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41

 温情海洋 2020-08-18

第二卷无我篇

A   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B    现代汉语

     有思想文化者认知大道,也有不同。上士认知到道的存在,勤力而动,从而悟道;中士认知到道的存在,文化储备不足,疑虑重重;下士认知到道的存在,因文化认知有限,嘎然而止,笑而见形。所以有箴言说:悟于道的人,不知外物而心明;进入道的人,知道该退该进;只了解道形的人,却好像已经洞察大道。好的修养让人心胸如山谷,次点的修养让人知道自身不足,再次的修养让人暗生得意。悟于道的人做事,随外物而高低;进入道的人做事,小心而谨慎;只了解道形的人,做事追求完备。良好的修养不需要外物来界定,好的修养不追求外表的华美,好的修养不表达主观行为,所以说大道通常会隐身于无名。认识自然大道,学会从给予开始,所以没有给予,没有收获。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上士闻道,自勤苦,竭力行之也?中士闻道,治身以长存,治国以太平,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惑於情欲,而复亡之矣。下士贪狠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之矣。

2王弼注:上士有志也。下士建言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执平以割物,其平不见,乃更反若颣土内也。

3杜光庭注:至理幽玄,非下士能晓,明道若昧,唯上智勤行。既性识之不同,彰信毁之无爽,要在设权教以善诱,俾建德之有归,不可任性识之所拘,求沉沦而无教。故下文开悟令入法门,斯谓善贷之功矣。

4王安石注:中士者,知道之為美,而不知所以為道也。知道之為美,故若存大音不入俚耳。孔子嘗曰:迷而不作。竊比於我老彭。蓋老子稱古之建言者,古之人嘗有此三者之言,故老子迷之而已。善貸者萬物資而不匱是也。然復歸於所自生,故曰且成。

5吕吉甫注: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则闻道者死生固不足以累其心,岂苟知之而已哉?上士闻道,真闻之者也,真闻之则无所复疑,特动而行之而已矣。夫道亦何以动行为哉?日观诸心以契其所闻,则勤行之谓也。中士闻道,闻之而未审焉者也,故若存若亡。若存若亡,则不能勤行之,一出焉,一入焉而已矣。下士闻道,闻之而不信者也,故大笑之。所以大笑者,以情求之而不得故也。使道而可以情求,则彼不笑之矣,故曰不笑不足以为道。若古之建言者有之,凡皆不可以情求之谓也

6苏辙注:道非形,不可见。非声,不可闻。不先知万物之妄,廓然无蔽,卓然有见,未免於不信也。故下士闻道,以为荒唐谬悠而笑之。中士闻道,与之存亡出没而疑之。惟了然见之者,然后勤行服膺而不怠。孔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斯所谓上士也哉。

7时雍注:上士既已明道也,故信之笃,守之固,有闻必力行之。中士将以进道也,勉而后中,不勉则不中,思而后得,不思则不得,一出焉一入焉,闻之犹有疑心也,故存亡之间未之或行。下士直以夷道也,譬犹俚耳不知大声,譬犹众心不受高言,及其闻道,必有轻鄙之心焉,故与道大反,嗑然而笑之。

8邵若愚注:上士学也下同闻道,能生实信,动而行之,故云上士。中士闻道,胸中无主,若存若亡,故云中士。下士闻道,尘重业深,闻说其心,不依一法,兀然无事,具足道德,必大笑之。下士闻而不笑者,必是奇怪矫妄,有为法术,此不足以为道。

9王夫之注:有善贷者于此,则人将告贷焉,而彼非执物以赐之也。夫道,亦若是而已矣;然我未见物之告贷于道也。何也?物与道为体,而物即道也。物有来有往,有生有反,日饮于道,而究归于未尝或润;日烛于道,而要反于未之有明。无润无明,物之小成;不耀不流,道用自极。

10林虞斋注:勤而行者,言闻而必信也。若存若亡者,且信且疑,又以为有、又以为无也。最下鄙俚之人,则直笑之耳。惟最下之人以之为笑,方见吾道之高。

D本注

1本篇为无我篇之二十七。讲述相道之三,阐明自然大道在社会形态中,因人修养不同认知而有不同的表现。社会人等,二分于人,或因情理,或因名利。重于情理则万物循于规矩,求于实,成于方圆,重于名利则矫饰其词,求于华,泛滥名实。于文化认知,循于此,求于实,文化修养渐进,求于华,名利渐进,徒为名利之蝇营狗苟。

2社会因思想文化而差异,有则一类,无则一类;有思想文化者,又分上士,中士,下士,对于道德认知各自不同,上士闻道,见自己之不足,从而勤而行之;中士闻道,惑多不能够自解,从而若存若亡;下士闻道,以己见而顿悟,识形而不知内,故大笑。

3建,中国历法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位置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转依次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农历由此而定。从廴从,《说文》立朝律也。《广雅》立也。建言,则同箴言。对于大道认知,于道三分,或昧,或退,或类;或谷,或不足,或偷;或渝,或辱,或隅;高低上下,自明也。

4依据马王堆帛书本为“大器免成”,而后世解于“大器晚成“,明于大道,则如昧如谷,无所为成与不成,才谓免成,悟道与不悟,已分。

5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全面概括通达大道的人,免成希声无形无名,于此大道成矣。儒家后学者,堂而皇之,硕硕其词,不通儒学一派,徒知儒学外形而肆意通解经典,更有甚者,以儒学解读道家,恰如以男人知女人之想法,意会总是错,以男人识得男人,以女人认知女人,方可以认知人,从而了解人性。故儒通儒,道通道,佛通佛,文化认知规则不通,不可以实先皆通,正所谓天不并于日月,人不合于男女。

6贷,形声从贝,本义给予。《说文》贷,施也。《广雅》贷,予也。大道无名,则善隐,若然惟道,则必从给予开始,而后有所成。循于道者,不教谓之失道,教之非人,谓之漫泄天宝,此是正解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