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永烈: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念奴娇hmj 2020-08-19

他是科普著作《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也是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作者,他还是中国的纪实文学之王,他一生写了3500万字的作品。

2020年5月15日,他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

问遍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已遨游未来。斯人已去,文字长存。谨以此文缅怀叶永烈先生。




在校生成为科普作家



1940年叶永烈出生于浙江温州。小学六年级之前,他的作文成绩并不理想。后来,他创作的一首短诗被刊登在《浙南日报》上,才点燃了他为学穿着的激情。

读初中时,叶永烈读到了苏联作家米哈尔·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室内环游记》,顿时入了迷。

“伊林如同一个万能博士,懂得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不仅收藏了作家的照片,还在照片下写了一行字:“沿着伊林指出的道路前进。”

但他真正开始创作科普作品,还有一段与湖南的渊源。

1958年冬天,正在北大化学系就读的他千里迢迢来到湖南邵阳县,到钢铁厂做化验师。

当时,“大跃进”运动风起云涌,邵阳成为“大办钢铁”的典型。全国小高炉现场会在此召开后,地区出动4500干部、180万劳动力,建成土炼铁炉两万多座。

为了支援炼钢工作,叶永烈响应学校号召,来到了邵阳。

3个月里,叶永烈办了一个化验员培训班,自己编教材,自己油印,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给学员讲怎么测铁含量、测硫含量,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工作之余,他写了一篇短文《两种矿物肥料》,投注《邵阳报》,很快被登载。

这是叶永烈的第一篇科普作品,不到500字,但语言活泼,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接下来,报社编辑又约他写了好几篇科普作品,对指导工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年暑假,他将自己在所有报刊上发表的科普作品结集,变成一本《碳的一家》,投往上海少儿出版社,得以出版。

当时上海少儿出版社正编辑一套青少年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编辑曹燕芳负责《化学》分册的组稿和编辑。

起初,她找某大学化学老师约稿,发现稿子就像教科书一样,不符合通俗易懂的出书要求。

看到叶永烈的作品,她眼睛一亮,先发了5个问题给叶永烈,叶永烈很快完稿,还多写了几个自己认为好的问题。

最后,《化学》分册的176个问题,叶永烈回答了163个。

其它分册的编辑看到后,也纷纷向叶永烈约稿。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问题,叶永烈来者不拒。

图书出版时涉及的900多个问题,叶永烈回答了300个,成为该书的主要作者。

1960年,《十万个为什么》一出版就成了畅销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到2013年,图书已印刷了六版,发行量高达2亿册。从20岁到古稀之年,叶永烈一直参与该书的撰稿工作。




破纸箱里显“灵通”



写完《十万个为什么》中的短文,叶永烈觉得不过瘾,着手写长篇。

1961年,他用两个月时间完成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后,信心十足地投给上海少儿出版社。

可这次没有上次运气好,稿子被退回了。失望之余,他将手稿丢进破纸箱。

直到1977年,上海少儿出版社又找他约稿,他才从故纸堆里翻出手稿。

这次,出版社毫不犹豫地出版了小说,一年内发行量高达400万册。

后来小说还被拍成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谈起这部退稿10多年后爆红的科幻小说,叶永烈笑着说:

“出版社曾想找出当年是哪个编辑退了我的稿,让这部小说延迟了10多年才面世。其实不能怪那个编辑,因为这部小说,抒发的是对未来无限美好的向往。那时人们还愁吃少穿,哪有心思畅想未来呢?”

只是让他没料到的是,他在小说中幻想出的许多东西如今这么快就实现了。

譬如“在未来城市地面看不到电线杆,电线埋到地下” “视频通话”“写话机(语音录入)”、“环幕立体电影” “气垫飞船” “家用机器人”等。

当时叶永烈在上海科学教育制片厂做导演,一家四口蜗居在12平米的房子里。

小说出版后,上海市政府拨给他一套40多平米的两居室。

搬进新房之前,叶永烈和夫人一起先把小说请进新居,让它成为第一个入住者。

他们相信,未来也会像书中写的那样越来越美好。




人生色彩更丰富



20世纪80年代末,叶永烈把目光从科学转向历史,开始创作纪实作品,再一次华丽转身。

几年中,他先后创作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红色三部曲”,以及《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走近钱学森》等人物纪实作品。

他坚持“史观正确,史实准确”的原则,选定大主题,通过采访当事人、亲历者和查阅历史资料,还原历史真相。只写不评,把话语权交给读者。

一次,叶永烈收到北京高士其先生的电报,让他垫钱在上海买两张折叠床带去北京,说是陈云同志要。

因为此事,他认识了陈云同志的夫人于若木。后来写《陈云传》时,于若木提供了她们夫妻间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

比如陈云在家称呼她的原名“陆华”,而于若木对外称呼他为“陈云同志”,在家打招呼就是“喂、喂”,书信中则称呼为“云兄”。

在扎实的采访和资料收集中,叶永烈还纠正了一些错误的传闻。

比如有报道说钱学森工作时边抽烟边冥思苦想,而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告诉他,钱学森从来不抽烟不喝酒。

正是本着这种求真求实的创作态度,叶永烈为自己的传纪文学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获奖无数。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叶永烈曾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我想,这应该也是他事实求是的人生信条。

 (本文刊登于2020年08期《老年人》,感谢编辑徐云华老师的斧正)

END


作者:念奴娇,本名胡梦姣,退休医生,虽已鬓角染霜,但仍怀梦想,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做一个向善向美的码字工,通过文字与一些有趣的灵魂对话,愉悦自己,温暖他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