遭误杀。李家大院惨叫不断,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上血流成河,短时间内就被杀害多人。

其中,有一赵姓村民(赵振成的老太爷)给李跃连家打工,系戏班子马夫,专司铡草喂马之职。一介本分老农,本与造反之事无关,遭遇突然变故之下被吓坏了。当官兵们审查他的身份时,赵老头竟变颜变色、语无伦次地回答说“我……我是……是铡马喂草的”。当即引起官军怀疑,认定他参与了造反,被当做“反民”一刀毙命,惨遭杀害。官军撤离后,其家属将他埋于龙王庙村西乱葬岗子里(即今火炬大厦附近)。

4、李跃连坚贞不屈,受尽酷刑

李跃连被捕后,被迅速押往滦州衙署。官军为防李跃连挣脱逃走,不仅将其上了重铐大镣,还用三条粗粗的铁链将其全身锁紧,又将其手脚用大号蘑菇钉钉在车板上,以确保押运途中万无一失。

抄剿结束后,官府为免除后患,并不撤兵,继续用重兵将龙王庙村团团围住,声言要血洗屠庄。慌成一团的乡董士绅们为免遭兵燹,急忙募集重金,贿赂两州一县的知州、知县和刑房师爷等官僚幕属等,三天后官军才离境退兵。

被下在大狱中的李跃连坚贞不屈,受尽酷刑,为保护一起举事的义士们,坚不开口,至死没招供。

后记:龙王庙村虽为遵化“飞地”之一的村庄,但因距离州治遥远,此案就近由永平府和滦州并堂会审,报直隶省和刑部,以“造反罪”将反首李跃连定为“大辟”即“斩立决”,杀害于滦州西城门外。

此案,详载于龙王庙村史《龙泉撷英》第一章·正史第二十三节·名人传略。


遵化文史,探寻历史遗迹,挖掘过去的辉煌,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公众号!

遵化文史,预约挖掘历史与传说、人物故事、企业和个人,宣传正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