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猴子为何没有进化成人?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8-18

这确实是令我心动的一本好书。

——龙勇诚(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组长,大自然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家)

一年前,当我看到《猿猴家书》手稿,立感释然,倍感兴奋。因为从字里行间中,我闻到了中国灵长类学“春”的气息,看到了中国新一代灵长类学者的“范”儿。

这确实是令我心动的一本好书。“我们人类从何而来?往何而去?猿与猴区别在哪?猴子会进化成人吗?猴宝宝和人宝宝有何不同……”书中的每一个科学问题都显得那么绚丽张扬,撩动心中那久违的好奇;而问题的回答又都是那么浅显易懂,娓娓道来,全无半点说教口吻,直教人心悦诚服,不经意间已刻印脑中,然仔细品味之,心中泛起更多涟漪,期待高人继续答疑。

本书作者是中国灵长类学术界21世纪崛起的一位“新星”,《猿猴家书》是他的第三本专著。此前,他的《灵长类的社会进化》和《猴、猿、人——思考人性的起源》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问世。

《灵长类的社会进化》是第一本系统介绍灵长类生态和社会进化的中文图书,从灵长类社会生态学的视野,通过描述“原猴类→猴类→类人猿→人类”这一进化轨迹,解析人类社会和家庭出现的过程,为读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灵长类社会生态学知识。书中还强调灵长类的社会进化受到系统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并呼吁人们珍惜和保护目前稀有的野生灵长类动物。

《猴、猿、人——思考人性的起源》则试图从灵长类学的视角来探索人类本性,介绍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性如何形成及其进化意义等人类学关键科学问题。这本书基于以下4个理论基础:人是自然界中生物的一种;人性也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研究人类与灵长类动物的异同有助于探讨人类的特质;研究灵长类动物的进化适应原理有助于理解人类心理、行为及其相关生物学的形成背景。书中分章节系统介绍人类的生物属性、灵长类学的诞生与发展,以及灵长类的起源、分类、生态、行为、社会、文化、智能、疾病、遗传、伦理、自然保护等相关知识前沿,并讨论了人类与猿猴的进化关系,为读者提供从生物进化角度理解自身的思维方式。

《猿猴家书》则以生动活泼的书信百问形式,分别对灵长类动物的物种分类、身体结构、日常生活、繁衍后代、行为特征、社会交往、心智水平等7个方面给出了系统的科学描述。

作者的这3本书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围绕灵长类动物及人类的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及其内在关联给出系统的科学阐述,用拟人的手法,引导读者走近和靠近灵长类动物,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揭开神秘的猿猴社会,探索人类社会起源的轨迹,是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好书,堪称灵长类动物王国的游憩指南,是理想的灵长类学入门读物。其读者群可为普通大学生和中学生,甚至一些小学生亦无不可。其实,即便是专门从事人类学、动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或研究生亦可从中吸取知识营养。读者通过在字里行间遨游,去逐一认知灵长类动物王国的神奇,赞叹大自然这一造物主的伟大。

中国是世界灵长类的物种分化中心,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然迄今为止,中国灵长类学科的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欧洲、北美和日本。日本仅有一种现生灵长类动物,即会泡温泉的日本猕猴,北美和欧洲连一种现生灵长类动物都没有,而我们中国的灵长类动物却有27种之多,所以中国灵长类学发展的潜力巨大,必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超英赶美追日。当然,其前提条件有二。一方面国家为之注入资金,另一方面需要大量后备人才。张鹏教授的这3本书对于中国灵长类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吸引全社会对这一学科的关注、支持和参与颇具破冰之意义。

当前,中华大地之上,人类过度人丁兴旺,而灵长类动物却早已危在旦夕,如何拯救这些森林精灵已成燃眉之急,亟待我们尽快幡然醒悟,并付诸具体行动。其实,我们关爱灵长类动物并非只是对这些弱小生命的怜悯、施舍和给予,也关系到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君不见,凡能听到猴鸣猿啸的地方,都无旱无涝,风调雨顺,生态安全无忧。这是因为灵长类动物的存在本身就是生态良好的标志,表明生态系统仍保持健康,地球亿万年的进化结晶在此依然。真心希望看到,人与自然和谐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能有更多人关心这片热土上的其他生命,特别是我们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喜怒哀乐,并为他们送去真爱。

(本文原载自《中国环境报》2015年6月11日第八版,作者为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组长,大自然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