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利场的诱惑

 儒墨轩 2020-08-18

人类自有国家社会这些组织以来,就存在着等级的差别;或者说,有等级,方有国家社会这些组织。从原始部落到现代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奋斗乃至于战争,都离不开等级与等级的抗衡。所谓阶级、阶层,其实就包含了等级的内容。历史上真正的平等,似乎还没出现过,将来是否消灭等级的差别,这还得相当漫长的时间来检验。有等级的存在,于是就有了名利场的存在。尤其是在和平时期,名利的诱惑力可谓大矣!

在西方,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从来就是等级的代名词。贵族与贫民、富人与穷人历来就不是坐在一条板凳上的,在封建王朝时期如此,在资本主义时期依然如此。处于生活底层的“小人物”或血统不高贵的人,拚命向上爬、挤进上流社会,这样的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如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名利场》,以贫女蓓基·夏泼利用自己的美貌、不惜采取一切卑鄙手段力图爬进上流社会的投机冒险生活为线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堕落和贵族资产者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的丑恶面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再如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都是受权力与金钱的诱惑而奋力向上爬的典型。这些人并不是天生的利欲熏心,而恰恰是被等级的存在逼上名利场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十分严格,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一条不可愈越的鸿沟,门第观念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门当户对”是通婚的首要条件。出身贫贱的人,若想高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者阶层,才能如愿以偿。陈世美被名利场冲昏了头脑,不认糟糠之妻和亲生骨肉的传说,堪称中国“名利场”的典型。

现代社会城乡差别的存在,又为名利场的扩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作家路遥《人生》里的高加林,可以说是当今“名利场”的一个代表人物。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现代化的五光十色,这两者的鲜明对比,在人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反差。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大概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心理定势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