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椎体后缘软骨结节

 如月f4gll93ulv 2020-08-19

一般认为是青少年时期在解剖缺陷的基础上,在各种应力(主要是纵向挤压)的作用下,特别是伴有屈曲旋转时,髓核的膨胀压力使间盘组织穿过软骨板突入到椎体与骨突环之间的薄弱区,并逐渐扩大形成软骨结节。相邻骨突环受压后移,并继续骨化,形成软骨结节的骨性后壁。部分软骨结节的骨性后壁断裂不连续,少数软骨结节由此突入椎管。

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曾被误认为椎体后缘的撕脱性骨折,但手术病理证明其发病及构成与椎缘骨类似,实际为边缘性软骨结节的一种特殊类型。病变主要由疝入的髓核和软骨成分、骨质缺损区及掀起的骨块所构成。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是指发生于腰椎椎体终板后部,椎间盘组织通过椎体薄弱区疝入椎体内,骨小梁吸收被椎间盘组织代替形成软骨结节,软骨结节不断扩大使结节后壁骨呈弧形突入椎管、甚至断裂游离挤压硬膜囊,致椎管及侧隐窝狭窄,引起相应症状和体征。

LPMN的发病可能机制:1)由于意外伤或运动伤的纵向挤压,屈曲和旋转作用,致使骨突环与椎体间薄弱的软骨连接破坏、分离,软骨板和髓核向后方移位。(2)软骨板存在先天性缺陷,如骨化障碍形成的缺陷,血管沟、脊索突出的残缺等病理基础。(3)椎体骨突环尚未愈合前,其间的软骨连接较薄弱,当发生椎间盘突出时,部分骨突环可自薄弱的骨软骨连接处撕脱,间盘组织遂经此撕脱区突出形成软骨结节。一般认为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是边缘性软骨结节的一种特殊类型,病理可能是在特殊的解剖缺陷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脊柱不断承受弯曲和压迫等外力作用,促进髓核冲击缺陷区而进入椎体骨板,形成软骨结节,其实质与椎体前缘的椎缘骨及疝入椎体的Schmorls结节是相同,只是产生的部位不同而已。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正位相常无异常发现,侧位片显示椎体后上或后下角有弧状或切迹状骨质缺损区,边缘硬化或毛糙不整,后缘为斜面与缺损区相对应。游离骨块与椎体之间夹有一条厚薄不一的透光带,骨块可全部或部分与椎体分离突入椎管。


CT表现病变椎体后缘骨质缺损区,多位类圆形或分叶状,大小不一,与同层椎间盘密度相等,CT值为65 90HU,边缘清楚,常有厚薄不一的硬化带,骨质缺损区后方均可见条状或弧状骨块突入椎管内,骨块多与椎体一侧相连,少数两侧与椎体完全分离,可致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当病变椎体后缘增生硬化明显时,椎体后缘骨质缺损情况需仔细辨认并结合
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MRI 矢状位FSET2WI病变锥体局限性骨质缺损,缺损区与同水平髓核呈等信号,信号强度均匀,并与髓核相连,四周硬化带呈短T2信号,由于脂肪沉积,黄骨髓转化也可为长T2信号,游离骨块呈等及短T2信号。矢状位SET1WI能清楚显示软骨结节边缘,表现为局部终板浅弧形或楔形凹陷,凹陷内组织信号与椎间盘信号一致,四周骨质硬化区呈条状或带状短或长T1信号,凹陷区后缘可见向后移位的不规则游离骨块,呈等及长T1信号,椎间盘后纤维环也呈低信号影向后膨出。

上缘正中型,发生率约47%,较大时易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


上缘偏侧型,发生率约25%,较大时易压迫硬膜囊或同侧神经根


下缘正中型,发生率约25%,较大时易压迫硬膜囊


下缘偏侧型,发生率约3%,较大时易压迫硬膜囊或同侧神经根


鉴别诊断

  1. 椎体后缘骨折,都有急性外伤史,X线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局部撕脱成碎骨片,而且碎骨片为密质骨块与骨质缺损相吻合。CT显示骨缺损区边缘锐利。


2)后纵韧带骨化,本病以颈椎常见,腰椎少见,多为椎体后缘正中,椎体没有相应缺损区,CT可清楚显示椎体后缘有间隙的钙化影,做矢冠状重建,可显示整个钙化的后纵韧带全貌及椎管狭窄程度。


3)椎间盘突出钙化,发生在椎间盘内,椎体结构完整,无骨质缺损,CT显示突出钙化之椎间盘影。


4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多见于老年患者,多出现于椎体前缘及侧缘,与椎体紧密相连,密度较高,高密度中不含软组织密度影。CT特点为椎体周缘不规则骨块附着于锥体,矢状位重建显示椎体后缘骨赘压迫硬膜囊。


5)骨质破坏,密度常不均匀,边缘不规则,四周无硬带。


欢迎扫一扫下面微信号加入脊椎保养与除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