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特刊】赵恒久|打开尘封记忆 回望五十年前婚礼(辽宁)

 百姓文学社 2020-08-18

《百姓文学》秋季刊目录

《百姓文学》杂志社第二届年度选刊征文涵

文学

一九六八年五月一日,是我结婚的日子。半个世纪前热闹欢庆的结婚场景至今忆来仍历历在目……

那天很热,刮着大南风。一大早,捞忙的人们就来到我家,按照待且人的分工,各操“兵刃”忙活起来。靠墙的八个温锅子冒着热气,煳着猪肉和骨头的大锅里散发出诱人的肉香味儿。房门贴着对联,窗前放着两张蒙着红色线毯的书桌,桌上几个盘子里,放着毛嗑、糖块、烟卷儿、花生等,窗台上立着毛主席像。院子站满了人,翘首等候娘家且(客人)的到来。这不是在做梦吧,我真的要结婚了!兴奋中的我不由地想起头一次去对象家求亲的事儿……有人大声喊着:“喜车到了,喜车到了”,喊声,打断了我的回忆。

这时,只见满载着娘家且的四台马车来到院儿前,大家立刻涌出院子。马车轱辘沾满了泥水,马鞍和车老板的鞭子上系着红布条。我一眼就看见我的对象坐在头车上,比平时还漂亮。我叔伯哥抗着红色幔竿子迎上前去,把幔竿子放在头车上,门前点燃了两挂响鞭和“二踢脚”。双方亲属互相寒暄后,簇拥着我那新娘,进新房吃宽心面。紧接着,新娘四平八稳地坐在放有五谷杂粮和花生、栗子、大葱的红被上,开始“坐福”。约半个小时后,结婚典礼开始了。双方父母坐在前面,我和对象拘谨地站在桌前,面向毛主席像。主持人生产队丁会计宣布婚礼开始并宣读结婚证。之后,介绍人讲话,他中肯地给予我们很大的希望,祝福我俩白头偕老。接着,主持人讲了些喜庆话后,高喊:“两位新人向毛主席敬礼,向双方老人敬礼,向来宾敬礼。”我和对象一一奉命唯谨。最后一项,来宾代表讲话,动员一会,没有讲的,婚礼结束了。然后主持人面向大家高喊:“开席”。话音刚落,卖呆的孩子们,一哄而上,把书桌上的毛嗑、糖块、花生等抢个精光。

几家邻居的炕上放着饭桌。娘家且头一悠儿坐席,剩下的桌子,本屯早已等急了的孩子们一拥而上,强行占领“阵地”,有的拿着筷子敲打着桌子。这时,只见那方盘手单手在肩上托着装满菜的方盘,嘴里高喊:“慢回身”,稳稳快步地来往于厨房和饭桌之间,那装满汤菜的大碗平平地放在方盘里,纹丝不动。

桌面上的菜是“八中碗四浅盘俩大件儿”,主食高粱米小豆饭。八中碗就是8个二大碗装的炖菜,其中要数一碗稀拉逛当的烧肉块儿是最好的了。其它的七个碗就是肉汤炖的菜,如粉皮、土豆、白菜、干豆腐、萝卜块、干菜等。当时,能吃上用肉汤炖的菜,是人们的奢望。四浅盘就是一些花生米、干豆角、油酥豆、粉面肠、熟猪肝等拼的凉盘儿。大件儿是两大碗有点轻微臭烘味儿的烩碗汤。当时坐席没有啤酒,能喝着的白酒就是“地瓜蒙”。

宴席开始后,待且人领着我和媳妇逐桌认亲、点烟、敬酒,还要给每张桌吃饭的人们行一个礼,这叫拜席。大人们坐席还挺规矩,能互相谦让,吃着喝着唠着。值得一看的是孩子们坐席,七八个半大嘎半蹲在桌子周围,筷子横飞,如风卷残云,菜是上一个吃光一个,有的端起菜汤碗一饮而尽。菜上完,碗盘光。

娘家且坐完席,就张罗要回家了。这时待且的提着布兜子,里面装着带有两根肋骨的一大块猪肉、酒、粉条等,这叫“离娘肉”,给娘家带回去。娘家且上车坐稳,我站在送且人们前面,给每台车深深地鞠了个躬。这时,岳母送给我一个装有一套新衣服的布包,我麻溜儿地鞠躬回敬岳母。小脸儿红噗噗的车老板儿,把小皮鞭子耍得嘎嘎响。 俗语说:“且走主人安”。剩下“座堂且”和捞忙的人们就没啥说儿了,桌上几个菜无所谓,只要有酒喝就行。人们吵吵嚷嚷,猜拳行令,最后,都喝得五迷三道。是啊,这也是难得的一次乡亲们亲密大聚会。

天黑了,院子里消停了,我和妻入了洞房。今天,我当新郎,她是新娘,都感到怡然自乐。放下幔帐,头一回躺在厚厚软软的新褥子上,我看着身边美丽的新娘。这就是要和我一生相伴的妻子么?天底下这么多女人,为什么不是别人是她呢?这时我脑袋里闪出来“缘分”两个字。我起身第一次紧紧的把她抱住,滚烫的两颗心贴在一起……大气儿不敢出,因为相距不到二米的南炕上睡满了人。这,见证着我们俩风风雨雨的开端。

历久弥新的记忆深处,融化着我们俩半个世纪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我们历经风雨无数……

作者简介         

      男,71岁,铁岭县人。铁岭市作家协会会员,铁岭县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铁岭市写作学会理事,作品曾发表于多家报刊杂志。2013年9月出版个人散文集《回顾悠悠岁月》;2015年5月出版个人散文集《恒久流光凝汗青》。

关于我们

《百姓文学》杂志社

投稿注意:

投稿时,请精选2--3篇作品、创作心得与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和生活照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请记得完善出生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