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亡心理探秘

 儒墨轩 2020-08-18

人的生命是有极限的。这恐怕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求长生不老,不只是秦始皇、汉武帝这些帝王的最大心愿,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也没有不想长寿的。试看当今不少人热衷于练气功、打太极拳,目的自然是为了祛病延寿。可是,不管你吃什么仙丹妙药、也无论你怎样健体强身,大限一到,人人平等,都要停止呼吸。

真正坦然面对死亡的人,首推哲学家庄子。他的妻子死了以后,他不但不伤心,反而“鼓盆而歌”,以示庆贺。这并不是因为无心无肝,而恰恰是因为他把生死看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所以,在他快要死的时候,弟子们打算予以厚葬,庄子却洒脱地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陪葬的璧玉珠玑,宇宙万物与我同在,我何必还要人为的厚葬呢?”如此达观地走向死亡,当然是庄子齐生死、等祸福、同是非这些人生哲学的实践。不达到一定思想境界的人,很难这样彻悟人生。    

现实生活中也有视死如归的人。有一位农村老太太,她自知活不了多久了,便拄一根拐杖,亲自上山为自己选择墓地。她看中了一面向阳的山坡,仿佛那里就是她未来的故园。这位老太太对死亡的态度,虽说不能用“哲学”去衡量,但透露出了些许心理秘密。原来,老人的内心深处再也没有生存竞争的诸多欲念了, 即使“心有千千结”,也不过是围绕“死亡”这一“死结”罢了。他们每时每刻都忘不了死神即将到来这一事实。因此他们总是念叨“怎么还不死呢?死了多清净。”可老人又很害怕生病,对药物爱不释手,生的本能欲望仍然很强烈。这矛盾的心情,着实折磨人呢。

 至于自杀身亡的人,除了一部分人是因为绝望而死以外,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把死当作一种艺术的。古代的大诗人屈原自沉江流,就是为理想而殉身,虽死犹生,千古不朽;今人三毛之死, 震动文坛,也使许多崇拜者泪洒衣襟,为活着的人增添了不少情思,她的自杀可以说是她生命的一个完美的惊叹号。三毛在香港说过:“我并不害怕死亡。死亡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可能是很美丽的。”如果她活到九十岁再自然死亡,或许免不了平淡。人之死,若有“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那才不枉活一生;否则活一百岁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活命的人多着呢。不过,盲目效法伟人名人去自杀,那是不可取的,因为你的死很可能只引起周围的人议论几天,你便彻底地被遗忘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