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宁界·批评】:(宁夏)北原‖《北原说诗》(九章)

 甘宁界 2020-08-19



 不论大漠烽烟还是长河落日,亦或一条小溪、半弯清流,每一颗文字都是甘宁界人的精神绝响,是你逼着石头走下去,书写的朋友!是你逼着石头走下去,阅读的朋友!

无数颗文字舞蹈的天堂!

无数颗心灵自由的牧场!

   关注甘宁界ganningjie-st   

石头在这里和你相约!

重点作品三大平台推出!

阅读量上五百,陆续推送到今日头条、天天快报、uc头条!

长期征收下列稿件:

1、表现情感、记忆、风物类散文作品。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

2、家庭教育、社会问题、生活世态类小说作品,短篇不超过10000字,中篇不超过20000字,20000字以上确实优秀稿件请分好章节,连载发布。

3、20行内精品诗歌,可以成组投寄。

✦“北斗星”诗社社刊《北斗星》选稿基地(合作平台:《甘宁界》《西吉万象》《六盘山诗文》《塞北诗词书画》《墨韵诗音》

✦“文学之乡”纯文学季刊《葫芦河》“北斗星诗社”专刊选稿基地。

今天,你分享了吗?

【甘宁界·批评】:(宁夏)北原‖《北原说诗(九章)

 

北原

北原说诗(九章)

(宁夏)北原

北原说诗(1)

文/北原(宁夏)

喜欢用笔名“北原”,屈指算来,已经30个春秋了。无论是发表诗文,亦或是书法落款,这寄托着一生追求和乐趣的二字,比我的真名更富有内涵。北原,最初的取义则为“北方的原野”,也有“北岛”、“屈原”的意思,在年轻时代,有着大胆而不切实际的梦想,初衷是将来像当代诗人北岛和古代诗人屈原一样,让自己的诗不忘传统又紧扣时代的脉搏。然而几十年以来,既没有成为诗人,也没有成为书法家,徒有这样的笔名,命运使之也,也是自己固步自封的结果。

于是想到交流,想到借平台来提高自己钟爱的艺术——诗的水准,便有了今日之《北原说诗》这个小小的举动,贻笑大方,聊以自慰,其目的不在于表现自己对诗有多少研究,而实为抛砖引玉,向诸位请教罢了。每天谈上几句,若对大家有所启发,就已知足了,拳拳之心,望众诗友能明察。

今日谈谈现代诗的意象之创造。

‌       意象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也是现代诗的基本艺术符号。诗歌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简言之,就是诗作者通过典型的外在形象承载自己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比如说,为了表现安史之乱给百姓造成的心理阴影,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感人的诗句!花并不能感时溅泪,鸟自然也难以领会人的离愁别恨,有这样感触的正是诗人自己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岁月里,几经罹难,饱受挫折.整日沉浸在凄苦之中,表达了诗人伤时忧国、爱民悯生的情感,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花溅泪”、“鸟惊心”,诗人用这样触动人心的意象词,给读者留下多少联想与想象!可见,创造合理的意象,对于一首成功的诗来说多么重要!

而当下,有一些诗作者在没有融入作者感情的情况下去刻意追求意象。或者是无病呻吟,或者是言不由衷,或者是词不达意,或者是故弄玄虚。这突出地表现在形式上的刻意雕琢或在语言上的搔首弄姿。在形式上标新立异,重形式轻内容,不管写出的东西有没有“诗味”,只要把句子排列成分行的文字就变成了所谓的“诗”。写诗的形式越来越花哨,语言越来越做作,随意地堆砌词藻,搭配词语,滥用通感,生造意象。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写诗盲目追求西方意象派的某些手法,刻意让诗歌走向朦胧、含蓄,甚至隐晦,给诗歌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诗中并没有流淌着作者的情感,只是堆砌了许多毫无关联的物像,让意象像蝗虫满天飞,因此这种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拼出来的,没有丝毫的审美感受。一些严重的诗人,还让诗歌变成了谜语,只有自己会知道谜底。

真正的好诗,它创造了美的意象,是经得起读者反复吟咏和回味的。对于冰心的《繁星》(七一):“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我却十分欣赏。虽然只是一首小诗,也排比列出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等意象,但是由于这首诗词句清丽,韵律天然,而且寓情于景,使情与景相映相生,所以创造出了一种恬静和美的意境,令人十分喜爱。

所以,我们在诗的意象创造上要多花时间去修改、去打磨,力求简洁而意蕴丰富,用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所拥有的精神去写诗,去创造意象。

北原说诗(2)

从书法欣赏中感悟诗的“留白”


文/北原(宁夏)

读诗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常常手捧一本装帧精美的诗集,于暖暖的阳光下,一边饮茶,一边细细品味诗人们创造的绝妙境界,好惬意啊!

      这就是好诗的魅力,脍炙人口,回味无穷!但这样的杰作,有高度,有力度,又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当然,每个人的阅历不同,修养各异,文化底蕴也参差不齐,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便有了差异。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用真情写出来的东西,始终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今天,我从书法的角度来谈谈诗的“留白”问题。留白原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让观看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运用到写作上,就是为了结构的紧凑,行文的流畅,表意的含蓄蕴藉,把一些情节略去不写,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就是中国古代讲究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司空图《诗品.含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见《埤雅.释兽》),让读者在空白中凭借想象进行再创造,把创作与欣赏,读者与作者联结,共同创造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

大家都知道,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单字、字群、章法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和谐,哪些地方要浓墨重按,哪些地方要清淡柔和,哪些地方要牵丝粘连,哪些地方要形断意连,诸如飞白、大小、枯润、穿插避让等一系列技法,书者得成竹在胸,悉心经营,才能出佳作。特别是计白当黑,在书写版面留下一定的空白,会使作品意境深远,萧散有致,不致风生情急,狂怪弩张,使人一览无余,索然无味。

  书法应如此,借鉴到诗歌创作,其原理大同小异。每首诗,应在陈列意象方面留有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与联想把之间的内容补充进来,从而知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如果都说出来,没有读者玩味的方面,则无趣味。所以,在选择意象方面要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小到一个词、一句话,大到一节诗,都要精心打磨,以使词尽其意,句载情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特别是,跳跃的节奏,看似蒙太奇般的镜头,却有其存在的道理:在似与不似之间需要读者重新去构建,去思考,完成一次心路历程,有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觉,可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惊喜之佳境!

北原说诗(3)

反复修改,唯求精炼

文/北原(宁夏)

今天,说说诗的修改问题。
     精炼,既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对新诗的要求,凡诗歌作者在安排内容、遣词造句时,必须斟字酌句,认真考虑怎样才能以最经济而又最准确的语言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唯其精炼,且含蕴丰富,才能发人深省,才能易诵、易懂、易记。

  如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在创作《泊船瓜州》这首诗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最初为“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反复修改,将“到”改为“过”、“入”、“满”等字,最终选定“绿”字,整首诗境界提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再如,宋代诗人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借一“闹”字不仅写出了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了。它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还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弄”的妙用等等,古今中外,有多少诗文创作者不在遣词造句方面呕心沥血、绞尽脑汁的呢?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对于文中虽然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或是苦心锤炼的字句,但只要与主题思想无关,就要下狠心删改,不能“心慈手软”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只有下功夫修改自己的文章,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写出佳作来。古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此吧。

北原说诗(4)

从两首旧作谈灵感的捕捉

文/北原(宁夏)

从1987年开始,我就开始了写作。那还是一个青涩的年龄,20岁,用几个词来说,就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其实,一个来自山旮旯的毛头小伙子,也没读过多少书,只是有一种“自命不凡”的激情,对世界和人生还停留在幻想的边缘,至于走下去的路是不是对的,心里根本没底儿。但是,凭着一股热火劲儿,竟然在上学的四年中写下了将近400万字的诗文手稿,厚厚的十几本。有时,会从中挑几首诗试着往编辑部投稿,居然发表了,那心里就像吃了蜂蜜一样甜!
       处女作《太阳与桃林》,是在1987年的市级刊物《六盘山》发表的。当时,是在读一本杂志,里面介绍《山海经》里的《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当时,我读着读着,被夸父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提笔写下了下列诗句:
         
太阳与桃林
        

        一个美丽的传说

        染红桃林的枝头
         太阳,惊叹
        夸父的脚步
         蹀躞执拗
       

          一脉渭水

        一泻泾河
        连同大泽的血液
         干涸了
         干涸得
         岁月在跋涉的梦里
         跌跌撞撞


         是山金灿灿的纽扣

        装饰了拐杖衍生的桃林

        历史
        扑朔又迷离

        通过举这首诗做例子主要告诉大家,读书(浏览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多么重要!

         
         所谓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不用平常的感觉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称远隔知觉,或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情状。在文艺、科技活动中,由于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创作冲动或创造能力。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那种发作大约也就是所谓‘灵感’(inspiration)吧!”灵感,是经过长期探索和积累之后,突然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思维状态。
       灵感其实并不神秘。一个人长期思考和探索某个问题,在头脑中逐渐积累了许多有关的知识和信息,虽然暂时还没有找出最后的答案,但可能只隔着薄薄的一层窗纸,一旦受到某种意外的启发,把这层纸捅破,就会恍然大悟,豁然贯通,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就是灵感产生的原因。在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有时,我们在用心读别人的作品时,会因为某个精彩的词句而受触动,总想说点什么,一吐为快。此时,你热血沸腾,情感难以自制,往往提笔成文,一挥而就,真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啊!


   途径之二:走向自然!
‌      生活是写作的不竭之源。走出书斋,走出工作间,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高山流水,漫步林荫道下,留连旖旎风景,在愉悦的心境下,总会有新发现。记得,那是上学期间,1987年秋季吧!有一天,学校组织大家到农场劳动。深秋的早晨,地上落了厚厚的银霜。当我在队伍里行走时,看到了脚下的落叶,随手捡起来一枚霜叶,拿在眼前一看:啊!真像一棵树!随口吟了一句:大树的缩影!于是,灵感来了,看着树叶,一首小诗就有了(当年就发表在《固原报》上):
‌        紫霜叶

‌        依然有大树的倩影可读
‌        依然有纵横的岁月透视
‌         只是爱已憔悴
‌         只是梦也萎缩

‌        用它做一枚书签吧
‌        我把这漂泊的往事

        夹进秋天的早晨

‌       

       有一日

‌        它会化作
‌        一句紫色的格言
‌        一缕芬芳的记忆
‌        可见,只要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要写的东西俯拾即是。所以,作为一位写作者,就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置于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去采撷瞬间爆发的火花,编织温暖人间的智慧的花环!

当然,捕捉灵感的途径很多很多,这里我只是举了两个典型的例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北原说诗(5)


厚积薄发,打造精品

文/北原(宁夏)

 小时候,母亲常说:“硬吃仙桃一口,不吃毛栗子半斗!”说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要注重质量!
       平时写作,有些人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写出的东西很多,平庸无趣,真正上档次的很少。
        所以,我在这里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厚积薄发,打造精品!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用到写作上,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语)。学贵博而专。因为各种知识是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的,掌握的知识越广,就越能左右逢源,豁然开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如果没有极其丰富的园林、服装、医药、诗词等知识,他能绘制出那么瑰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吗?奠定经典力学理论基础的牛顿,倘若只懂得伽利略的物理学,而不精通开普勒的天文学,他能提出牛顿力学三定律吗?可见,触类旁通,兼收并蓄多么重要!

单就写诗来说,要写好一首诗,可不是件容易事!而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它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这样说来,要写好一首诗,你得懂音乐、知美术,上到天文,下至地理,包括物理、化学等等,一句话,要博学多知!只有如此,才能在写作时任文笔恣肆,得心应手!
       因此,在平时我们要勤读书、,多实践,厚积薄发,让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打造更多的精品!

北原说诗(6)

文/北原(宁夏)

顺着天唐顾问的意思说一点

写了五篇有关写诗的拙文,觉得江郎才尽,没啥可写了。正在搜肠刮肚之时,宋晓军老师转发了一篇著名诗人的关于写诗的文章,我迫不及待地读了,受益匪浅,其观点应了一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群里看到天唐顾问这样说:

 “宋老师推荐的这篇关于怎样开始写诗的文章,的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写诗的真实现状,如果如文所质疑的你到底看了多少书经历了多少事那样,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很多,尤其要成为诗人如同春耕秋收的庄稼汉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勤奋耕耘。之前余老师也发过几期同样性质的文章,都值得学习学习再学习。”

说到宋老师推荐的这篇文章,是值得学习的,但我写的那几篇,其实没多大水平,只为抛砖引玉罢了。然而,就天唐顾问如此肯定,我真有点受宠若惊,使我对接着赘述有信心了!

那么,就接着顾问的话茬说道几句吧!

举两个案例: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博物学巨著,是我国古人关于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气象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的一座宝库。李时珍是本着追求真知、实事求是地考察的科学精神完成该巨著的。以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具体的研究方法是“通考据”与“询野人”。“通考据”,即认真研究、继承前人的著作与经验,详尽地占有文献资料,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考证,纠正旧说的错误,求得正确的认识。“询野人”,即走出书斋,走出研究室,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实地实物地考察,进行社会调查和科学试验。数十年间,李时珍研读了近千家的作,“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靡不采收”。李时珍的科学考察,从地域方面说,除了自己家乡外,足迹遍及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省,还深入穷山僻壤,荒山野岭,到过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考察使李时珍获益匪浅:一是结识了许多为他提供实践知识的朋友,如樵夫、渔夫、猎人、士兵、医生等;二是实地辨识了药物,纠正了前人多年没有认识到的疑误;三是发现了一批新的药物,如三七等。这些考察研究为李时珍的科学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草纲目》在李时珍去世后一年才得以出版发行,从此成为学习和研究中国医学的人必读的一部中医药学经典。出版不久,它就陆续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入法、英、德、俄等国,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更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啊!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这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献身大自然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上面说的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便是发生在公元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他的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他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他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更为可贵的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有时跋涉百余里,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残垣老树之下,他也要点起油灯,燃起篝火,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可惜的是,他的日记大部分已经散佚,现存的《徐霞客游记》,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仅存的4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仍然向我们展现了他广阔范围的考察记实,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地理风貌。

以上两例,足以说明读很多书、经历许多事的重要性!所以,在我们写作之前,你对自己应该反思一下:你读的书有多少?你经历的事有多少?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你才能写出好作品来。每次读别人的作品,我都会看他的简介,看他的经历。

大家都知道舒婷、顾城、北岛等当代著名诗人吧?请读读舒婷的简历: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至闽西山区插队,1972年返回厦门,当工人、统计员、染纱工、焊锡工等等。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从舒婷的经历,我们也可以看出:是生活造就了诗人!

所以,要写出好诗来,你得学富五车,博学多识,还要把自己融入生活,在实践中提炼出智慧的诗篇!

北原说诗(7)

片言只语话说诗

文/北原(宁夏)

1
      最初选择写诗,不要总想着成为名噪一时的诗人。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无意之间,灵感涌来,便有佳作。刻意为之,矫揉造作,斧痕不少。

2
      闭门造车,依样画葫芦,必墨守陈规,无多大新意;走出书斋,投身大自然,定眼界开阔,其茅塞顿开!

  3
     要多体察民生之疾苦,紧扣时代之脉搏,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语)。

4
      要真情吐露,不要虚情假意。好作品往往首先打动自己,然后打动别人。塑料花再美丽,也吸引不来蜂蝶的光顾。

5
     要有一颗童心,更要有无限童趣。借想象的翅膀遨游世界,靠联想重新建构空间,万物友好往来,亲如一家,即便石头,一样开花!    

6
      锤炼语言,以使词句达意,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力戒生僻艰涩,故作高深,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7
       分行排列文字,形如拉家常、侃时事,不是诗;即使不分行,哲理慧语暗含其中,也是好诗!形式服务内容,内容表现思想感情。

  8
       节奏或明快或舒缓,要视全诗的格调而定。移步换景铺就,蒙太奇般转换,都行,只是不要违背常理,不要天马行空、梦中呓语、不着边际。  

9
       尽可能押韵,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10
       修改很重要。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唐代诗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等等,都说明了修改的艰辛。

北原说诗(8)

俯拾即是诗意

文/北原(宁夏)

1
      宇宙之大。大,万物各异,性乃有别。欲使自身接纳别物,只有改变自己以适应。于是,便有了曲折的历程。或悲或喜,命运使然。
       诗人迥然。喜,凭借诗词媒介,移情万物,万物同喜,于是杜甫有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生平第一快诗”佳句。同样,饱受“安史之乱”之苦,家破人亡,民不聊生,他悲,一切皆悲,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多愁善感,使诗人比一般人多了一份牵挂,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他们看、听、想,发声为文,以文蕴情,感天动地!

2
  一朵花开,一片叶落,一滴雨下,一瓣雪飘,此情此景,皆可为诗。看似无关之景,用情这根红线相串联,便是平静内心世界的念珠,一颗一颗掐过,万般无奈早已荡然无存。

3
  春去秋来,四季轮回,冥冥中,有造物主精心安排。去的留不下,来的挡不住。只有默默承受,把当下做好。
  

诗人,就是委婉地指点迷津,给芸芸众生一点提醒。
  诗,是灵魂深处浓缩的哲理慧语。

4
  站在高楼下,仰视脚手架,风吹日晒,有那么多朴实憨厚的身影起早贪黑,为了生计攀援天梯。


  早起晨练,为了生命健康延续,律动的广场是一块乐土。不远处,路灯下,沙沙作响,那是放弃瞌睡为了洁净的环境辛勤付出的清洁工。他们,扫去了脏乱差,创造了净整美!诗,就是写给他们读的,使他们找到一点安慰。

  村头的大榆树下,有慈祥的目光守望垭口。无人耕种的土地,长满了荒草。唯有亘古的太阳多情的白云依然眷顾空旷的山谷。
  诗,就是在这里落脚,与山野的风一起寻找那深埋在厚厚的泥土里的亲情。

6
  俯拾既是诗。
  只要你弯腰,只要你留心。

北原说诗(9)

文/北原(宁夏)

1
         我爱诗 。
        诗是从我心底里汩汩涌出的清泉。
        诗是甘霖,滋润干涸的心田。
       诗是智者的慧语,抚慰受伤的灵魂。
       拥有诗,如同拥有湛蓝的晴空,心情格外灿烂。
       拥有诗,好似回到了久违的童年,重温天真烂漫。

2
  
  懵懂的岁月,只有依靠。天在头顶,地在脚下,小脚丫满世界乱跑,无忧无虑,看遍了新奇,尝够了青涩,回头一瞧,温暖的大门依然在黄昏里敞开着,如母亲唤儿的亲切!
  风来了,大树扛着;雨下着,油伞顶着。雪花飘落,是快乐的童话。哭过,笑过,跌倒过。关上门,雷电的惊恐渐行渐远。
  父亲的肩膀背着诗,母亲的双手牵着诗。

3
   

求学时代,充满幻想。从教科书里摘录了几多的褒义词为自己呐喊助威。想象明天定能摘取皇冠上的明珠。振臂一挥,叱咤风云。

是彩色的诗,点燃了青春的激情,汪洋恣肆!

4
  初涉工作岗位,信心百倍,撸起袖子定要大干一番,初生牛犊不畏虎!

  谁料冷雨浇头,形如落汤鸡,于是乎,悲天尤人,感叹时乖命蹇,一蹶不振。

  忽然读到诗句,深受鼓舞,精神为之一振!
  诗,乃是经历者人生体验的结晶,是对岁月感悟的升华!

(图片来自网络)

北原,男,回族,生于1967年10月,原名余生奇,书名萧龙居士,书斋名博雅工作室,曾在《中国儿童报》《朔方》《宁夏教育》《六盘山》《固原日报》等报刊杂志以及《中国诗歌报 》《中国乡间美文》《固原微教育》《甘宁界》等公众平台发表诗歌、论文数首(篇)。现居彭阳。

公     告

维护原创,允许转载,

但须注明来源。

甘宁界,甘宁界人的精神家园”甘宁界“文学艺术平台现已初具自己的特色,不论大漠烽烟,还是长河落日,亦或一条小溪、半弯清流,每一颗文字都是甘宁界人的精神绝响,苦心人,天不负,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甘宁界平台于4月27号开通了留言功能和赞赏功能,石头在此向倾情抒写甘宁界风物、展现甘宁界人情感世界的每一位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赞赏:赞赏资金50%为作者稿费七日后以微信红包的形式发放给作者,50%将用于平台维护,音频朗诵作品平台,作者朗诵者各30%十元以下不发稿酬。仔细阅读,然后投稿。

长期征收下列稿件:

1、表现情感、记忆、风物类散文作品。,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

2、家庭教育、社会问题、生活世态类小说作品,短篇不超过10000字,中篇不超过20000字,20000字以上确实优秀稿件请分好章节,连载发布。

3、20行内精品诗歌,可以成组投寄。

稿件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