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肉体来自父母,那我的意识来自哪里?我为何会思考,驱动我现在打字这个动作的是什么,记忆又储存在哪里...

 探索常識 2020-08-18

这其实还是在追究【三原问

意识是什么】——问原义(是何)

意识从何起】——问原因(为何)

意识怎么来】——问原理(如何)

搞清三原问,是思维与科研的基本套路。从小学到大学,从生活到工作,从懵懂到明白,我们一直在处理这三个问题。

还有来自金刚经的【三句义

佛说意识】——佛所说的意识,

即非意识】——是非常的意识,

是名意识】——故取名为意识。

这有一点积极意义:你以为然,其实不然,不要以词害意。不过,这怕是一种无聊的哲学游戏,没什么实质性意义。

还有王阳明心术的【三思论

我思故我在】——我心定我在。

我思世界在】——世界本虚无。

我思意识在】——意识由心生。

这无异于法术,转来转去还在原地打转转。这有许多版本,最有名的是“量子意识论”,披上量子的袈裟,好像有点魅力。

笔者无意跟佛陀较劲,也无意跟古人较劲,只是怼一下那些科学的幌子。言归正传。

意识,是外界信号刺激细胞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摹写(即映射),是脑细胞(物质)的运动。这个命题是科学的可靠的。

▲神经元细胞结构示意图

广义的意识,是【细胞】对【外界信号】的条件反射或【应激关联】,动植物有意识。

狗的意识不是对主人忠诚,而是在【主人信号】与【必需品】之间建立了应激机制。

一见到主人就摇尾乞怜。人不比狗高尚哪去:有奶便是娘,吃人家嘴软,见利忘义。

植物的种子也可以有意识。有足够的水分、温度、空气等外界信号刺激,就有了种子发芽的意识。

更广义的意识,是【电荷】对【电磁波信号】的【应激关联】。

用紫外线照射半导体元件会产生光电流,这叫光电效应。有了紫外线是外界信号,半导体核外电子就有了意识。

人类的意识,似乎很神秘。其实是特有遗传的细胞,特别擅长学习外界信号而已。

意识,是电信号与细胞变形的应激关联

这里的电信号、细胞变形、应激参量,可以作为研究意识机制的三个动力学范畴。

其1,电信号的意思

电信号,是与电荷运动状态有关的电压(U)、电流(J),以及激发光子的频率(f)、波长(λ)的电动力学参量。

电子接受加速电压、外力做功、外加辐射能等外界信号,就有【电子加速运动】进而【挤压真空场】产生【场效应】激发【电磁波】。

这就是电信号发生的基本原理,写成【场效应方程】是:W=eU=△Ek=△hf...(1)

外界信号的强度(eU)与电子动能(Ek)与激发光子的频率(f)成正比:eU∝Ek∝hf,有:

eU=κ₁½m₀v²...(2),½m₀v²=κ₂hf...(3)

式中,κ₁叫加速系数,κ₂叫激发系数,可以通过光电效应实验来确定。

其2,细胞形态的意思

细胞(cell?电池),是生命体所有器官的基本单元,有膜·质·核三部分,有骨细胞、皮细胞、血细胞、神经元、淋巴细胞等。

▲先天的基因序列决定人类意识力。

细胞的形态,不是固态,不是液态,而是一种特别【半流态】,特擅长【拓扑变形】。

其3,应激关联的意思

细胞内充满大量【生物电荷】,因外界信号刺激,在细胞空间有不同分布,呈现不同细胞形态,对应不同电信号,像存储单元,这个过程叫【应激关联】,也叫条件反射。

▲神经信号在神经元内是通过动作电位的方式进行电传导的,而在神经元之间则是通过传递化学递质在突出间进行传导。

记忆、回忆,是对外界信号的应激关联

大脑有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遗传基因主导的细胞,从受精卵开始起就开始学习子宫环境,早就储存了基础物质信息。

随着赤子呱呱坠地后,开始学习新世界的各种典型环境,好比电脑信息存储区块,通过细胞变形方式,记住了大量习得性信号。

为什么狗会记仇一辈子?因为当初那人欺负它,那人的长相与气味与它自己痛苦遭遇,这些关联信息,被应激关联为细胞变形,属于一种物质化的物理记忆。

有朝一日,那人的再现信号与狗的记忆信号,有了应激关联,这种【回忆】机制,很像光电效应。

为什么会有:遗忘、错觉、幻觉...?

细胞及其基因,皆有一定生命周期,需新陈代谢。当初学习外界信号的强度影响细胞变形程度,RNA信息因子的寿命短则几天长则数年,可以是遗忘的两个重要原因。

谎言与假象,也会形成物质化的记忆,睡梦中,因为等效性刺激信号(如手压胸部),也可以应激出魔鬼缠身的幻觉。

记忆力超强,与遗传因素没什么关联,主要取决于把外界信号进行逻辑自洽的预处理,而不是碎片化信号,那么记忆也是井井有条的,这和计算机存储原理是一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