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遵化集体智慧的丰碑——东风渠

 遵化文史 2020-08-18

作者:王东平

编辑:王亭贯

1974年12月至1979年5月,在遵化的大地上完成了一项重大水利工程——东风渠。历时5年,耗资1375万元。这在当时国民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硬是凭着党峪地区劳动人民的一颗艰苦奋斗的红心和一双改天换地的铁手,让高山低头,令河水改道,创造了遵化水利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这个工程,尽管在当时和现在仍有些争议,但是,依靠群众智慧,战天斗地,改造大自然的艰苦创业精神却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的心中,给后代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题记                          

东风渠是位于遵化南部山区,纵横娘娘庄、党峪、地北头3个乡镇、56个村的一条水利大动脉。最长的一座渡槽为2.3华里,就像南京长江大桥一样,飞架于洪家屯遵唐公路左右的两山之间,被称为遵化的南大门,引娘娘庄乡境内的邱庄水库水进行灌溉。设计流量6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积为90000亩,自流灌溉面积为60000亩。

整个工程包括,东水西调、南水北调的主干渠和16条支干渠。全长105765米(折211华里)。总工程量为3594300立方米,总造价为2331万元。它的具体工程包括:开凿隧洞口,总长为11409米;架设渡槽18座,总长4889米;开挖和衬砌渠道67700米,建扬水站两座,节制闸7座,分水闸11座,泄水闸4座,各种桥涵87座。

东风渠工程分为三期施工:

第一期工程,即东水西调主干渠工程,从1974年12月9日动工至1979年5月1日通水,完成了开凿隧洞5处,总长8376米,架渡槽15座,总长3969米,开挖和衬砌渠道32700米,建成扬水站1座,节制闸7座,分水闸11座,泄水闸4座,各种桥涵51座,同时完成了6条支干渠大部分工程,完成工程量2066800立方米。此外,还凿通了一个直径4米,长380米的公路隧洞,建中小型石拱桥14座,修筑了从唐遵公路通往主干渠首尾的沙石公路3条,全长32华里,治理了“东风河”,治沙造地300多亩。

第二期工程,即“东水西调”16条支干渠工程,全线贯通总长45700米,完成工程量1019500立方米。

第三期工程,即“南水北调”的第二干渠,全长35000米,其中有隧洞6处,长3033米,中小型渡槽3座,长920米,扬水站1座,各种闸、涵、桥梁36座,工程量为508000立方米。原计划从80年(第二期工程竣工后)开始,到1982年春全部竣工。后来,因为形势的变化,第三期工程中途停止,造成了半拉子工程,至今南水北调没能实现。

总之,东风渠工程从1974年4月开始至原工程停止,完成了总工程量的80%,而造价仅用了1375万多元,除国家补助470万元以外,全部属于党峪地区自筹。

此后的几年里,东风渠就象一条大动脉,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党峪地区的田野山林,为被水困扰世世代代的人民送去了生命之水,人们再也不用为水担忧。

修东风渠的背景与动因

有人问,党峪地区的干部群众,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决心和干劲,完成这样一个浩大工程呢?

第一,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山区人民下决心大干

党峪地区是遵化有名的干旱山区,当时全区4个公社,56个村,有40个村缺水吃。全区95000亩耕地,1972年以前,仅有80眼井,4000亩水浇地,多数村吃不上麦子,更谈不上稻子了。1972年正遇大旱,党峪地区一冬一春基本没下雨下雪,往后旱情越来越重,庄稼都旱着了,正甩穗的玉米叶子被烤干,秋天,有的地块玉米棒子将近绝收。

人畜饮水更是困难,一到干旱季节,水井干枯,有劳力的户要翻山越岭,走十几里路去丰润的仰山和玉田县去挑水。村里有那么一两眼石井,只能渗点水,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渗出一桶,这点水大部分是照顾没劳力的户,给他们发水票到井旁排号提水,有的妇女抱着孩子,有的扶着老人,披星星顶烈日昼夜在那排水,孩子哭老婆叫,看了真叫人焦心。党峪镇的豹子峪、白园等6个村只有一眼井,人们成年累月地在这眼井上打水,井绳把井边上的石头都磨成了一道道2寸深的沟。老百姓把打来的这点水,先淘米、洗菜再刷锅洗碗、洗脸,然后喂猪,真是滴水贵如油。

 缺水的问题不解决,不要说发展生产,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维持不了。过去,地主老财霸占水源,不顾人民死活,逼得人民背井离乡、妻离子散。现在有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政治上做了主人,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群众因为缺水,在贫困线上挣扎,许多群众说:“我们祖祖辈辈吃尽了缺水的苦头,与其苦熬,不如苦干。只有把邱庄水库的水引进来,我们生活才有保证,农业生产才能发展。”我们感到修建东风渠符合群众的愿望,于是下定决心克服困难,一定要大搞水利工程。

第二,当时农业学大寨的形势逼着山区人民必须下决心大干

1972年以前,党峪地区基本没有水浇地,农业生产全靠老天爷,一遇自然灾害就得靠国家。从1965年全国提出粮食亩产上纲要、过黄河以来,(当时过黄河指标定位亩产达到420斤)党峪地区的亩产一直在360至460斤左右徘徊。1972年遇大旱,全区60%的水井干枯,粮食亩产由上年的460斤下降到294斤。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想彻底改变党峪地区的生产面貌,非得解决缺水的问题。于是,我们发动群众打井、修小水库、搞塘坝、修水渠。从1972年冬至1974年春,全区打了760眼井,修了4座小水库,10个小塘坝和20000多米长的水渠。水浇地比原来扩大了六倍多。我们满以为不错了,可是,1974年春又遇干旱,水位急剧下降,全区800多眼井,有300多眼成了干窟窿。经过这一年的大旱,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解决党峪地区缺水问题,不能光从地下水上打主意,要在地上做文章。

同时,我们还算了两笔账,一笔是:打一眼井需开支7000——10000元,每年小型水利费就开支120万元,全区要打950眼深井,需投资665万至950万,加上低压线配套设施,总投资需要1600——1900万元。在当时,这样的经济负担太重。

 另一笔帐:党峪是林果产区,90000多亩耕地中有50000多亩树下梯田坡地,当时有果树80万棵,其中已结果的60万棵,但绝大部分没有水源灌溉条件,旱地果树每棵年产20多斤,水浇树年产120多斤,如果60万棵果树都能浇上水,果产每年可增加5700万斤,增加收入14万元。如果引邱庄水库之水搞自流灌溉,每年光电费就可节省100多万元。算来算去,从长远考虑还是搞“东风渠”工程合算,这才是解决党峪地区缺水的根本途径。通过分析,大家的一致意见是:早干早好,晚干晚好,早晚得搞,不如早搞。

第三,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驱使我们下决心大干

这个地区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家峪、杨家峪、芦各寨,都是我冀东军区的老革命根据地,当时冀东军区的司令部、政治部、卫生部、后勤供给处、冀东日报社、电台以及修械厂、炸弹厂、被服厂等十几个机关单位都在鲁家峪和芦各寨,一度成为共产党革命的摇篮。

这里的人民在革命战争中代代有不怕苦、不怕死的英勇献身精神,曾为祖国的解放斗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是,解放20多年了,这里的人民因为缺水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我作为这个地区党的负责人,真是感到寝食不安。不彻底改变这里的生产和生活面貌,觉得对不住这里的父老乡亲。

东风渠渡槽全景

第四,客观条件允许我们下决心大干

解决党峪地区缺水的问题,打地下水的主意,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要引邱庄水库的水搞东水西调和南水北调,到底行不行?为此,我们搞了多方面的分析调查。

首先,我从县武装部找来了军用地图,从地图上所标示的路程看,引邱庄水库的水,这4个乡镇都能自流灌溉。自流灌溉面积可达60000亩。这个区的在册土地是80000亩,其中果园占10000亩,耕地70000万亩,将近90%的土地可以自流灌溉。

其次,当时的邱庄水库水源是有保证的。邱庄水库的蓄水量是8000多万立方米,可蓄到海拔67米。上限水位64米。1972年“引滦工程”已定,线路是引滦河水入还乡河,而邱庄水库正是引用的还乡河水,这样一来,邱庄水库的水源有了保证。当时最枯水位也能容1000万立方米水,水库从未干过,水源不成问题,看来搞东水西调是有可能性的。

统一思想 坚定信心

搞东风渠工程尽管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也具备东水西调的自然条件。但是,由于工程浩大,人力不足,资金和技术力量更是空白,面对这些困难,人们产生过种种疑虑。有人说:“搞这么大工程,需要这么多钱,用这么多劳力,动这么大的土石方量,就我们一个区的力量恐怕难以办到。”也有人说:“修东风渠是件好事,就怕资金物料解决不了,弄个骑虎难下,劳民伤财。”群众的这种担心和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统一全党全民的思想。

召开党委会,统一思想。在党委会上大家从实际出发共同分析了党峪地区的自然特点和搞东水西调工程的可行性。通过分析研究,大家没有持反对意见的,只是对党峪水电站的测量和军用地图准不准持有怀疑态度,为此,我找到了当时正在修筑上关水库的负责人张福庆,要求用他们的测量队给测量一下。经过他们的复测,证明原水电站测的准确无误。同时对修东风渠的困难,我们也给予了充分估价,当时的实际困难是:一无资金、二没经验、三缺人才、四少设备。我们的态度是,希望有外援,但不依赖外援,尽量争取上边给解决一部分,如果上边不给解决,只是把修筑的年限拖长而已。党委的决心是,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资金,办企业自筹,没有经验干中学,没有人才招贤纳士,就地选拔培养,没有设备土法上马自己造。当时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土打土闹、改变面貌”的十六字方针。

党委一班人统一思想后,紧接着我们又召开了4个乡镇的全体干部会议,在会上学习了毛主席对“穷棒子”社的光辉批示:“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识到,“穷棒子”社走“从山上取来”之路,由三条驴腿发展成骡马成群拖拉机,我们也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东风渠。大家在讨论中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党把我们派来,就是让我们带领群众克服困难,改变面貌来了,我们总得为老百姓干出点儿事业来,不然要我们这些干部干啥?”听了这些干部的肺腑之言,更加坚定了党委一班人的决心。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事,再苦再难也要干。

然而,东风渠这么大工程,究竟能不能干,怎么干大家心里也没底,为了学习经验,坚定信心,我们先后组织了三批人到河南林县、山东的厉家寨、下丁家进行实地参观考察。第一批是由我带领乡镇书记、村支部书记和当时重点生产队队长以及部分有影响的老党员,共80多人,雇了两辆大轿子车去的。我们边参观座谈,边开会,统一思想,掌握了大量有关技术方面的第一手材料。第二批是由工委副书记高纯智带领当时公社副书记和一般干部、大队长、生产队长等120多人去参观学习。第三批是由当时的工委秘书李美山,带领具体负责工程的领头人,到山东和林县等地参观考察。

 通过参观使大家大开眼界,茅塞顿开。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修的,看到人家那种敢于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大家深受教育。很多基层干部说:“我们同是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是学大寨,人家能干,我们为什么不能干?我们不能想革命怕拼命,想大干怕流汗,想大上怕困难。”通过参观,解放了思想,坚定了信心。为彻底改变党峪地区的落后面貌,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也要修建东风渠。通过学习、参观,为我们修建东风渠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建立组织 分工负责

为领导好东风渠建设工程,当时工委成立了“东风渠施工委员会”,我担任主任,工委副书记高纯智任副主任,4个乡镇书记刘殿举、米荣富、曹德怀、张国忠任委员,负责东风渠工程的领导工作。委员会下设施工指挥部和后勤供应部。施工指挥部由高纯智、李美山、尹献铎和各连指挥员组成。指挥部下设隧洞、渡槽、明渠三个工程指挥部及政工、后勤两个组;后勤供应部由我、冯祝林、侯规林、田广明、刘恩成、郑茂轩、纪占荣等7人组成,负责人、财、物的供应工作。为了便于领导和指挥,施工队伍全按军事化编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施工连队,连队设指导员、连长各一人。连队以下设排、班(组),整个工程由指挥部统一指挥,统一组织,分级施工,层层负责。从生产到生活全部军事化行动。

自力更生组织技术力量。东风渠工程不是国家批的重点建设项目,技术力量、资金上级全不给,当时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尽量争取上级批准,上级不批,我们就自力更生,创造条件也要上。为了搞好勘测设计,我和党峪地区水电站的技术员每天小挎包一背,三脚架一提就走,测工程、查地质、量距离、定走向,跑遍了山山岭岭。通过一年的测量设计,搞成了初步方案。水库的落差海拔是67米,我们把进水口的水位推到57米,在水库西边的老虎岭下凿一条6600米的隧洞,隧洞的出水口提到62米。隧道直径两米,设计流量6米/秒,自流灌溉60000亩。由于进水口的水位设计的较低,保证了水库枯水位时也能自流灌溉。如果水库的水位再低于57米时,我们在水库进水口准备了两台导水泵。出水口建了扬水站,设三台扬水泵,每台两个流量,枯水位时照样保浇60000亩。开隧洞架渡槽,修盘山明渠,一张张图纸绘制出来以后,都交到县水利局由唐山水利局的高级工程师给予审查,通过他们审查均符合设计标准。为了慎重,我们又请来了水电部水利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再次审查,他也认为可以。勘测设计工作从1972年冬至1973年春一直没闲着。到1974年全县修上关水库时,县委班子决定把东风渠列为县里的八大工程之一。决定不再从七区调人修上关水库,由自己解决人力问题,定为民办公助性质。

当时县里同意开工了,但是一没资金,二没有技术力量,我们还是采取自力更生的方法,几次走出去到红旗渠、赵州桥、林西煤矿、赵各庄煤矿参观学习架渡槽、凿隧洞及打眼放炮的经验。再就是在本地找有关的技术人才,能请的请,能借的借,当时我们曾借来了石人沟一位姓马的打隧洞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来了在京西建飞机场的技术工人王全、王图顺。请来了在上关水库搞测量的王永平(文革中从北京三建公司因历史问题被清理回来的),党峪村的周宝光和狼山关的苗士绪,还有党峪修造站的技术员王佐公等技术人才。水利建筑专业队也都是当地的泥瓦匠和能工巧匠。开隧洞、架渡槽、凿石料、浆砌渠道都是技术活,光依靠几十人的专业队还不行。在施工中,老手带新手,大家干中学,学中干。开隧洞打眼放炮,排烟影响施工进度,老复员军人李友图就创造了放炮人不出洞。躲在隐身洞里,炮响过后,人拎着风筒直达作业面带烟作业的方法。架渡槽更没经验,垒砌20多米高的柱墩和大拱,没有脚手架,只凭一个自制的30多米高的独杆摇臂,把人和石料吊上去,人在上边倒搬着垒,开始由于技术不熟练,4天砌一层墩腿还发抖。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我们组织了一支青年突击队,这支队伍多数是二十多岁从未跟石头打过交道的青年姑娘,她们凭着早日建好东风渠的一颗赤胆忠心,很快掌握了技术,开始由一天砌两层、四层,后来达到一天砌六层。这些姑娘胆大心细,手脚灵巧,既保证了质量,又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东风渠铁姑娘突击队

在架设李庄子钢筋混凝土预制件渡槽时,因为没有经验,想请江苏的一个吊装队架设,把他们请来一算, 690米,一个流量的渡槽得花50多万元,时间需要二至三年,花钱太多,时间又长,不能用。县委书记朱长欣又给介绍说,迁安大化有个吊装队,可以请他们来。请来后,经高级工程师一看,说:“我们也没干过这样高大的工程,不敢承接。”没办法,我又找来了人称“小神仙”的机械组工人王佐召,让他想办法。

这个王佐召可不简单,在工地的机械维修工棚里,经他手自制修理的机器和零件就有成千上万件,从上海买来的导水泵管子安装不上,必须重新锻造打磨。但是,工地上没有那样大的车床,没法套机安装,他就自制了一个土车床,垒个水泥墩子把管子架到上边套了机,解决了问题,后来朱长欣书记曾组织城内的工人和技术员参观过他自制的土车床;自制土吊车架渡槽的任务交给他后,经过反复实验,搞出了一个木制模型。土吊车高40米,下边有轱辘和轨道,能推着走,到有果树的地方改装一下,把轨道改成了迈步的两条腿,丝毫不损坏下边的果树和庄稼,使用起来很方便,仅用了13个月就完成了吊装任务。此后,连续几年,迁安大化有高空作业就请我们去支援。

开办企业 筹集资金

修建东风渠仅一、二期工程就需要筹资1300多万元,全党峪地区60000多口人,平均每人得200多元。开始有人一听这个数字就给吓住了。有的说:“我们全工委13000多户,哪拿得出这些钱?”也有的说:“修东风渠好是好,国家啥时给钱啥时搞。”针对提的问题,我们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对穷棒子社的批示,从实际出发找解决资金的办法。最后党委决定:我们一不能从群众中自筹,二不能伸手向上要,就自力更生,依靠当地资源开办企业,为建设东风渠筹集资金。当时为了发动群众,大力兴办社队企业,我们及时总结推广了李庄子大队自力更生办企业的经验,很快发展了社队企业。全区社队企业生产项目由93个增加到175个。在巩固发展社队企业的同时,工委从1974年冬开始,也采取社社联办的方法,批调了800多名整半劳力,先后办起采石场、砖厂、轴承厂、农机修造厂、农机站、打井队和农机供应站、小水泥厂等八个企业。到1978年底工委办的副业税后利润达到90万元至120万元。工委、公社、大队三级工副业纯收入达到1840万元,为修建东风渠积累了资金,从开始修建东风渠至停止施工,70%的资金是靠办企业自筹的。

在施工中,我们处处坚持勤俭的原则,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在工地上办起了简单修配车间,建立了技术革新小组。没有钢钎、炮药自己制,机具坏了自己修,没有拱架自己焊,没有师傅自己干。先后为革新机械制做了游锤、抱闸、卷扬机、安全灯、土吊车、绞磨、独杆摇臂、起吊机、鼓风机等上百种工程设备和机具,大大节省了开支。在当时仅自制炮药一项,就节约资金30多万元。

科学管理 提高工效

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我们采取了标工定额的管理方法。具体做法是:

一定人员,根据各乡镇人口、劳力、土地等情况分摊专业队人数。

二定任务,按各连人数把隧洞、渡槽、明渠的工程分给四个乡镇,做到任务到连,责任到排,定额到人。同时尽量做到大体平衡,互相衔接,互相协作,交错施工,保证各段任务按时完成。

三定质量,按工程设计要求定出各种工程项目的质量标准,既要省工省料,又要坚固美观。

四定消耗,视工作而定,开凿隧洞以进尺计算。渡槽、明渠以砌体每米成本计算(如规定机械用油及各种用料等)。

五定机具,大型机电设备,钢筋、水泥、木料等重要材料由指挥部统一掌握。有的由指挥部直接管理使用,有的分配到连管理使用。其余,如锨、镐、锤、雷管、炮药、双轮车等小型工具,除隧洞由指挥部负责购买外,修渡槽、明渠的工具均由连队(社、队)自备。

六定报酬,每个施工项目按其定额计算。隧洞以进尺计算标工,每进一尺为一个标工,渡槽每加20.05立方米墩石为一个标工,浆砌拱石完成0.125立方米为一个标工,车辆则根据运距进行定额。

为了调动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我们还注意了抓经济政策的落实。首先根据我区生活水平和经济力量,以及工程质量、工程的难易程度,本着前后方兼顾的精神,合理地解决了生活费问题。打洞工人因在井下作业,艰巨危险难度大,每完成一个标工,拿到5角生活费,全部由工委负责;架设渡槽工人属高空作业,难度较大,每完成一个标工补助4.5角,由三级负责(工委补5分,乡镇负担2角,大队负责2角,);明渠工人完成一个标工,拿到4角,均由大队和生产队负责。吃粮标准:除本人自带一斤口粮外(吃不到一斤的由大队和生产队补到一斤),不分隧洞、渡槽、明渠工程,每完成一个标工,保证吃到2斤。其次是工分问题:采取分级评定方法,共划为五级(一级为10分,二级为9.5分,三级为9分,四级8.5分,五级8分)。本着外勤高于内勤原则,水利专业队得的工分比后方社员提高20%。

当时计算,每人平均每天完成标工1.8个,个别的完成3个,完成两个的有20%。民工们得的标工补助费一般都在9角至1元,个别的可达到1.5元。粮食补助,每完成一个标工保证吃到2斤,在当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动用储备粮几百万斤。民工们得了生活补助费和粮食补助,对解决家庭温饱起了很大作用。由于政策落实,经济兑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民工的生产积极性,工程进度突飞猛进,工效提高两倍。

东风渠施工队

落实政策、解决互利问题。修建东风渠有个受益早晚的问题,为了调动全区人民的积极性,我们本照“统一规划、分期施工、先后受益、逐年找平”的原则,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轮流治理,以工换工,逐年找平。二是按照受益大小和先后的情况,从支农资金,产品分配及其它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娘娘庄受益较晚,我们从水利资金上给予重点考虑,帮助打井,几年来,工委的四台磨盘钻帮助打岩石深井70多眼。治理了一条“东风河”。整个工程纳入东风渠工程计划。

在解决当年生产与长远计划上,以当年为主。在修东风渠的同时,注意打井。到1983年机井打了560眼,岩石深井打了155眼。生活饮水和灌溉都配了套,吃水安装了自来水,到1983年,全区56个村,有41个村吃上了自来水。

狠抓政治  思想教育

在施工中,从指挥部到各连队,业余时间统一实行“三、三、一”生活制度(即三天学习、三天会议、一天休息)。工地的食堂、宿舍都设有学习园地,每月更换一次,做到越办越活,常办常新。山上山下都刷写了鼓舞士气的大字标语。文艺宣传队利用业余时间把好人好事编出来,演出去,使大家深受鼓舞。

由于我们狠抓了政治思想工作和经济政策的落实,大大促进了工程进度,至1979年5月1日通水剪彩大会,仅用5年时间完成了东水西调的大部工程。通水后经省水利厅鉴定为优质工程。

修建东风渠带动了各业的发展

粮食产量增加了。1976年全地区粮食亩产达到608斤,比上年增长9%,总产增加了382万斤。1978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3892万斤,比上年增加了365万斤。

经济收入增长了。到1978年底统计,工委、公社和大队三级办的工付业达到786个,比动工前的1974年增加了332个。1974年三级工付业纯收入仅为258.4万元;1978年增长到716万元,相当于1974年的2.8倍。

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事业发展了。从修建东风渠以来,我们用社队积累的资金,购置了大中小型拖拉机197台,柴油机264台,电动机518台,汽车9部。同时,用自筹资金购置了变压器49台,架设高低压线路92公里,为33个无电大队办上了电。4年多来,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在农电建设、耕地、播种、农耕灭茬排灌、脱粒、植保、运输、饲料粉碎、米面加工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扩大了。通过修建东风渠,使农民冲破了小农经济的思想束缚,搞起了多年想干而没有敢干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1978年娘娘庄开展了根治害河的大会战,动土石28万方,改河造地300多亩;鲁家峪搞起了劈山修路的工程,缩短路程27华里,党峪平整土地建园田3000多亩;地北头南新庄一个大队,就自己动工修建了一座跨度30米的石拱桥。在这4年间,全区还新打机井171眼,钻岩石深井99眼。不仅解决了33个大队人畜饮水的困难,而且扩大了水浇地面积。

社员生活水平提高了。从1974年到1978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正确处理了生产与生活,积累与分配的关系,使社员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提高。全区62000多口人,1974年人均生活水平57元,人均口粮357斤;1978年人均生活水平86.7元,口粮375斤,生活水平比1974年提高了47%。

主干渠工程基本完成后,1979年4月20日试通水。当时男女老少兴高采烈来到渠旁,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也拄着拐杖来看通水,他们眼含热泪说:“真没想到哇!凡人也能牵龙王。过去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今天变成了现实。真是愚公能移山,天河落人间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