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着究竟求什么

 儒墨轩 2020-08-18

鲁迅先生曾说,人活在世上的欲求包括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这三大内容。这的确高度概括了人生的要义,也说明了人的一切行为的心理动因。

父母生下我们,于是每一个人便有了生存权。空气、阳光和水,人人都有分享的权利。所以,生命伊始,众生平等,本无贫富贵贱之别。可惜人不是植物,还得吃饭,求温饱,以维持生命。钱钟书先生在《吃饭》这一篇文章中说,饥饿感不只是产生乞丐、盗贼、娼妓一类的东西,它还能启发人的思想、技巧,还有“有饭大家吃”的政治和经济理论。钱先生的这一见解可谓地地道道的“唯物论”,洞察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   

 中国的大多数人是满足于温饱形态的。只要有饭吃,便“知足常乐”,最多以打牌、聊天作为消遣。过去的人常以置办家产和儿孙满堂为乐事,一辈子为子女操心,很少想到自己的发展。现今的人依然以“望子成龙”作为人生最大的精神寄托,只要子女成器、有出息,自己哪怕成为熬干了油的灯,也在所不惜。一位腰缠万贯的个体户说:“我赚钱就是为了孩子;只要他们生活得好,我就心满意足了。”一个老太太不怕冒着酷暑到街上去卖西瓜,她自己并不缺钱花,而是为了给女儿和小孙子支援更多的钱,让下一代生活得更舒适。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人越来越自私,这话并不对。最起码为人父母者对子女是绝不自私的,倒是有最彻底的牺牲精神。   

至于那些“饱暖思淫欲’的人,则完全成了“本能”的奴隶。古人云:“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为人的天性;但放纵这种天性,就会贪得无厌、腐化堕落。许多犯罪的人,就是因为贪欲所致,生活中此类实例不胜枚举。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那他就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了。人的自我发展,若以此为准绳,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