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遵化古代冶铁史

 遵化文史 2020-08-18

作者:王亭贯

遵化作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遵化人民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用他们傲人的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历史丰碑。遵化工业的起源以冶铁为最早,在一两千年以前,遵化人就掌握了冶铁技术,尤其是在明代,遵化成为全国最大的官办冶铁基地。

《遵化州志》记载:白冶山遵化州南五十里上有白冶子铸剑处

1、遵化冶铁历史时间

康熙年间的《遵化州志》载:“铁冶厂在邑治东南六十里,城小而坚,元(1271-1368年)时置冶砂坡峪。”说明元代沙坡峪就已经有了冶铁业。

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重建铁厂城碑记》载:“遵化铁冶始创自中唐(766-835年),历经宋元至今”。

白冶子铸剑处,《畿辅通志》和《遵化州志》均记载:白冶山在遵化州南五十里,上有白冶子铸剑处。白冶子,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00年)人,以铸剑闻名。铁厂初名为白冶庄,就是因为白冶子在此铸剑所起,为了防御边寇始建土城,驻守军队。后经宋元两代,一直在此炼铁铸造兵器盔甲。传至明朝,由于铁冶业不断发展,人口也逐年增加,就把白冶庄,改称铁冶厂,由土城基础上建起了石头城。清道光年间,铁冶厂又改为铁厂至今。附近村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无终洞发现的锻打铁器所使用的铁砧子留存至今,是冶铁的实物见证。

遵化冶铁历史,按照元代(1271-1368年)的沙坡峪炼铁计算,应有约700年的冶铁史;按照中唐(766-835年)计算,应有约1200年的历史;如果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00年)铸剑计算,那应有2500年的历史了。

 

明代铁厂冶铁流程图

2、遵化冶铁的历史搬迁

《遵化通志》载:“遵化铁冶厂(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沙坡谷(今西下营乡沙坡峪村)开设。宣德中(1430年前后)迁松棚峪(今小厂乡松棚峪村)。正统三年(1438年)迁白冶庄(今铁厂镇铁厂村)。”到万历九年(1581年)铁厂冶铁停办,遵化明代官办铁冶厂续存时间长达178年。

到正统三年,遵化官办铁冶的再次迁址,才迁到了当时的白冶庄,就是现在的铁厂镇铁厂村。经过考察可知,在铁厂村东北区域民房附近的土崖上尚有明代建造的70多座炼铁高炉遗迹,炉体附近还遗留有大量的焦炭,以及冶铁过程中遗弃的铁镏子。

神炉炼铁,网络图

3、遵化铁厂为明代最大的铁冶基地

明代最大的冶铁厂,是永乐年间在遵化建立的,其山场分布在冀州、遵化、玉田、滦州、迁安等地。明弘治年间(1488-1506)遵化冶铁达到鼎盛,是明代中后期最大的冶铁生产基地,史称著名的“遵化冶铁”。明中后期,遵化冶铁工人最多时达2500多人,是明代中后期最大的冶铁场。

这时铁冶业发展很快,规模也相应扩大,炼铁炉达到25座之多,铸造炉达到50多个。据说,光从事铁冶工人就达2500多人,居民有500多口,为白冶厂的鼎盛时期。到明万历年间,戚继光任蓟辽总理,镇守边关各口,仍视白冶厂为重镇,下令再次重修白冶城,并在南北关的两端新建守卫栅楼各一座,在东街路北建武衙门一处,守备把总在前庭,炒铁郎君驻后院,把白冶厂建设得铁筒一般。明正统皇帝曾下圣旨“军器之铁止取足于遵化收买”(《明会要食货五》引孙承泽《春明梦余录》)。

遵化铁厂矿冶址文物保护碑

4、遵化与冶铁有关的其它地名

遵化侯家寨乡北小厂村,该村于我国唐朝始建。相传,唐朝时该处就有小型炼铁厂,故取村名为小场。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与娘娘庄乡南小厂相对应,更村名为北小厂。

遵化娘娘庄乡南小厂村,此地药王庙内钟文记载,唐代此地建过小型炼铁厂,故此取名小厂因与侯家寨乡小厂对应,称南小厂。

遵化娘娘庄乡丁甲岭村,原为钉甲岭,传说明代时用铁厂制作的铁在此装钉部队的铠甲,以后叫白了作丁甲岭。

遵化铁厂镇莫家屯村,原为磨甲屯,传说明代时用铁厂制作的铁在此磨做部队的铠甲片,以后叫白了作莫家屯。

遵化遵化镇铁山岭村,县志记载:铁山,在县东八里,高三十余丈,山色如铁,故名。质黝黑,曰铁者,象色也,晨夕间日光平射,一缕如虹,对照岭石,更加铁之出冶岭下。此地曾被列入遵化十大景之一。

二女投炉《重修神祠碑记》记载了遵化冶铁故事

5、遵化冶铁的传说故事

遵化有炼铁炉,元朝时在此炼铁,相传炉长为遵化人康小二,炼铁铸造盔甲兵器,一天上司下来一道命令,限他期限炼铁。可是四十天还没炼出铁来,耗费木材无数,火虽旺而矿石不熔化,炼不出来铁,他焦急万分,畏惧担罪,想要上吊自杀,他的两个女儿劝阻了他,两个女儿遂去炉前观看,只见炉下出泉,已知炉火再旺铁也不会熔化,全家必遭斩抄大祸,于是为救父二女舍身自投炉内,矿石顿时熔化,二女随紫烟升空乘金龙而去,金龙尾巴被烧变成秃尾巴老李,二女投炉后被秃尾巴老李收为妻妾。炉长康小二如期完成炼铁任务。后康小二将此事禀于上司,经皇帝批准,康小二熔铁有功被封为崇宁侯,即为史料记载的康侯,封其二女为“金火二仙姑”,并在厂内盖金火二仙姑祠堂及秃尾巴老李庙各一座,以为追念,金火二仙姑后被称为遵化炉神。

此金火二仙姑祠堂以及秃尾巴老李庙至“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拆毁,现还有遗址可见。遵化炉神之“金火二仙姑”传说,在《燕山丛录》、《春明梦余录》和《涌幢小品》中都有记述,大清光绪年间的《遵化通志》对此也有记载。

遵化铁厂炼铁规模大,在封建年代,炼铁为了完成任务,所载二女投炉之事应是真实可信的。古人并不明白,人体含有大量的钙(Ca),二女投炉起到了现代的炼铁技术中碱性的石灰石(CaCO3)助熔剂的效果,误打误撞达到了降低铁矿石熔点的作用,使铁更易熔化。但是他们还是根据经验掌握了这一现象。遵化二女投炉的传说说明古时候铁厂一带冶铁业非常发达。

铁厂现存的炼铁高炉遗迹

6、遵化古代的炼铁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春明梦余录》记载:“(遵化铁厂)炼铁炉,以简干石为门,牛头石为心,黑砂石为本,石子为佐,时时旋下,用炭火,置二鞲扇之,得铁日可四次,石子产于水门口,色间红白,略似桃花,大者如斛,小者如拳,铸而碎之,以投于火,则化而为水。”

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遵化炉神》也有相似的记载:遵化炉神,深一丈二尺,广前二尺五寸,后二尺七寸,左右各一尺六寸。前辟数丈为出铁之所,俱石砌,以简千石为门,牛头石为心,黑沙为本,石子为佐,时时旋下。用炭火置二韛扇之,得铁日可四次,妙在石子产于水门口,色间红白,略似桃花,大者如斛,小者如拳,捣而碎之,以投于火,则化而为水,石心若燥,沙不能下。以此救之,则其沙始销成铁,不然,则心病而不销也。如人心火大盛,用良剂救之,则脾胃和而饮食进,造化之妙如此。

可以看出,明代我国北方最大的冶炼基地铁厂,其炼铁技术非常完善,已经用上了现代炼铁必备的催化剂莹石(CaF2),其铁厂用的萤石就是遵化城水门口所产。水门口位于遵化西南15公里,两山之间,遵化中西九条河流在此相汇,河水湍急自北向南流去,在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遵化县志记载:“山巅有台可以避兵”。

古代冶铁造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冶铁的历史与人类文明进步休戚相关,人类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人类文明也越来越高。遵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探索冶铁技术,用掌握的冶铁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附:铁厂无终古驿道就是遵化冶铁史上的历史见证

“千年古镇”遵化铁厂唐代开始炼铁,明代是全国最大的冶铁中心。莫屯北山上的“无终古道”唐代以后是全国重要的古驿道,运铁的车辆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山顶上岩石被车辆压出的车辙有20多公分深。这是千年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见证!提供:元帅(曹贺龙)

铁厂村张万铎书记展示冶铁过程中遗弃的铁镏子

铁厂村村民展示铁厂炼铁遗址上的萤石

铁厂村张万铎书记在遗址上讲解二女投炉的故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无终洞发现的锻打铁器所使用的铁砧子

遵化铁厂冶铁传承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