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年前的中师生,现在还好吗?也许是活成了以下几种样子

 布衣粗食68 2020-08-18

初识方少时同窗三载情难忘,再聚不惑入世廿年爱永恒。

上周末,闺蜜阿娟参加了一场中师同学二十年聚会,她感慨万千,在朋友圈中写下这两句感言,并配上了一波合影。

当大家再次按学号依次排队,似乎,又回到青春飞扬的学生时代,曾经十七八岁的少年,似乎就在眼前。可现实,老师已经白发苍苍,而大家也迈入四十岁的门槛。灿烂的笑容似乎加深了眼角的皱纹。在时光的长河里,男同学渐渐蜕变为男子汉,女同学也褪去了青涩、幼稚,各有各的风采。

生活的磨砺之下,每个人最终都活成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最后一届中师生,一心想赶上“包分配”的末班车。

二十年前,中师生,说稀罕也并不很稀罕了。

那时候,大学开始扩招,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都争相读重点高中去了。只是,面对着“包分配”的诱惑,在偏远的农村,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还在做最后一搏。

晓娟就是这种情况。当时,县里的重点高中,对各个乡镇学校初三毕业生都进行了摸底考试,招收前几名,组成两个每班只有五十人的重点班。晓娟排名全校第二,自然被录取了。但家中还有两个妹妹要上学,因此,她决定听从父母的建议,报考中师。

为此,好多老师都来劝晓娟,不要因小失大。甚至,还上门,动员晓娟的爸爸妈妈多支持这个大女儿,说晓娟是考重点大学的料,但晓娟的爸妈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晓娟说,后来,她们这一届中师生,是学校招收规模最大的,七个班,每班四十个人,个个都是学霸级,家庭条件都差不多,因此,虽然是最后一届,但老师们评价,这也是最有激情的一届。

之所这样说,是因为面对着全社会对中师学渐趋不认可的情况下,学校与一所知名高等师范院校建立合作机制,每个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聘请大学教授来上课。

晓娟和同学们都报了自考,虽然只限于中文、历史两个专业,但每个人都卯足了干劲,既要把中师的课程学好,还要把自学考试学好、考好。

因此,很多人,在中师毕业时候,其实已经获得了大学专科学历;这也是晓娟所说的,他们这些同学,从来都不自卑,比起他们的高中同学,不但知识水平不相上下,能力素质更是他们所不能比拟的。

但就算学成归来,包分配的政策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当时,很多学校出现教师饱和现象,还实行末位淘汰制,晓娟她们只能先担任代课老师,等学校有老师退休了,空出了编制,才能转正。

面对着这样的窘境,晓娟很是伤心。但三年的教育,让她坚定了扎根三尺讲台的决心。她带着从学校盖了三年的被褥铺盖,毅然到了一所村小学当代课老师。

幸运的是,一年后,晓娟得到了转正的机会,并且因为教学能力强,被调至镇小学,工作条件一步步改善。

但晓娟说,她的很多同学都没有这样幸运,有人连代课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去打工;有人代课了好几年,才转正,与当初刚进入校门时,设想的毕业后生活,大相径庭。

几乎,每个人都在刚刚踏出校门的时候,就被上了一堂“挫折教育”课,而面对困境,再也没有老师的指点,也没有父母的帮助,只能靠着自己所学,以及那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决然地与命运抗争,努力让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有人圆满三尺讲台,并成长为教学骨干。

晓娟说,这次同学聚会,四十二个同学,只来了一半多,有的在忙事业,有的在度假,有的真正是怎么联系都联系不上了。而能够抽出时间来赴会的,多半还是在当老师的同学。

毕竟,老师有寒暑假,刚好这是个时间段有空。

从照片中,都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教师风”,不管男同学还是女同学,穿着打扮依旧秉承着朴素大方、端庄秀丽的着装要求。那一张张笑脸,虽然写满了沧桑,但看不出太多的“世故”。

是呀,从业二十年的老师,生活圈子其实并不大,主要就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晓娟说,其实,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总会让自己忘记年龄。每一届学生,从懵懂无知,到渐渐懂事,再到有志有为的少年,似乎自己总是在一遍遍重走成长之路。

孩子的世界,总是那样清纯美好,又蓬勃向上,在教育他们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在修正自己呢?教授给孩子们的是知识、是做人的道理,这一路走来,自己也始终心怀美好,感恩。这种单纯的人际关系,也让她们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淡雅、从容。

而基于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对于教学的热爱和追求,晓娟说,大家都是骨干教师了,有人成为了学科带头人,还有人当了校长、教务主任、年级组长。已然成为各个学校的中坚力量了。

虽然工资待遇并不高,教学压力也很大,家长期望也很高,但晓娟说,经历了刚毕业就等同于失业,也曾有过离开的念头,但现在,只想安安心心,好好地继续教下去。这份工作带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相信是其他职业所不能替代的。

有人转行,重头再来,从政从商皆精彩。

晓娟说,正是由于当年,无法实现立即上岗,有些同学迫于无奈,转行从事其他工作了。

有人到其他单位从临时工做起,如今也成为了中层领导。中师出来的学生,丝毫不比那些科班毕业的大学生差。相对来讲,中师生所涵养的乐观开朗型性格、沉稳大气的办事风格、以及提笔成文、出口成章的能力,反而成为了逆袭的着力点。

虽然在一些职能部门,需要专业技术型人才,但这些中师同学,从事办公室工作以及行政工作,都能够得心应手。与人交流有方法、办事有效率,再加上过早就遭受了“不被需要”的沉重打击,更加懂得如何珍惜岗位。能够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受别人不能受的委屈,最终脱颖而出,成为领导者。

而那些从商的同学,也都自带“儒商”气质,哪怕身家上亿,依旧十分朴素,言谈举止温文尔雅。

晓娟说,中师给一个人的影响绝不仅限于那短短几年。就班上这些同学来说,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但每个那种为人师表的气质从来都没有变,那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追求也没有改变。这些,就是中师给予的深刻烙印,也是一种精神褒奖。

有人继续深造,在更高平台上大显身手。

当然,还有的人,在参加自学考试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步入真正的“大学门”。恰好,那个时候,实行了“对口高考”的政策,也就是说,中师生和同一届的高中毕业生一同高考,但只能填报指定的师范类大学,以及指定的学科。

晓娟其实,就是一个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她的号召下,与同班级一个女同学,还有别班的一个男同学,在实习之后的,投入了紧张的备战高考复习中。

那个时候,晓娟向读高中的我,借了英语和数学。都到现在都不明白,她是怎么复习的,毕竟,难度摆在那里。

晓娟说,其实也没有很刻意去钻研难题。毕竟,大家基础好,平日也零星学了些基本知识,所以,就是把课后的拓展题,都扎扎实实做了一遍。晓娟那年高考,考了497分。考上三所指定师范大学,排名第二的那一所。

但她立志考排名第一的,毕竟,两个妹妹都已经读高中了,如果不是最好的,她怎么舍得让自己再拼一把呢。

而同班女生也和她考入了同一所大学,她弟弟不爱读书,所以全家人欢欢喜喜送这个女儿去读大学。如今,她已经是法学博士,在一家知名律所工作。

那位男生,则考入了排名第一的大学,毕业之后,留在省城的一所重点高中教书,如今,也是省内小有名气的教育专家了。

晓娟说,也许,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吧。但她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二十年前的中师生,现在还好吗?

也许,已经不再轻言岁月沧桑,只想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在拼搏与奋斗的路途上,从未懈怠过,真的很不容易,为自己点一个大大的赞吧!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