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过年吃饺子的四个原因

 遵化文史 2020-08-18

饺子是我国一大发明,除夕夜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寓意“喜庆团圆”,“吉祥如意”。春节的习俗:过年要吃饺子。

一、饺子这种美食,是唐代才出现的

早在三国时期,饺子的雏形初现,当时叫做“月牙馄饨”。但这并不是今天那种“馄饨”,而是月牙形,其实就是饺子。但直到唐代以前,这种饺子并不是今天这种吃法,而就是和“馄饨”一样,就着热汤吃。其实直到今天,中国一些地方仍然是这样吃饺子的,一些地方,还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到了唐代,中国饮食文化高速发展,出现了真正的饺子。它的外形和吃法,和今天没有任何不同了。到了宋代,饺子成为常见的东西,随处可见,乡下人也这么吃。到了元代,饺子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而不再被当做馄饨了。

元代对于饺子,也有了明确的制造方法,比如:“白面一斤,用盐半两。凉水和如落索状,频入水搜和如饼剂。豆粉为,骨鲁捶擀圆,边微薄,入馅,蘸水合缝。下锅时,将汤搅转,逐个下,频洒水。火长要鱼津滚,候熟供。馅子荤素如意。”

二、那么,过年吃饺子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可以肯定的是,明清时期,北方人已经很流行过年吃饺子。饺子一般在年三十包好,半夜时候吃。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而元代时期,也有大年初一吃饺子的记载,但并不代表这是一种习俗,可能只是某些人的爱好。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过年吃饺子是从明清彻底确定的。

三、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成为必不可少的美味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四、春节习俗:过年吃饺子的四个原因

一是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食用的食品。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二是饺子形状像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三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得贵子,等等。

四是饺子本身就好吃,民间有“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话。

编者:王亭贯 

遵化文史,篆书:赵金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