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养生修身 熊春锦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20:30 冬至的修身与治事 来自朴素爱屋
冬至的养生修身
(一)身识的正善治 1.防寒保暖,动中求静 冬至到小寒、大寒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此期间应注意身识养生的“冬藏”。在冬至养生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时阴寒之气隆盛,外出要及时添衣,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动中求静。 穿衣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物,在冬装的选择上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穿脱方便,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如果外出,应特别注意头部、耳朵、颈区以及足部的保暖,以防发生冻疮以及寒气内侵。天气寒冷时,最好还要戴上暖帽、口罩、手套,避免寒气的侵入。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禁忌运动中出大汗。运动要以不疲劳和不出汗为度,要以动中求静、静中内动为主体,把握有利于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2.勤晒被,防面瘫 冬至时节要勤晒被褥,勤晒被褥可避免潮湿;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强烈的杀菌消毒作用,可杀死各种细菌和微生物;经日光曝晒后的被褥也会更加蓬松、柔软、保暖。其中吸附的阳炁,也极其有利于驱散室内的阴寒,使人的阳炁获得补充。 冬至过后,进入“数九”时节,面瘫患者明显增多。天气变冷后,寒风如果长时间直接吹拂面部的耳门区域,将会造成面部经络气血组织的不通,面神经因缺血而麻痹。受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表情肌,就会因营养不足而出现功能障碍,导致面瘫。为了防止面瘫,第一,要注意保暖,出门尽量戴口罩和耳罩;第二,开车或坐车时,最好不要摇下车窗;第三,在疲劳之时或洗浴后,不能再受风吹寒逼。 3.《陈希夷仲冬二气导引坐功图势·冬至》: 
4.《太清道林摄生论》: “冬至日正,可语不可言。自言曰言,答人曰语。言有人来问则可答,自不可强言也。凡人必勿慎之,损人气。每冬至北壁下,厚铺草而外,云受元气。(省略) 人无五津五漏,则得仙也。四月、十月,不得入房。阴阳纯凡用事之月。气冬至起于涌泉,足心下是。十一月至膝,十二月至股,正月至腰,名三阳成。二月至膊,三月至项,四月至顶。纯阳用事,阴亦仿此。” 古代不是讲养生,是讲摄生。“修身”和“摄生”,古代的这些名词,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用一些,但是现代多半都习惯用“养生”,也就没办法。两种我们都一起掌握吧。 (二)口识的正善治 1.多用温补,少食寒凉 冬至要注意饮食的“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而且地炁丰富的根块类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冬至时节的饮食还宜多样化,谷、果、蔬菜要合理搭配,适当地选用高钙食品。宜食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的食物,还不可过食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冬天阳气收藏,脾喜温恶冷,因此最好吃一些温热食品来保护脾肾,吃饭也最好是少量多餐。 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其他很多蔬菜也要多加摄入,比如土豆、西红柿、菌类、韭菜、南瓜、芹菜、菠菜、山药等。除此之外,还要适量多吃水果,冬天寒冷干燥,使人觉得鼻、咽部干燥和皮肤缺水、容易上火,因此每天能吃点水果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猕猴桃、甘蔗、柚子、大枣、桔子、苹果、桂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2.“补冬”药膳处方 从立冬开始至冬至前后,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称为“补冬”。正确的“补冬”,能够使身体强壮而且又保持身材窈窕匀称,不产生肥胖。 常用“补冬”药缮处方: (1)八珍类:当归、地黄、枸杞、芍药、白术、茯苓、大枣、甘草; (2)四神类(又称“四臣”):莲子、芡实、山药、茯苓; (3)四物类:当归、川芎、芍药、地黄; (4)单方类:人参、当归、田七、杜仲等。 这个药膳处方只是讲了一个纲,大家不要乱用,要自知者明以后,根据这里面的介绍来选用。比如:八珍类选1-2味,四神类选1-2味,互相配比,今天吃这个,明天吃那个。佐方、轻重方面,就要根据虚实,来配比重量和份量。特别是有的人乱吃人参,那就更糟糕,不能乱吃。要正确地进行配伍,而不能照单全收地一锅煮而食之。 如若使用,需要了解人的体质基本分类,“用药炁之有余,而益身体之不足”,把握这个原则去科学使用,以此作为选材的原则进行配伍。因此,既要了解身体的虚实、凉热,也要掌握每一味药的药性。 3.冬至宜食坚果 中国的民俗文化也有这个习惯,冬天大家都嗑瓜子,嗑得非常带劲儿。在西方根本见不到哪一个外国人嗑瓜子,他们连嗑都不会嗑。中国的文化的确是悠久深远,冬天,你看过年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就是嗑嗑瓜子,聊聊天,吃吃蚕豆,嚼得挺欢的。再就是花生之类的。 坚果性味偏温热,在其他季节吃容易上火,而冬天天气较冷,很多人吃后不存在这个问题。还有坚果大多有补肾健脑、强心健体的作用,而冬季对应的是肾臟,所以冬季进补多吃坚果很有好处。冬季吃坚果还有御寒的作用,可增强体质。当然吃坚果也要适量,且因人而异。坚果中富含植物果树生命能量的全息浓缩,冬至以后食用,因为天地一阳之炁开始生发,坚果中的全息活力将因为“量子缠绕效应”而释放活力,有益健康。 核桃:核桃仁是中成药的重要辅料,有补肾固精、润肺止咳、化痰定喘、顺气补血等功能,对肾虚、尿频、咳嗽等症有很好的疗效。人疲劳时嚼些核桃仁,能缓解疲劳和压力。 栗子:栗子味甘、性温,有补肾壮阳、健脾和胃、活血止血的功能,适用于肾虚、腰膝酸软无力、筋骨疼痛、尿血、便血等症。栗子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中药材相媲美。 榛子:榛子主要有调中、开胃、滋养气血、明目的作用,主治食欲不好、乏力、形体消瘦、病后体虚、视物不明等病症。此外,榛子中钾、铁含量亦名列前茅,对于增强体质、抵抗疲劳、防止衰老都有益。 杏仁:杏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有止咳化痰、润肠通便的作用。对于年老体弱的慢性便秘者来说,吃杏仁效果最佳。杏仁有苦甜之分,甜杏仁可作茶点果品,苦杏仁有毒,不能生吃,入药多为煎剂。 花生:常吃花生有养血补血、补脾润肺、滋润肌肤的效果。因花生红衣有补脾胃之气、养血止血的作用,因此吃花生仁时可连皮一起吃。 (三)冬至意识的养生: 要把握好三条原则: ⒈意识宜清静:心猿意马,意马不可野散脱缰,以应冬令敛藏的法则,保持清静。 ⒉意识应正善:意识宜修养清静,同步于天一生水,把握上善治水中的量子效应。 ⒊意识应制欲:加强对六欲的发现、控制、清理,清阴土才能用阳土制阴水。 在这个方面,要好好地强化一下。 冬至的民俗文化(饮食习俗)
1.各地冬至饮食习俗 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吃饺子比较常见,当然,饺子——交子,就是子时相交换的意思。其实祖先们发明吃饺子这个饮食模式的时候,也有个“一阳初动时”的含义在里面。人们都好吃,口欲强,包一顿饺子就提醒你,这有一个转换了。实际上是一个修身意义的转换,当然在历史上后来就把它的这个本义给取代了。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汤圆、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苏北人吃大葱炒豆腐,而吴川人则有冬至吃姜饭的习惯。这些内容我们都可以从历史上找到一些依据。 2.冬至吃饺子 
饺子是冬至不可缺少的食品,冬至一阳初生,如同子时一阳初生,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关于吃饺子,还有一个传说,冬至河南人吃饺子叫做吃“捏冻耳朵”。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等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3.冬至吃馄饨 馄饨的叫法各地不一,广东称之为“云吞”,四川称“抄手”,北方叫“馄饨”。虽京城历来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但在北方其他地区及南方大部,冬至吃馄饨也是风气之一。京城于兹也多有浸染。冬至祭祖食馄饨之风俗源自盘古开天地之说,据记载:“混沌是天地未出现时的景象,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混沌中开天辟地。后来人们依据混沌的神话,天形如卵,地如卵黄,完全为天所包围之说,造出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像,故于冬至日食之。”馄饨二字,原为三点水旁,后因用作食物之名,祭祀祖先,就改成食字旁了。 关于吃馄炖,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4.冬至吃汤圆与甜丸 
江南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汤团”,“圆”意味着“团圆”“圆满”,象征家庭和谐、吉祥。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广东冬至吃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甜丸做法是将糯米粉放在盆中用温水搅拌均匀并搓成团,捏成小圆子,在水即将开时下锅煮熟,加入适量糖和蛋即成。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丰收,家人团圆,幸福美满。 5.冬至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红豆糯米饭的习俗。煮吃赤豆饭或赤豆粥,用以驱避疫疠,防灾祛病,预防流行性传染性的疫病。是日以赤小豆煮粥厌之(古代用“厌”,就是克制的意思),就成了传统习俗。我不太喜欢过多地谈这个吃的、喝的,还是留待大家自己去研究吧。 《本草纲目》中也有关于赤豆粥的论述: “时珍曰: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以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