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与空调、暖气有一定的可比性。为什么?这里有三个特性是共同的,即适应性、稳定性和可调节性。季节、气候对于空调与暖气来说,是外在条件,夏天用空调、冬天用暖气,这是一般规律。而且,要以人体的舒适度作为使用空调、暖气的标准。在特定的情形下,过凉、过热都不行,不凉、不热也不行。那么,电视节目如何体现类似空调与暖气的特性呢?时代精神、政治气氛、社会心理、观众需求、行业竞争、专业理念等等,都是影响电视节目形态在温度上“变”与“不变”的因素。 无论是哪一类节目,都必须与时俱进,找准适宜的“温度”。当温度过凉、过热或者不凉、不热的时候,就要注意调节了。常态下的电视节目就是“恒温”,虽然舒适稳定,可是久而久之可能难以激动人心;过于火爆的节目与过于凉快的节目都可能影响观众的心理舒适度,需要适当调节。因此,建立电视节目自身的“天气预报”机制和设置电视节目“温度计”就很有必要了。 电视栏目一般来说具有稳定性,在不另起炉灶的情况下电视界进行温度调节的惯用手段是不定期的“改版”。如果收视率不高或者出现“审美疲劳”,改版有时是必要的。通过改版,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不断创新、满足观众需求,往往能制造新的兴奋点和收视期待。至于那些火爆异常的栏目与节目,高温也是有周期的,过高的温度也许就潜伏着危机。导向与价值观的极端化,可能出现偏差。社会舆论的平衡规律,像无形的手在悄悄发挥作用。在利益群体多元化以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要谨防电视“疟疾”症。 笔者对电视温度的感觉还刚刚萌芽,在此只是稍加表述,希望电视人多一点温度意识。 (2012-04-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