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研途 | 我是如何取得同济初复试总分第三?

 Duni设计学院 2020-08-18


TXQ学长

2020同济初复试总分排名第三名(652.2分)

本科:合肥工业大学

写在前面的话:

在正文开始之前,我想先谈一谈同济建筑学考研这件事——说的简短一些:难!说的稍长一些:不难!
归根结底的说,难不难取决于你自己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我考研的两年里,坦白说,没有觉得这件事有太大的难度,尤其是第二年,我给自己的目标就是要考第一,有了这样一个心理预期后,即便客观的过程很辛苦,主观上也并不觉得。虽然最终没有实现愿望,但结果也还算能说的过去。

对于正在复习备考的你们来说,或许会觉得自己离同济的距离还很遥远,我想坦白的告诉大家:是的!(起码就目前这个时间段来说),但即便是再遥远,也仅代表了路途的长短,而非不可触及!你要做的就是利用好剩下的每一天,剩下的交给时间,它会带你去往终点。

不必去忧心还要划多久才能靠岸,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划好一桨,再划好一桨,再划好一桨……,延迟的满足更能给人生赋予内涵!所以,如果真的想,那就去做吧!



或许很多二战乃至三战的考生对于这个过程已经很疲惫,想着是不是要放弃,因为再考下去不能保证一定会有收获,如若失败,似乎是浪费了时间。

我想说的是,你所有的担心都是合理的,但是并不全面,不考研,你也会24岁,25岁,26岁,……。如果真的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在,当然可以去追逐,不必在考研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如果没有,即使现在放弃,省下来的时间也不过是一年不到,这短短的时间你又能在其他方面获得多少呢?

短期来看,我们的确会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但若是将眼光放长远些,哪一个成事者不是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当做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人生若以80年为计,前20年少不更事,后20年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正可以全面调度的不过40年上下,这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笔资产,如何投资将直接影响后面的路,要惜时如金,却也不要过度吝啬。在可预见的未来,对于绝大多数家境普通的人来说,读书都是最有可能获得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况且,读书能改变的不仅是你的生活处境,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的心灵处境!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第一年复试失利后我想到海子那句话: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于是乎也想过调剂,恰好本科学校破天荒的第一回接受调剂,我也联系好了导师(分数够了,本校调剂,情况大家应该都懂),一切似乎都是注定的(我大一入学搬进宿舍时,一楼巧遇门卫大爷,他问我什么专业,我说建筑学,他笑笑说:那你要准备“八年抗战”了)。

但到了最后要做决定的时候,心一横,还是放弃了,决定二战。一个是基本到手的本校研究生,一个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同济研究生,几天的考量后,我选择后者,因为我就是想要去同济,即便第二次也是失败,我也要去试一试。做出这个决定的一年后才有了这篇文字,算是为两年的考研生涯画上一个句号。
 
下面开始今天的正题:对于同济建筑学的研究生,究竟该如何去考?我想将自己摸索出来的一点微薄的经验分成两个层次分享给大家。
 
PART A 
战略第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考研就好比一次战役,在战役的前中后后都需要有对应的战略,并且需要随着时局的转变不断调整。我更希望各位同学找到自己的路子,这才是核心,而不要指望依样画葫芦。下面的五条经验,总结到一点:辩证。


01  要睡好觉,也不要一直睡


这一点是基础,对我个人来说,一天不睡到八个小时便觉得浑身难受,思维缓慢。

学习是个脑力活动,思维不清晰,效率自然打折扣。有效学习时间=实际学习时间x学习效率。我见过图书馆里有同学和家里人打电话:“我一天要学习14个小时……”。很多同学常会陷入一种自我陶醉的误区,认为自己一天学习的时间久,甚至是熬夜到一两点便代表了自己很刻苦,容易自我感动,但现实是除了感动你自己,感动不了任何人,老师不会因为你学的久就多给你一些辛苦分。

我给各位的建议:是一定要保持睡眠质量,不睡好,毋学习。但这也不能成为你睡懒觉的理由,找到自己合理的作息时间,然后持之以恒的贯彻。以我自己来说,每天早上7:30起床,前后误差不超过10分钟,晚上11:30睡觉,前后误差一般不超过半小时。考研的几百个日日夜夜,几乎都是如此,不曾间断。

02  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

这里主要指的是休闲娱乐活动,在上海复习的两个夏秋,我几乎玩遍了上海的,不要钱,价格低的,有些名气的,风景好的,所有地方:去过龙美看展,去过黄浦滨江吹风,去过上海中心顶层观景,……,但这些出游基本耗时都是半天左右,几乎不曾有一天的,尤其是到复习的后期。适当的时候出去浪一下可以放松心情,当然还可以增加“半日不学习”的负罪感(或许有助于提高后面的学习效率)。

常常是这样:上午学习,下午学到两三点,突然想出去,于是玩儿到六七点,再回到教室学习到十点回家。



建议各位在学习之余,可以去放松放松,不用优柔寡断,想去又“不敢”去,其实没有关系,少学那么几个小时不会让你挂掉,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是上善之法。但是那种一玩儿好几天,甚至去别的城市的就算了,毕竟你是来考研的,玩儿应当成为学习之余的调味品,等考上了以后有大把的时间。

03 要相信自己,也要时常质疑

对于考研的各位来说,信心很重要,首先是要相信自己是可以的,否则又何必来呢?但又不能过分自信。这一点道理知道很简单,做到不容易,尤其是夹杂着考研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信心很容易受打击,也很容易膨胀,二者皆不可取。

心理情绪的波动幅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的复习计划和安排,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04 要有严格的计划,也不要那么严格

务完了虚,接下来该务实。学习一定要有计划,要有蓝图,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很多同学对此不以为然,学一天是一天,看似是勤奋,其实是种懒惰。在此也告诫各位,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是本末倒置!

在我的复习过程中,始终都对整体的复习进程有着清晰的安排和把握。类比路斯的Ruamplan,我认为每一科所需要的最佳计划都不相同,因此我不习惯于以周,或者月作为学习计划的基本单位,而是选择“”,根据复习所处的阶段,将每天的时间向各科进行分配,各科之间相互平行,互不干扰。

举个例子:

政治的安排:7月1日-9日:xxxxxx   7月10日-18日:xxxxxx  

英语的安排:7月1日-13日:xxxxxx  7月14日-25日:xxxxxx

……

有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这么详细的计划,会不会出现前面的安排一旦完不成,后面的安排不断积压的情况?答案是:会的!

所以这里要引入另一个概念:冗余度


我个人的习惯是1.2,即一项安排我通过计算每一天可以投入的时间,得出全部完成的天数,如果计算结果是10天,那就给自己留出12天,如果是20天,那就给自己留出24天,以此类推。

如果提前完成了任务,多出来的那部分时间可以考虑将后面的计划前提,也可以出去散散心(我的空余时间基本都是靠这样留出来的)。这是我整个下半年的详细计划,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以上这些是宏观规划,具体到每一天的学习也要有微观的计划,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晚上干什么都要形成一套体系,最好不要轻易变动。当然具体安排因人而异,这里列出我中后期一段时间的安排,仅供参考,不宜照搬

8:00  -  9:10     英语单词

9:10  -  11:10    政治

11:10  -  12:50  午饭、午休

12:50  -  13.:20  政治

13:20  -  15:00   英语

15:00  -  16:00  技术画图

16:00  -  16:50  大综合理论

16:50  -  18:00  晚饭、散步

18:00  -  19:00  小快题抄绘

19:00  -  22:00  技术

这只是一个时期的计划,不代表考研的全过程,计划的调整需要考虑到所处的复习阶段,自己对于不同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一些不确定因素等等。即便有时候不能完全施行也不要紧,这也是为什么说列计划要严格,但也不要那么严格的原因。说白了,就是要给自己留出适当的弹性空间。

05 要全面撒网,也要抓大放小

最后一点是关于对待具体知识点的态度。可以以国庆节为节点,在此之前尚处于全面撒网的阶段,在此之后就需要改换策略,抓大放小

考研学习的第一目的毕竟还是为了应试,前期有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先自己钻研钻研,实在不懂也可以向几凡的学长学姐请教,学长学姐们也都乐于给大家答疑解惑。务必要将自己的知识面扩展开,尽可能多的掌握考点,夯实基础。

但是到了后期,一些晦涩的知识点,尤其是特别偏的不用深究。等各位开始做真题就会发现,有少数的题目极具争议性,即便是到今天,也依然没能让所有同学达成共识,往后,也会让同学们一届接着一届的争论。对于这样的题目,不必太过于在意,选择自己相信的那个答案就好了,想太多只是浪费时间。归根结底,你最终要面对的试题就那几张纸,真的碰上了这个别的题目就蒙一个,对了更好,错了也就三两分而已,不影响大局。

说完了考研的总体战略,该谈谈具体的战术。毕竟再好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实际的举措去完成

PART B 
战术第二

这一部分主要是谈谈每一科目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安排,或许可以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若能如此,这篇小文也算是增了几分意义。


01  政治

政治的学习不需要过早的开始,我两年的计划开始时间都是七月底,第一年分数70,第二年71,分不算高,但也没有拖后腿。我的复习计划主要包括了两部分:网络视频课、刷题

七月底-十月上旬可以将所有的知识点过一遍。第一遍的逻辑是这样:看一节网课(网课我跟的是徐涛老师,说话比较风趣,知识讲解也很透彻),看一节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做一节《1000题》的题目。虽然比较慢,但是效果还不错。

第一年我觉得精讲精练太厚,不愿意看,导致做题时错的很多,后期不得不通过大量的刷题来弥补,其实隐性的也消耗了很多时间。第二年的复习思路理的比较清楚,刷的题也相应少了很多,但其中也不乏第二年对很多知识比较熟悉的原因。

十月中旬-十一月中旬进行第二轮复习。这一遍主要是肖秀荣的《知识点提要》+《1000题》二刷,速度快了很多,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十一月中旬-考试前是冲刺阶段。这一阶段的用书包括:《肖八》、《肖四》、《徐涛八套卷》、《肖秀荣时政》。以上这些基本足够应对考试的选择题部分,这也是政治这场考试的主要矛盾。

对于大题,要领只有一个字:背!

不宜贪多,因为根本背不完,背完了也记不住。建议大家拿到《肖八》以后除了做选择题以外,还可以将所有的大题看上一两遍,若时间充足,也可以熟读几遍,等《肖四》一出来,一定要立刻买!这个时候时间就很紧张了,大题跃升成为政治考试的主要矛盾,需要给予大量的时间,所花费的时间长短与最终大题的得分基本呈正相关。

为了成体系的背,提高背诵效率,我当时拿到了《肖四》的电子版,然后用PS将马原的四道题整理到一起,毛中特的四道题整理到一起,……,这样更能看出来相互之间的关联,便于背诵和考场上的默写。

平心而论,在我看来,政治这门课其实是四门考试中最具有人生指导意义的一门,尤其是马原和毛中特的部分,如果认真学,仔细领悟,学起来也并不枯燥,反而是妙趣横生!

02  英语

英语与政治的不同在于难以速成,需要提早准备,不断积累,六月低之前最好能够将考纲里的单词过上一遍,慢一些的话也要在七月底之前完成。之后就是不断循环,加深记忆。千万不要指望有什么奇技淫巧能快速提分,付出多少努力,收获多少分数,这是铁律。我第一年英语考了64,复试分数线出来之前一直很担心,毕竟同济划过70的线。第二年则考了84,除了花更多的时间,别无他法。

两年的经验我都简要介绍一下,供各位参考:

第一年的四五月份我先是用了王江涛的《10天搞定考研单词》,来回背了好几遍,后来用的是《恋恋有词》,但是我发现最后我记住的都是老师的段子,单词不记得多少,然后就是刷题,直到考试。

第二年我缩减了学习范围,早早买了一本《新东方考研词汇》,这本书比《10天……》厚很多,单词覆盖面也大不少,前后花费的时间也更长,到了中后期,加入了单词APP(墨墨)和扇贝阅读,然后也是刷题,直到考试。

总的来说,英语的学习可以分为两大块:词+句。就“词”而言,主要通过“墨墨背单词”+《新东方》,将基础打扎实;就“句”来说,通过扇贝阅读+阅读真题不断提升语感。如果不能建立一定的语感,往往会出现单词都认识,句子看不懂的情况,或者是看的很慢,这对于时间比较紧张的英语考试来说都是致命的,可能这也是有的同学平时做模拟很不错,最后考试分不高的原因之一。

真题是最有价值的复习资料,最好不要过早利用(过早用往往是浪费了),可以到九月份再做,刷上两遍足矣(我只做了近12年的题目),但是一定要精细。我用的真题是《考研真相》,做题的时候建议限定时间,一篇15分钟之内,做完以后对照解析册一句一句的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掌握行文断句的精髓,长时间这样训练之后,看文章的速度会显著提升,除了利于阅读外,对于后期准备大小作文也大有裨益。

最后谈一谈作文,考研英语的作文还是有一些套路的,基本的文章结构大体固定,重点是要掌握一些句型句式,提前一个月到四十天开始需要逐渐引起重视,一定要多练一练,只有自己写才能发现问题,光是背范文,最后自己写还是难免提笔忘句。可以在考前形成两三套自己的模板,考场上才能快速输出。

03  技术

技术这门课的特点是数据特别多,而且知识点比较零碎,体系性较弱。对于不考技术方向的同学来说,其实不必对于每一处知识点都记得特别清楚,大综合考试中技术所占的分数一般只有30分上下,并且绝大部分考的比较浅显,去掉一部分重题后,会进一步降低难度。所以不建议非技术方向的同学在这门课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如果看教材的话,可以重点看《建筑构造》和《建筑物理》两本,尤其是《构造》,时间紧张的同学也可以直接看几凡的《七书》,书编的很详细,应付大综合考试基本没有问题。

而对于技术方向的同学,不仅要看教材,而且一定要看细,反复的看,可以在看了一到两遍之后开始做真题,把握考点的出处和常见的考察方式,之后再反复看书,这时候多数同学都可以把握住出题的方向,提炼出考点,便于后期冲刺。最后在考前将历年真题再做一遍,一方面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加深对题目的印象,因为每年都会有一部分重题出现。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一做一注的题,几凡的题集上为大家专门罗列了一些,但这主要还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根本还是教材。下面是我考研期间的技术笔记,通过提炼整理,为后期复习节省了大量时间。

(由于篇幅有限,仅做示意,我整理的资料比较多,包括书本,技术大题,名词解释,画图题,大综合历史等方向知识点,易错题等等,这些资料后期我整理好以后如果有需要可以免费提供给各位,希望能为各位的考研征程提供一些助力!

画图题在11月开始即可,到考前可以画上两遍。图集上的构造图很多,并不是每一个都需要抄绘,太简单,太复杂的图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考,重点还是那部分中档的图,把握不好哪些该花,哪些可以略去,可以多看看真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04  大综合

这里说的大综合指的是除小快题之外的部分,根据历年考生的经验来看,复习特别好的同学可以拿到80分上下,复习一般的同学在60上下,多数同学水平相近,都徘徊在70左右。

以我个人为例,虽然考的是技术方向,但是对于大综合的历史方向投入的时间也比较多,使用的是几凡历史方向的教材,但最终事实证明意义不是很大,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复习时可以直接看《七书》,效果差不多,时间上可以大幅缩减。

而对于大综合的其他科目,例如城市设计,室内设计,批评学等科目加起来的分数一般也不会超过25分,重要性相对而言略低一些,从考试的角度来说,不需要对着书本一字一句的看,做好历年真题,看好《七书》完全足够,毕竟能省下来一些时间投入到小快题上意义更大。

(对于当时一些易错题,不熟悉的题,我分专题进行了整理,这种方法大家可以借鉴)

05  小快题

之所以将小快题与大综合其他科目剥离开来说,是因为小快题可以说是大综合这门考试的核心,也是我考前最担心的部分。

小快题题目的难度并不是特别大,但由于其时间紧,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其难度系数,大综合出问题多数都是出在小快题上:有的同学是想的很好,但是画不完,有的同学能画完,但是思考时间不足,出现致命性问题。想好平衡“快”与“好”,只有多练,练思维的合理性与速度性,练画图的速度性和美观性。

以20年初试小快题为例,可能很多同学都已经看过题目,难度不大,但是今年出现了很多总分过线,大综合挂科的情况,88分,89分的同学有不少,这些同学很多其实很优秀,可能就是考场上个别点没有考虑到,最终就与同济失之交臂。

所以建议各位在九月份以后就要对小快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备考阶段的安排是从九月中旬开始每周两套(每周二、周五画图,周三、周六修改与抄绘),时间都安排在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强迫自己两小时之内一定要画完(虽然事实是十次中有九次都是缺图少图)。

画快题是个比较需要自制力的事情,和我同一教室复习的同学,我见过很多次拿出硫酸纸,过半小时又默默放回去的情况,所以建议各位可以找研友一起画,画完还可以相互评点,相互促进与提高,一个人画图真的难度很大,很容易放弃。

放一张我第一次画的小快题给大家增加点信心(学长问我是不是跨专业的!)

最后,望各位记住一句被历届考生反复验证的真理:得小快题者得大综合!

写在最后的话:

考研这条路不好走,但若能沉下心来学习,其实也乐在其中。因为,这或许是你人生中最后一段完整的,少受扰动,勤奋苦读的时光,等这段时间过去后,再回过头去看,定会觉得愈发充实。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写到:“我早先住在伦敦时,住所外有一条河,河边插满柳树。每晚饭后,我惯于沿河散步,经过一座桥跨到对岸,沿对岸往回走,再过桥回家。当我走在河的此岸,总觉得彼岸的柳树优美。来到彼岸后,又觉得此岸的柳树好看,而最好看的却是河水中树的倒影。

正在考研路上奔波的各位,望你们珍惜当下,给明年的自己造出一片可以细细观赏的倒影,所有艰难困苦的岁月,经过时间的淬炼之后都会闪出金光!

致谢考研路上给予坚定支持的我的家人们,始终陪我奋斗的姑娘,给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你们是这场战役能收获胜利的重要一环!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