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琦,遵化县石门镇提举坞村人,现居上海,遵化一中67届高中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从学校入伍,在海军东海舰队服役,到上海工作后,公司送其参加上海市统考到复旦大学学习获本科学历,2008年退休至今。 到年底了 ,二十三小年一过,人们就开始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那令人向往的年味就越来越浓郁起来了。 那时我虽小,但记得,一进腊月,大人就开始忙活起来——准备年货。这时候我特喜欢到外婆家,因为外婆家和她们左右村子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种特殊的年货——”摔炮”。”摔炮”,是爆竹的一种,它和普通的鞭炮不一样,它是用细小的石粒和黄色炸药按一定比例掺和在一起,再用废旧报纸裹成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细小圆柱体。它不是用明火点燃,而是用力往一定距离的墙上和石头等硬物上一摔,发出一种清脆的爆炸声。每当外婆把这些小摔炮包成像古时银锭形状一包包送给我时,我都如获至宝。还有外公的窗花,是他的拿手绝活,他把一叠白纸刻成十二生肖,用颜料一染,凉干后一层一层揭开,再把它贴在窗户和门上,便是活灵活现,形态各异的各种动物跃然而出,真是美极了。 不过,准备年货的重头戏,就是弄吃的了。妈妈生前是养猪能手,几乎每年到这个时候,都请人到自家猪圈里把自己喂养的又肥又壮的猪捉牢捆绑好,送到村里肉店进行宰杀。为了卖个好价钱,除留下一部分自家准备过年食用的肋条肉、猪头和猪內脏等,其他的部分全卖给肉店。把这些卖肉的钱,一部分再买头小猪,来年继续喂养;一部分留作过年开销。此时,年幼的我,除热衷和其他小伙伴看杀猪宰羊的热闹外,特高兴妈妈把辛辛苦苦清洗过的猪肋条、猪头、猪肝、猪肚以及罐好的猪大肠等,放入翻滚的大锅中烧煮。那浓浓的肉香味从锅内随着蒸汽溢散到屋里屋外,着实让我馋涎欲滴。每当此时,妈妈把煮熟的猪头放在砧板上剔骨整理时,总是顺手割下一块,送到我那口水直流的嘴巴里。妈妈看着我吧嗒着嘴,还瞪着小眼直勾勾的盯着砧板上的猪头肉,笑着说:看你馋的! 还有做豆腐,蒸饽饽做年糕,也是年前准备年货不可或缺的一项。每年一进腊月,妈妈把从磨坊磨好的豆浆提到家里,倒进大锅,再从墙上拉起一根绳索,在锅的上方,四角吊起一块大纱布。把豆浆,舀进纱布里。一边唱着小调,一边来回左右地摇晃。豆浆经过过滤慢慢地把豆渣留在纱布里。然后再把过滤后豆浆烧开用一点专用石灰”点”过后,放在大盆里。过一段时间,那稀稀的豆浆就变成嫩嘟嘟奶白色的豆腐脑。此时,妈妈会用锅铲,小心翼翼地从锅里平斜地挖出一块的豆腐脑放在碗里,再放点虾皮、酱油和麻油给我”尝鲜”。然后,把豆渣放在桶里,留作喂猪用;再把豆腐脑,倒在一只铺着纱布的细眼大筛子里,用锅铲拍平,纱布沿筛子四周裹实,取来用细高粱杆做的锅盖盖好,搬来一块石头压在上面。第二天这一筛子豆腐脑就变成厚厚实实的豆腐,然后切成块,留一部分近几天食用,剩下的放置屋外的冷冻后,再放入厢房的缸內。 妈妈忙好做豆腐就开始做饽饽年糕。准备好白面、黄米面、粘高粱面。把白面、黄米面和自家做的发面”起子”,在面盆里合好,用旧棉被盖好放在热炕头。第二天,盆里的一团面发酵变成满满一盆。妈妈用手指按一下,挑起一块面闻闻,点点头,看发的不错,把这略带酸味粘糯的发面抓起,放在案板上再加少许面粉进行揉搓。然后用煮熟的赤豆、红枣或黑芝麻粉加糖做馅,分别用这些发面和粘高粱面捏搓成大小不同的的圆球,放在蒸笼上。开锅放水,添柴支火,不一会一笼黄灿灿,紫亮亮的饽饽和年糕出锅了,一股微酸的香味伴随着升腾的热气,直逼我的鼻腔,刺激我的味蕾。和饽饽一同起锅的年糕,不同于江南上海江浙一带那种可和排骨肉类蔬菜炖炒,用糯米和大米粉做的一排排实心方形的小块年糕,它呈圆形,有馅,比饽饽略小 ,只能一个个蒸后再吃。味道粘糯可口。自然,蒸饽饽年糕做为准备年货的重头戏之一,不仅做的早而且也要蒸得多。这些饽饽年糕除去当天和近期食用外,大多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地方的大缸里冷冻储藏起来。过年了,鸡鸭鱼肉吃腻了,随时取出冻得当当响的饽饽,用锅蒸或用取暖用的火盆里炭火烘烤。手拿烤得焦黄皮脆,香味四溢的饽饽,再加一碗热乎乎酸菜炖冻豆腐杂面汤,大快朵颐,口感倍爽。而那些囤在缸里的饽饽和年糕,做为年前后家里不可或缺的美食,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的开春。甚至开学了,妈妈把烤好饽饽塞在我的书包里,做为干粮在校食用。 过年让我心仪的还有做饹餷合、炸豆面丸子。饹餷,这种由豌豆面、姜黄等当地出产的食材,经过特殊手工技艺做成的片状食品是遵化在全国范围独一无二的特产。相传清朝的时候,慈禧太后每次吃饭都是先上一些菜,然后边吃,先上的饭菜就要拿下去。一次慈禧太后用膳的时候太监有把“饹餷”换下去的时候,慈禧太后说,就“搁着”吧。从此人们就开始把这种又薄又软金黄色片状东西叫“饹餷 ”。如今成为我们当地甚至京津唐地区人的最爱。不要说,溜饹餷那种金黄亮丽,香浓四溢,进嘴滑溜的感觉令人倾倒,用饹餷做的饹餷合更令人难忘。妈妈把一片片饹餷摊在案板上,刷上水磨淀粉,把用调料和豆腐肉糜合成的馅铺在饹餷上,用一张刷上水磨淀粉的饹餷盖在上面,稍加拍打,再用刀切成菱形小块。然后一块块放进翻滚的油锅里。不一会,那金黄透亮,香味四溢的饹餷出锅。我会迫不及待的伸手去拿,一块饹餷合在两手之间倒来倒去,吹一吹,就送入嘴中。嘿,外脆里糯,香味满嘴扑鼻,那种味感确实不一般。此外,还把豆面和肉糜香菇葱姜合在一起,搓成圆球,同饹餷合一起放在油锅里炸成丸子,它可以即食也可以和酸菜等其他食材做成口味独特的汆丸子。还可以和饹餷合一起存放起来,随时过年过节请客时备用。至今,每次回乡做客亲友,我都点上溜饹餷、炸饹餷合、汆丸子等这些家乡特色菜,这或许是一种难忘的乡情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玩转的舌尖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也给家乡大年习俗,注入了令人回味和赞叹的美妙韵味。 我虽然离开故乡已五十多年了,但是,故乡那富有特色的年味,在我的脑海里印象却历久不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