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古国——肃慎国,东北大国,是东北最古老的部族,臣服于周

 9tx22v工人 2020-08-18

肃慎,古籍中又作“息慎”、“稷慎”。《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不咸山,即今天的长白山。肃慎国虽然跟中原国家没什么交集,但古籍中经常提到它。肃慎国最早出现在《竹书纪年》:“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肃慎国虽远在东北,却历来与中原保持友好,史籍中并没有找到肃慎族人侵犯中原的记录,而且从五帝以来,一直向中原共主称臣。《竹书纪年》有(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的记载,《史记·周本纪》也记载了武王克商后,肃慎国向周室进贡兵器“楛(hù)矢石砮”。成王平定东夷之乱后,肃慎又一次来贺,成王还令荣伯作《贿肃慎之命》。《左传·昭公九年》载:“(武王克商以来)肃慎、燕、亳(姑),吾北土也。”,可见周朝建立后,肃慎国已经作为大周北部领土的一部分了。肃慎国盛产“弓矢”,它向宗周朝贡的主要贡物就是弓矢,《国语》中被称为“肃慎之矢”,它像“阙巩之甲”、“妢胡之笴(gǎn)”一样,在当时享有盛名。

西周古国——肃慎国,东北大国,是东北最古老的部族,臣服于周

肃慎族人像

从各种古籍记载来看,肃慎族的成份较为复杂,到周代以后,它的族系已经非常混乱,可能融合了不少民族的优势,或者受其它民族文化影响较大。肃慎族人擅长习射,据说活跃于殷商北部的茍(jì)方族人也跟肃慎族有关联,商亡后,茍族人不知去向,可能北迁到肃慎去了;还有,商代中期被武丁消灭的豕韦国,也有部分族人跑到东北与肃慎族融合了,所以《后汉书·东夷传》说:“挹娄,古肃慎之国,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汉代时,肃慎国成了挹娄国,国人好养猪,食猪肉,穿猪皮制作的衣服,身上涂猪油膏取暖。养猪的风俗无疑是来自商代的豕韦国,根据文献,豕韦族人迁居东北后成了室韦,可能与当地肃慎族成了邻居,并把养猪的习俗传给了肃慎族人。又说:“其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可见到了汉代的挹娄国,虽然古老的肃慎国已被其它民族融合和稀释,其族人善射、擅制弓矢的传统依然存在。

西周古国——肃慎国,东北大国,是东北最古老的部族,臣服于周

关于“肃慎”的由来有多种说法,由于“肃慎”一词是音转而来,真实字源已经不可考,所以根据字形推断肃慎来历不可能,但我们可以从字音上臆测。有说法认为“肃慎”读音类似“肃爽”,而“肃爽”又是“骕骦”的缩写,骕骦,是古代一种良马的别称,《左传·定公三年》载:“唐成公如楚,有两肃爽马,子常欲之。”春秋末年唐成公向楚王贡献肃爽马,令尹子常欲索之。可见肃爽马是当时的名马,因为它出自东北的肃慎国,中原少有,故而珍贵。但是东汉马融注解“肃爽”为“鴈”,类似“鹰”的一种大鸟,可能就是现在所说的“雕”,并非马,只是“高首而脩颈”神似马罢了。因此有认为肃慎是个以“鸟”为图腾的部族。上述两种说法无论作马解也好,还是作鸟解也好,都离不开肃慎国盛产“弓矢”的事实。

西周古国——肃慎国,东北大国,是东北最古老的部族,臣服于周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

那么肃慎国的确切位置在哪?《新唐书·地理志》载:“(渤海王城)临忽汗海(牡丹江),其西南三十里有古肃慎城。”渤海王城,即黑龙江宁安市东京城,现有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这里应该是古肃慎国人的主要政治活动地。宋代《松漠纪闻》载:“古肃慎城四面约五里余,遗堞尚在。”可见肃慎国中铜墙铁壁,拥有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到宋代时尚有遗堞存在。肃慎族是中国东北部有史记载的最早的民族,有人说它是东北少数民族的老祖宗,但对于它的形成学界却有不同说法,一说肃慎族人原是东夷鸟图腾部落,随后因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逐渐向东北迁徙,最终形成新的民族。因为卜辞中有“有囗来自东肃,乎囗告井方……”的记录,大意是说东方的肃族来犯,商王呼告井方讨伐。有学者认为此“东肃”就是肃慎国的前身;一说肃慎族是在长城之北自然形成土生土长的民族,早在四五千年前,肃慎族就已在东北部形成并扎根。肃慎族形成于东北也好,还是由鸟图腾演化也好,总之,肃慎族是个融合了众多民族精华的新的氏族,它与中原民族的碰撞与交往很早就存在,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时间也很早,这也是一个民族屹立数千里不倒的原因。

文/堰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