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建利:引岗渠——艰苦奋战五年的中国第二条红旗渠是怎么修成的|干渠|引岗|温塘河|红旗渠|隧洞

 遥想呼应 2023-03-09 发布于河北

一、引岗渠概述

引岗渠系河北省石家庄地区西部大型水利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平山、获鹿、元氏三县共同修建的一项大型跨流域水利工程,是三县人民并肩战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的杰作,其建设工程量与施工难度之大、建设时间之长,在河北省亦屈指可数,堪称“中国的第二条红旗渠”。

引岗渠于1969年11月23日正式动工建设,1974年11月15日全线竣工通水。其以平山县岗南水库为水源,出平山县,经获鹿县,向南进入元氏县八一水库。引岗干渠全长101.7公里,其中,在获鹿县境内长58.2公里,自县北西鲍庄光明隧洞入境,沿太行山自北向南到达县南底下园渡槽出境。1975年11月,为开辟引岗渠第二水源,引冶河水进入引岗干渠,开始进行井陉县境内南跃渠上段扩建工程,获鹿县承担了北防口至小作渡槽一处、洛阳土隧洞2处、九石洞隧洞和蜗牛山隧洞等5项主要骨干工程的施工任务,1977年竣工。

引岗渠建于太行山东麓浅山地带,沿线山势起伏,沟壑纵横。干渠穿越20多个山头、50多条沟河,凿建7条隧洞(总长5600余米,最长一条隧洞长2700米),建造桥梁、闸、涵423座,分水与供水建筑450多座。其自动工建设至1974年全线通水,总投工1939万个,动土石方750多万立方米。整个引岗渠工程(至1978年上半年)总投资5571.5万元(其中省地两级拨付648.9万元),投工折款3906万元。除省地两级投资外,获鹿县投资1165.6万元,用工折款2727.2万元;平山县投资216.5万元,用工折款50.5万元;元氏县投资302.9万元,用工折款672.3万元,各县投资中不包括各公社及县直各单位垫款。

在获鹿县,引岗渠虽为过境渠,但从酝酿到发起均系获鹿县所为。获鹿县受益面积最大,所承担的任务、施工量和所付出的代价也最大。在整个引岗渠工程建设中,获鹿县完成大型骨干建筑工程15项,中小型建筑工程325座,开挖干渠33公里,衬砌干渠54公里,共计土、石、混凝土方397万立方米,总用工1298万个。在引岗渠工程建设中光荣牺牲的31名同志中,有24名是获鹿县人,元氏县5人,平山县2人。

引岗渠建成后,获鹿县水利状况大为改观,直接受益面积11.5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8.5万亩),配水面积27.8万亩,主要配水灌渠是干渠沿线水库、塘坝及源泉渠。

二、决策与施工

获鹿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南北狭长,平原、丘陵和山区各占三分之一,干旱缺水一直是困扰获鹿县人民特别是山区和丘陵人民的最大难题。1963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伟大壮举,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精神给了获鹿人民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广大干部和群众要求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呼声日益高涨。获鹿县革命委员会顺应干部群众的这种渴求,很快着手酝酿筹划修建大型引水工程,决定用平山境内岗南水库水源解决获鹿县的灌溉、饮水问题。1969年初,河南省林县人民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修建成举世闻名的红旗渠,一举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伟大事迹在全国广泛宣传,获鹿县上下受到极大震动,获鹿县革命委员会顶着多重压力,果断决定 “砸锅卖铁修引岗”, 从岗南水库引水,并得到平山县和元氏县革命委员会的响应。

1969年4月初,在获鹿县革命委员会的一再倡议下,石家庄地区革命委员会在地区水利局召开了由获鹿、平山、元氏三县领导及水利局长参加的会议,由地区水利局局长孟久和主持。会议研究确定了三县共同修建“引岗济冶渠”(后改称为引岗渠),并决定立即着手筹备引岗渠勘测设计工作。4月18日,石家庄地区水利局组织获鹿、平山、元氏三县工程技术人员和华北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技术人员共30人,组成引岗渠勘测设计队,地区水利局魏长运和华北地球物理研究所杨旺锁主抓全队工作。勘测设计队历时7个月,完成引岗干渠定线、纵横断面、部分建筑物的地形测量、骨干工程的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设计预算等勘测设计工作。为尽量减少落差不降低水位,沿途一律不设跌水,一可多浇地,二可在停水时作战备路。

1969年11月1日,石家庄地区水利局召开由副局长沈晓主持,获鹿、平山、元氏三县领导缑增福、王明安、周欣及县水利局负责同志参加的重要会议。会上,三县领导达成共同修建引岗渠的联合协议。根据各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收益情况和区域性劳动技术特长,获鹿县承担的施工任务有:平山霍北庄隧洞(红光隧洞)、王常峪隧洞(军民团结隧洞)、温塘河渡槽(跃进渡槽)、冶河枢纽工程的冶河渡槽(群英渡槽)和倒虹吸,平山范西村至冶河枢纽工程两公里的明渠开挖,温塘河、冶河泄水闸,苇地沟平山封城村南三大填方的加工浆砌及明渠浆砌工程,平山县境内从冶河渡槽到南石桥段的明渠开挖,从南石桥到获鹿县城北打靶场33公里土石明渠开挖及该段内的石浪涧沟东方红渡槽、光明隧洞、在险峰隧洞,打靶场至县南底下园段全部建筑工程。

1969年11月,获鹿县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引岗济冶获鹿县施工团;16日,获鹿县施工团来自车行公社的800多名民工浩浩荡荡地开赴引岗渠王常峪隧洞工地安营扎寨;到22日,先后有车行、韩庄、申后、梁庄、铜冶等公社共计2800人的大军集聚到王常峪隧洞工地;23日,王常峪隧洞破土动工,打响了引岗渠工程的第一炮。这是整个引岗工程中长度最长的一个隧洞。隧洞破土动工的第三天,25日,获鹿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缑增福带领有关领导来到工地,他们要亲自体验一下民工们的生活。领导的到来鼓舞了民工们的士气,民工们的困难县革委的领导记在了心中。12月,获鹿城关公社民工赶赴引岗渠的第一洞——霍北庄隧洞。1970年1月,获鹿县施工团王常峪分团成立。4月,获鹿县直各部门共伐树木5800棵,积极支持引岗渠工程建设。5月,获鹿县施工团温塘河分团和引岗文艺宣传队同时成立;7月,牛山、马山、李村、永壁四个公社2000多名民工奔赴温塘河渡槽工地。7月,获鹿县施工团冶河分团成立;年底,高迁、山尹村、上寨、石井、高庄、故城、大河、秦庄、黄壁庄等九个公社上万名民工,浩浩荡荡,先后开赴冶河枢纽工地。9月,获鹿县革命委员会提出“全力以赴战引岗”的口号,激励全县人民发奋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引岗渠,并决定将引岗渠工程作为全县工作的重点,集中一切人力、财力和物力建设引岗渠,县直机关和驻获部队全力以赴支援引岗渠建设。1971年1月中旬,获鹿县新任县委书记缑增福、副书记赵玉洲率领县委常委及全体委员27人和各公社主要负责人、县直各部门主要领导到引岗工地参加劳动。2月16日,县委常委会决定,建立引岗渠施工团党的领导小组,组长杜英杰,副组长张文庆,成员有陈景元、徐静、张德思、董禄云。4月,温塘河渡槽、冶河倒虹吸、霍北庄隧洞工程相继竣工;4月29日,中共获鹿县委、县革委、县人民武装部在温塘河工地召开竣工庆祝大会。5月1日,县委决定温塘河分团大部分人员会师冶河分团,开始决战冶河大渡槽。1972年3月25日,县委常委会决定,将引岗获鹿施工团改名为获鹿县施工团。4月2日,县委重新确定施工团领导班子,徐静任政委、党委书记,陈景元任团长、副书记。5月29日,获鹿县委、县革委、县人民武装部在引岗渠王常峪隧洞工地召开第二次庆功会,县委书记缑增福致开幕词,石家庄地委生产指挥部副主任柳清到会讲话,石家庄地委、地革委、驻获部队、平山元氏两县的负责同志,以及河北省电视台和石家庄日报社的记者等参加了会议。8月,冶河渡槽竣工;10月,王常峪隧洞竣工。11月,为筹措资金,获鹿县在县北建立了光禄山磷矿,原来引岗渠各施工分团的骨干人员集中上山采矿,准备为第二期引岗工程筹措资金。经过三年紧张艰难施工,1973年8月,引岗渠第一期工程首次告竣,8月10日提闸放水,开始第一期工程试水;12日,引岗渠平山朱毫段填方沉陷,发生决口,试水被迫停止。11月8日,引岗渠低线试渠通水,并运行101个小时。11月17日,陈景元代表获鹿县引岗渠施工团出席在石家庄召开的河北省纪念毛伟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题词发表10周年大会,1600余人到引岗渠工地参观。同年11月,引岗渠第二期工程全面开工。1974年3月25日,引岗渠低线正式开闸放水,引岗干渠水进入源泉渠,在干旱少雨的情况下,灌区当年粮食增产,这极大地鼓舞了继续奋战在引岗二期工程上的广大干部群众。11月15日,引岗渠第二期工程全部竣工,并通水试渠。

引岗渠从最初的勘测,到设计、施工,处处涉及到资金与物资问题。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一直把立足点扎在“自力更生”基础之上,钢材、木材、水泥、石材等均由各县自备,民工们使用的挖掘工具、小型运输工具等均由民工自带或社、队筹备。民工们的后勤供给也十分艰难,除自带工具外,日常生活所需均由各社、队自筹,各县给民工们的补助标准是每天0.35元的伙食补贴。当时在民工中有一句顺口溜“自带行李自带粮,自带工具战引岗”,足以反映当时修建引岗渠的情况。

在建筑物资困难的情况下,广大民工积极建言献策,用本地具有的材料代替水泥钢筋。冶河渡槽工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如按原设计方案需要上千吨高标号(600号)水泥和数百吨钢材。就财力和储运能力而言,获鹿全县无法承担。县委、县革委领导、施工团负责人与工程技术人员多次研究、计算,并请有经验的老石匠共同商讨,决定用石料代替钢筋水泥,这创造了获鹿县水利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在修建引岗渠的5年艰苦奋战中,涌现出许多顽强奋战、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能工巧匠,他们为引岗渠的修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年轻生命,在获鹿县的大地上人民群众中被广泛传颂,并被载入史册。王常峪隧洞施工分团副团长史永计,泥水里滚,石头上爬,不顾个人安危,多次进入隧洞排险,被民工们誉为“铁汉子团长”。1971年9月10日在进入隧洞抢险战斗中,被塌方中的乱石掩埋,牺牲于王常峪隧洞,时年36岁。引岗渠施工团施工员、抢险英雄李大会,哪里有危险哪里上,引岗渠九条隧洞都留下了他与死神决战的英雄足迹,浑身遍体鳞伤,疤痕累累,被民工们称作是在隧洞里“与死神打交道的人”,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红军老战士吴占洲,在带领民工挖掘隧洞中,两根肋骨被砸伤,仍坚持工作12小时;妇女队长王贵凤,带领妇女苦干实干,半天推土一百多车,赢得“铁姑娘队长”称号;下公社知识青年胡全荣,通过劳动锻炼,学会了打眼放炮;土工程师张文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他为主设计了引岗渠各项工程,如王常峪隧洞、在险峰隧洞、冶河大渡槽等;土专家、革新能手宗清俊,刻苦钻研,大搞技术革新,创造性地制成“独杆摇臂小吊车”,改革槽孔支撑等,在冶河渡槽等工程施工中,劳动效率提高了几十倍,等等,这样的英雄人物和能工巧匠数不胜数

在引岗渠通水后,在胜利面前,获鹿县委领导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作出三条不成文规定,庆祝大会节约从简;正科以上干部特别是县级干部一律不公开表彰,不参加评先进;不为引岗渠树碑立传。接着,一场引岗渠配套工程建设的人民战争在全县迅速展开,用两年时间,沿引岗干渠又修建支渠27条,总长72.18公里;斗渠319条,总长290.18公里;修建“长藤结瓜式的小水库29座,扬水站100多座;平整土地18万亩。由此,获鹿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更上一层楼,粮棉产量逐年明显提高,成为农业生产高产县,跨入河北省先进行列。

1984年,在引岗渠通水十周年之际,新任获鹿县委书记兼政协主席解青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何瑞武、县长石振业,为进一步弘扬引岗精神,集中人民意愿,在获鹿县城西门外十方院旁,修建了“引岗渠纪念碑”。

三、县委坚强领导、上级支持和部队支援

在引岗渠建设中,获鹿县革命委员会领导成员和1971年1月上旬组建的中共获鹿县第三届委员会领导成员,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设计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方案,在施工中县委领导经常深入工地,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工程难题;每到施工的关键时刻,县委、县革委领导就战斗在施工第一线。1970年下半年是温塘河渡槽施工的关键时刻,工地水泥存量减少,将影响施工进度。情况很快报到县革委,正在召开县革委会议的常委、委员们,立即停止会议,在县革委主任缑增福的带领下,与会人员与县直机关干部,顶风冒雨往百里之外的温塘河工地运送水泥。所用工具均系从农户中借来的双轮小胶车,没有借到车的就用自行车推上两袋水泥,用雨衣蒙好,徒步送往施工前线。1971年是冶河渡槽施工最紧张时期,所需料石数量巨大,供不应求。9月26日,获鹿县委书记缑增福及其他县委领导赵玉州、马文贵等带领县委、县革委、各部室委负责人,亲自驾着人力两轮车,带领县直部门大量人员,从黄岩村采石场地向冶河渡槽工地运送石料。这样的情况有过多次,每次都有县委班子成员、县直各单位领导成员、学校领导成员参加。

中共获鹿县第三届委员会诞生后,县委首先组织新一届县委委员再次到革命圣地西拍坡参观,重温了毛伟人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新一届县委充分认识到引岗工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发扬党中央在西柏坡时的革命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落实到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县人民的行动上。

就任伊始,县委书记缑增福就率领县委成员,组织党员干部到引岗渠最艰苦的冶河渡槽工地去参加劳动,让领导干部亲身体验把几百斤重的巨石运往九层楼高券顶的风险;亲身感受挖基槽浸泡在冰水里起沙撬石的艰辛。县委领导解放思想,大着胆子上了引岗工地;引岗工程又促使县委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敢于解放思想,大胆起用干部和人才。

引岗渠开工以后,施工团急需懂技术、会管理的指挥人员,可是,当时各种人才十分匮乏。由于种种原因,一大批有能力的干部因为所谓的各种“历史问题”和“错误”,被长期“挂靠”,打入“冷宫”。获鹿县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思想上还有一定局限性,但还是充分认识到,不给干部分配工作干是最大的浪费,不能眼睛只盯着别人的问题,而要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县委对“挂靠”的干部,采取的方法是,一时拿不出结论的,暂按无问题对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一措施开了获鹿县解放干部、启用人才的先河,一批有领导能力、会管理、懂技术的人才如耿志文、白光英、贡林庭、康金禄、贡承顺、曹玉庆等被委以重任,或出任公社书记,或出任施工团负责人,或到引岗指挥部创办企业,或负责工程建设等。县委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勇闯禁区,大胆解放和起用干部,全力以赴战引岗这一果断举动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时间,全县上上下下说引岗,大会小会讲引岗,引岗渠工程成为了全县工作中心的中心,这加快了引岗工程的进展。

像引岗渠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在石家庄地区堪称特大型工程。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工程事先未向河北省有关部门申报,故有一段时间,省水利部门不予承认。加上当时有些领导受到过运动冲击,刚刚“站出来”工作,对工程不敢表态,有些领导则抱怀疑或否定态度,致使引岗渠一度有“黑渠”“黑工程”的说法。石家庄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获鹿县革命委员会和县委领导多次向省革委领导、省水利局领导汇报情况,最终取得了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的支持。其后,省水利局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对引岗渠反复实地考察,肯定了这一工程,并开始在财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支持帮助。

在石家庄地区,对引岗渠工程也有两种意见,但石家庄地区革委会、石家庄地区水利局多数领导表示要全力支持。中共石家庄地区委员会重新组建后,几任地委书记均多次到引岗渠工地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地区行署、石家庄地区水利局在引岗渠配套、管理和发展工作中都直接参与,为充分发挥引岗渠作用给予了大力支持。

1971年5月13日,石家庄地革委领导张屏东等人视察引岗工地。 1972年5月27日,河北省委副书记马力,省委常委、省革委副主任王金山,和省主管部门领导马志民、省财办主任袁捷、省革委生产指挥部副主任丁廷馨等人,在石家庄地委书记王常柏的陪同下,到引岗工地视察,他们先后视察了九里山隧道、冶河枢纽工程、王常峪隧洞等。马力代表省委发表了讲话,对引岗渠工程以及三县人民修建引岗渠的壮举和精神给予了盛赞,并表示省委在钱财物方面给予支持。这是引岗渠工程动工2年零6个月,走过艰难曲折的路,在是是非非的压力下第一次得到省委领导的首肯和赞扬,是对引岗工程的巨大支持。从此,三县人民彻底甩掉了精神上的包袱,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投入到引岗工程中。1973年11月8日,引岗渠低线试渠通水,省委书记刘子厚闻讯后兴奋异常。11月11日,省委书记刘子厚、第二书记郑三生、省军区司令员马辉,在石家庄地委第一书记王常柏、书记徐建中陪同下,来到引岗渠冶河枢纽工地视察,称高大宏伟的冶河渡槽巧夺天工,是普通人民的伟大创造,对引岗渠工程给予了高度肯定。

在获鹿和平山、元氏两县共同奋战引岗渠之际,驻获部队和外地有关部队领导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军民共同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战引岗的不朽凯歌。1970年11月,驻获某部队出动汽车20辆,为引岗渠工地运送物料;12月,驻获某部队无偿支援引岗工地10米长红松桅杆80根,解决了温塘河渡槽和冶河渡槽高空作业的燃眉之急。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厂的书记、厂长,将支援王常峪隧洞工程的空压机、钻岩机运送到工地;北京军区“五七”干校校长王定国给引岗工地带来了各种援建物资。1971年5月8日,驻获某部队200名官兵开赴引岗渠王常峪隧洞参加施工,同民工一起奋战125天。在一次排除哑炮的过程中,哑炮突然炸响,解放军战士吴文庆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了旁边的民工,自己受了伤。8月2日,为感谢驻获部队对引岗渠工程的大力支持,为了纪念军民并肩战斗的壮举,并将它永远铭刻于人民心中,载入史册,获鹿县委在施工现场召开大会,正式将王常峪隧洞命名为“军民团结隧洞”。

1971年6月22日,北京军区某兵种少将副司令萧锋来到引岗工地,先后视察了九里山隧洞、霍北庄隧洞、王常峪隧洞、冶河枢纽工程等,并不时地询问部队支援的物资落实和使用情况。在抗日战争时期,萧锋将军曾带领八路军“老五团”即有名的“平山团”在平山、获鹿一带驻防,同当地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1970年,当将军得知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为改变家乡缺水落后面貌,共同修建引岗渠时,先后几次到引岗渠工地视察指导,并千方百计调剂调拨物资,支援引岗渠建设。在将军调拨、借用、帮助购买的物资里,有汽车4辆,铁牛55型拖拉机3台,钢筋20吨,加工并运来钢钎20吨,调拨木材1000多立方米,协调借用北京门头沟煤矿的空压机9台。后经萧锋将军协调,煤矿将空压机赠予获鹿县。

四、报道与参观

在1974年11月引岗渠通水后,全国各地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际友人纷纷前来参观考察引岗渠,众多新闻媒体也予以报道。

1974年7月13日,《河北日报》发表《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一文,报道了引岗工程获鹿团指战员施工事迹;9月21日,参加河北省农田基本建设会议的800余人,在省委副书记吕玉兰、石家庄地委书记王常柏带领下,前来参观引岗渠。9月24日,《河北日报》发表《团结协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获鹿、平山、元氏三县建成引岗渠》,报道了三县人民修建引岗渠的事迹;11月3日,中央广播电台播送了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自力更生,修建引岗渠的事迹,题目是《引来一渠水,换来万担粮》;12月10日,《石家庄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兴建引岗渠的事迹,题目是《愚公创新业,银河绕太行》,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努力改变生产条件》;12月29日,《人民日报》以《引岗战歌》为题,报道了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引岗渠的事迹;1975年3月9日,《解放军报》以《艰苦奋斗绘新图》为题,报道了获鹿、平山、元氏三县民兵积极参加兴建引岗渠的事迹;3月,《华北民兵》第六期以《英雄民兵战引岗》为题,登载了获鹿、平山、元氏三县民兵参加兴建大型灌区的事迹;7月9日,《北京日报》报道了获鹿县修建引岗渠的事迹;7月,《红旗》杂志登载了获鹿人民修建引岗渠的事迹。

1976年5月2日,参加北方“三夏”生产现场会的全体人员,在农林部副部长杨立功的率领下视察并参观引岗渠,称赞冶河枢纽工程是“河北省的都江堰”。5月25日,陈YG和农林部部长沙风,在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副书记马辉、副书记吕玉兰,石家庄地委书记孙吉全、获鹿县委副书记杜英杰的陪同下,视察引岗渠。在冶河枢纽工程旁,陈凝视良久,指着巍峨宏伟的冶河石拱渡槽,无不感慨地说:“这是中国的第二条红旗渠!”8月,在全国第三次农业展览会上,引岗渠的成套电动有机玻璃模型在北京展览馆展出。在展览馆门厅的迎面,山西省大寨虎头山的巨幅照片和河北省引岗渠冶河渡槽的巨幅彩色照片,并排迎门而展,其气势雄姿令参观者惊叹不已。从1973年到1978年,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党政领导人及国内外各界人士3万余人前来引岗渠参观考察。不少国际友人也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来到引岗渠,考察研究“引岗巨龙”腾飞的奥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先后有欧亚、北美等十多个国家的官员和友人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前来引岗渠考察访问,探索人民修建引岗渠的力量源泉和成功奥秘。他们触摸着凌空而起的冶河渡槽,目睹穿山而过的条条隧道,惊叹万分,不住声地喊着“OK”。引岗渠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引无数英雄人物竟折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