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能帮你吗?

 儒墨轩 2020-08-18

May I help you?这句英语口语,应该是生活中的常用句了。即使是陌生人,在任何场景下都可能用到这个句子。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温暖与博爱。

人,与非洲大草原上弱肉强食的野生动物不同,除了自身需要别人的帮助,也出于本能与修养,经常有“被需要”与“想帮忙”的心理,这表明了作为生命个体的社会存在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人除了生命的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这就是“被需要”的社会心理的本质所在。

需要与被需要,不仅仅是心理,也是伦理。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劝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要求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把爱播撒到整个人间,共同维护和谐社会。每个人都要自觉释放心中的善意,互相帮助,这是形成“古道热肠”、“侠义精神”的心灵之约。今天,各种社交媒体的活跃,恰恰说明被各种“围墙”隔绝的人们,仍然在网络上演绎需要与被需要的交往诉求。你发的微信,没有人点赞,你是不是很郁闷?别人发的微信,你也不点赞,那又如何?

在“被需要”的范畴中,也许只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一般人都害怕别人向你借钱。与自愿捐款不同,借钱是债务关系,似乎没有人公开宣布“我钱多,都来借!”现实中由于借钱而导致亲人朋友反目成仇的,并不少见。可见,“被需要”也是有条件和基础的。

在宏观的价值层面,被国家需要是一个人最大的荣耀。国家需要你保家卫国,需要你当航天英雄,需要你发明芯片,需要你拿奥运会金牌,需要你当接班人,……总之,你被需要的价值越大,你生命的意义就越重要。

我们大多数人是普通人,能当一个“好人”就不错了。在单位是好员工,在家里是好成员,在社会上是好公民。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家庭里,还是在社会上,你有被需要的价值,你活着就有价值。否则,你就是一个“活死人”,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最后,我们要向那些各种“志愿者”和“义工”致敬,因为他们体现了人之为人的良知与奉献精神。

朋友,你需要我吗?(备注:我没钱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