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遵化一中史文印:潜心教海与时进 杏坛放歌四十年

 遵化文史 2020-08-18

史文印(1959.9—),男,汉族,遵化市铁厂镇佟庄村人。1976年3月参加工作,高级教师。1976年3月—1981年7月任教于范庄中学,1981年9月—1983年7月就学于河北滦师地理教育专业,1983年9月—2019年9月任教于遵化一中。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唐山市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唐山市首批高中地理学科带头人,唐山728地理工作室核心成员。曾荣获三等功、嘉奖、先进专业技术工作者、高中先进教育工作者。从教四十余年,不忘天职,努力工作,勇于探索,成绩斐然,是一位有思想、有见地、有情怀的“学者型”教师。


遵化一中教师史文印

一、初入教职:时代留影,寄情山水溢华彩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教育形势和教学内容变化最大的时期。是时,学校教育强调“同生产劳动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学科教学以实践为基、实用为重。史文印老师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教学要求,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以“三抢两抗”(抢种、抢荒、抢收;抗旱、抗虫害)和“勤工俭学”为教育和教学载体,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生产技能、灾害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把教学设计与生产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有限的学科知识融入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圆满地完成教学和劳动任务。

唐山大地震后(1976年),固定的教室没有了,僵化的课堂不在了,史老师带领学生在乡间林荫处传道授业,在村头小河畔问道解惑,教学颇有“西南联大”的模样。在“自然课堂”与“自由课堂”里,史老师在小黑板上板书课题,开宗明义,提出问题;在青石板上提出质疑,审问究理,解决问题。启学生以思考,引乡民以围观,受到学校领导和社会的好评。

随着教育改制(1978年),学校教育渐入正轨。史老师深感专业内涵欠缺,文化底蕴不足,一边读书丰富知识,一边教学探究方法,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阅读·观察、讨论·启发、比较·优化”三步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目标,深受学生欢迎,所教班级曾取得“八区”九校联考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范庄中学工作期间,史老师所教的学生不乏出类拔萃者。特别是1978年高二年级学生因教育改制而面临“毕业”(学业未满,走向社会)与“转学”(参加中考,继续学习)的尴尬局面,作为老师,有责任为学生排忧解难。一方面纾解学生心理压力,正确面对人生选择;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续学习深造。有效的工作总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其中多人参加中考进入一中和二中学习,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民办教师的工作经历,成为史老师日后发展的精神储备与职业财富。

二、走进一中:高堂筑梦,躬身庙台育华实

史文印老师曾经说过,一中是个神圣的殿堂,不敢辜负。三十六载教坛风雨,三十六个春华秋实,史老师继承和发扬一中“严实勤恒”的校训与史地组“和谐进取”的组风,秉承王金城、冯汝才老师的学术思想,撷取王秀荣、刘善兴老师的教育智慧,在一中教育的田地里,留下了一串不曾耀眼但很扎实的教育印迹。

在教育管理中悟道。史文印老师始终坚持“励人应锦上添花,助人当雪中送炭”的班级教育理念与道德准则,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差异化教育”和“结构化管理”,建立“学习命运共同体”。实施班级干部责任制,各司其职,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建构学习金字塔,搞好传帮带,发挥科代表的学优潜能和学习督导作用;设置目标评价牌,展示学生生活和学习表现,强化鞭策和鼓励的“双向”教育作用。营造以“分子能量(做好自己)、榜样力量(激励作用)、文化向量(助力进步)、成长质量(实现小目标)”为核心的文化环境,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班级氛围,培养了杨志强、郑祖婷等一批优秀学生干部,所带班级在学校“四百分竞赛”中名列前茅。尤其是1994届高一(9)班学年各科成绩、年度各项活动(学科竞赛、运动会、歌咏比赛、劳动周评比等)、年终四百分竞赛总评均居首位,树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典范,难能可贵。

在教学实践中赢得。史文印老师非常重视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方法研究,执守“庙堂传道细无声”的教育理想,追求“江湖地理应以渔”的教学愿望,塑造“无边池水千帆过”的学习景象,地理教学重视审美,关注生活,讲求实用,用地理视角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地理教师,从1980年代的“研学”(教育局组织的夏令营、学校组织的社会参观、课外小组的学习活动),到1990年代的“游学”(学校组织的春游、个性化的旅游),史老师都热心组织,精心指导,引导学生欣赏自然、认识社会、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视野,发挥了专业教师的职能作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从2000年代的“必考”(地理再入高考,文科综合),到今天的“选考”(不分文理,自由组合),地理成为时尚学科。史老师认为,地理教学需要“上位”思考,课题要理顺来龙去脉、形成知识体系,主题要明确前因后果、建立逻辑关系,问题设计要有辩证思维、讲究通情达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思维和目标体系,以应对新的高考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绩。若以高考计,史老师任教班级高考成绩多年名列前茅,所教的学生李伟(2002年)、周丽娜(2002年)、杨杰(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还有众多优秀学生考入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名牌大学或重点综合性大学。可谓细雨润物,桃李竞芳。

在改革创新中升华。为了因应地理教育形势的变化,史文印老师因时而异,应势而为,进行过两次有益的教学探索,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老师的肯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及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980年代,遵化一中教改如火如荼,史老师与王秀荣老师合作,在王金城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地理学科特点,以“系统理论”为依托进行了“地理综合程序教学”的改革实验,总结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知识结构、思维逻辑和问题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建立“分层次、有逻辑、成系统”的学习有机体,学生欢迎,同行称道,收获颇多。在1984年和1986年河北省地理教学学术研讨会上分别做了题为“综合程序设计与区域地理教学”和“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学生发展”的经验介绍(后列入河北师大地理系教学法课程的参考篇目)。

1990年代,高考取消地理,倡导“素质教育”,史老师顺应形势,以“国情教育”为抓手进行了“高中地理目标教学”的教学尝试,探索出主题情景(国情背景)下学科内容的坐标建构、目标规范、对标达成的方法与途径,强化地理学科的科学职能与文化功能,在地理教育的“低迷期”创造了“小阳春”。其教学成果在1993年全国地理国情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做了题为“地理国情教育的方法、途径与目标评估”的经验交流,继而在1997年河北省地理教学学术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化整为零与零存整取——高中地理目标教学改革”的大会发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高考模式的变化,高考内容在改革中调整,学科地位在变化中提高,给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新教材、广泛地涉猎新信息、准确地对接新高考,史老师积多年教学之经验,针对不同年度的高考地理试题,研究基础知识、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立意的不同特点和变化趋势,提出了“主题植入文化,问题隐于情境”的教学创意和命题思路。开放思想,大胆创新,命制原创试题,创作出“主题不裸,问题不惑,看似离题很远,实则问在其中”的系列试题,以原创命题倒逼教学创新。撰写的“谈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三境界”(《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高考地理试题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教学回应”(《教学与管理》)、“品位·格局·境界——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启示”(《新课程评论》)等多篇教学研究论文与业界分享,并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史老师多年参与高考地理试题评价和唐山市高三模拟考试地理命题工作并有所建树,撰写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中国考试》)、“传统文化入试题,现实生活再创意”(《中国考试》)等试题研究论文,其中的评价观点与命题建议得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的肯定与鼓励。

在交流互动中共勉。史老师担任史地组、文综组与地理组等教研组长近二十年,关注青年教师发展且与他们共成长,甘为人梯,默默奉献。鼓励青年教师凝聚智慧,研究教材重点、难点、盲点等焦点问题,在交流互动中进步;激励青年教师拓展视野,发现现实生产、生活、生态中的热点问题,在认知取舍中提高;勉励青年教师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为师人格、教育品格和学术风格。史老师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级优质课评比优秀指导教师,培养了邵卫东(河北省优质课评比特等奖获得者、河北省基础教育工作专家库成员)、王双(河北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遵化市骨干教师)、佟晓强(河北省校本课程优质课评比二等奖获得者)、张海涛(河北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等多位优秀青年教师,为遵化一中地理教育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后势勃发的积极作用。

三、四十年问道:不成形状,一路求索著华章

从1976年3月从教到2019年9月退休,史文印老师潜心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口传文惠,书载题承,锐意进取,行者无形,自称“不成形状四十年”。其实,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塑造心灵,引领成长,何形之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道至简,这正是史老师的人生追求,也是其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邵英老师曾称其为“唐山地理教育领域的‘史莫言’”,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实,专业素养和文化功底深厚,是地理教育的思想者和探索者,在唐山市地理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

一路探索,一路追求,史老师努力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做着看似平淡无奇却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曾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学术会议上做经验交流;多次获得省、市级优质课、优秀论文、科研成果一等奖;多次受聘唐山市优质课评比、优秀论文评选、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评委;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参编多部教学指导用书并有多篇作品入编教育教学专著;多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其中四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和各级会议上交流;多篇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评价发表于728地理工作室、北斗地理等公众号,成为地理教育、教学与研究的“一家之言”。

如保赤子,不忘初心,弦歌不辍,勉力前行。史老师用四十余载的教育追求和实践,诠释了一个优秀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角色担当。他坚信“用了心思,便是创造”(梁漱溟语),只有与时俱进,多些专业思考,教育的故事才会精彩。

附:相关照片

1、■岁月·留影■

与唐山教研室邵英老师(1992年于邯郸古观)

与地理教育泰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师大附中王树声先生(2011年于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

遵化一中史地组(2000年)

遵化一中高三文综组(2002年)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教网远培项目《区域发展差异》课题组(2015年)

高三文班任课教师与部分学生(1988年)

与学生李健、宋良松、吴涛等(1997年)

全国国情教育经验交流会(参观山西忻州师院·1993年)

河北省地理教学学术研讨会(参观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1992年)

2、■教育·追踪■

荣誉与奖励

高考研究与经验交流

教学指导与评比

教育科研与成果

参与学术团体

参编、入编书籍与发文期刊

3、■文字·分享■(2005—20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